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51331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文季剑军 金融危机后“去全球化”浪潮对传统的国际“大三角”分工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国际分工体系正处于分化重组的关键时期,对即将形成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的特点、趋势以及我国所面临的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认清我国在这一分工体系的地位,并为相应的应对之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国际分工体系的重组 (一)国际分工体系“碎片化”格局的形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专业化分工的高度发展使得产品价值链被无限细分,国际分工体系也依照产品价值链呈现“碎片化”的格局。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一国的比较优势已不再仅仅体现为一个具体的产业

2、或行业及特定的产品,而更多的是在整个价值创造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或工序上组织要素投入和生产的能力,交易效率、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成为推动国际分工体系演进的主要因素,而以国家层面、商品层面为基础的要素禀赋差异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格局正被打破,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了产品内部,生产按照工序环节进行分工,形成上下游环节间的紧密联系。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主要有五种表现: 一是全球中间贸易的迅速增长。价值链的细分必然导致全球中间产品贸易额的不断上升。价值链各环节共同为最终产品提供中间产品生产,产品专有化特征愈加明显,不同环节间的中间产品贸易将随着生产链条的延伸而不断上升。 二是服务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举

3、足轻重。价值链各环节的有效联结依赖于交易效率的提升,而这又依赖于服务业效率的提升,运输、物流、售后服务、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将为价值链各环节的“无缝对接”提供条件。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全球价值链与发展:全球经济中的投资和增值贸易报告,全球价值链涉及大量服务,尽管服务贸易在全球出口总额中仅占 20%左右,但服务部门贡献了全球出口增值部分的 46%,原因是大多数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均大量使用服务。 三是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资源配置更加灵活高效。新的分工体系改变了产品生产只能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的传统方式,价值链各环节的配置取决于成本最小化路径的选择,这最重要的是取决于东道国对要素资源的调动和组

4、织生产能力、以及与其他环节的交易成本,一国企业可以基于其自身优势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到价值链的任一环节中,而不是集中在传统的国家层面的比较优势环节。而要素禀赋在生产路径的配置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小。因此,新型国际分工体系打破了原有的基于要素禀赋的资源配置地缘格局,资源配置更加灵活。 四是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各国经济利益相互依存态势更加明显。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专业化分工的高度发展导致上下游环节之间相互“锁定” ,每一环节的产品必须和其他环节的产品或服务共同组成最终产品或服务,而且每一环节的生产还会继续按照产品的特性继续细分,即适用于某一环节的产品会再继续按照产品差异性的特征继续细分,这种分工发展到一定

5、程度时,产品的特定属性发挥到极致,每一环节产出的通用性、普遍性的特征逐渐消失,产出极具特定性,只能被锁定在某一供应链中,而与其它供应链相斥。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每一环节上的企业是单独的成本控制中心,但其利润的实现是最终产品被市场认可时才实现,分工的高度深化使得特定产品的生产必须依附于特定的价值链才能实现利润,各生产环节间的分工主体是利益共存的。 五是增加了各国经济运行风险和宏观调控难度。在宏观层面则体现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特定产品的生产流程中的联系日益加强,从而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关联度和开放效应,并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甚至出现跳跃式突变状态,但同时一国产业结构调

6、整的自主性也受到冲击,从而增加了一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而唯有技术和配套能力的积累才能促使本国企业获得在全球价值链上更大的延展空间。(二)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全球竞争格局的动态变化 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参与国际分工的主体会不断增加,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新兴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发展中国家凭借后发优势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各经济体间的竞争将会日益激烈,全球范围内将会呈现出更加多极化的竞争态势。 1、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面临更大空间 大量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业务外包到国外,使发达国家国内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促使其将优质资源投入到创新活动和高附加值的业务环节

7、中。这不仅有利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分工深化有效地降低了发达国家企业的运营成本,改善了其经营绩效,并将在新兴产业领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2、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机遇增多 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分工节点随着生产链条不断被分割而增多,这为后起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较低的要素成本将吸引越来越多生产链条的进驻,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尤其近年来发达经济体增长停滞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速增长形成强烈反差,这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生产布局的调整,更多的企业考虑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到其生产体系中,寻找低成本的生产区位。 3、发展中国家间可能产生分化

8、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充裕人才储备、较完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且不断致力于构建更加开放的制度环境的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分工深化过程中,其比较优势得以充分释放,将继续分享全球化红利,并表现出在价值链上更大的纵向和横向升级潜力。尤其是那些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并提供大量低成本劳动力的新兴市场国家,以及石油、天然气、矿产品、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未来其在全球财富中的份额仍将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要素和制度条件的差异,分工深化的收益并未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平均分配。囿于基础设施不足,难以融入全球价值链,缺乏人才、制度条件不完善等,众多发展中国家仍很难接入全球价值链;如在中东和非洲一些

9、国家和地区,虽然拥有大量年轻、低成本的劳动力,但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未能建立起适应全球化条件下产业发展的开放政策体系,致使这些劳动力被排除在国际分工体系之外,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引发政局动荡和政权更迭等。此外,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如不能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和自主创新体系,则有可能导致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受阻,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这部分发展中国家也难以长期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红利。因此,各国面临的发展机遇以及自身应对策略的差异将加快发展中国家间的分化,并有可能引发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新对立与冲突。 二、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的地位的变化 (一)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比较优势开始显现 随着我国工业体系的

10、不断完善,加工制造环节能力不断得到巩固,在国家加强自主创新政策导向的引领下,我国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涌现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并在技术创新和规模扩张的共同带动下,逐步向价值链附加值更高、战略地位更重要的环节攀升,企业逐渐具备了一定的价值链控制和整合的能力,能够更多地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一些国内企业也开始具备价值链治理的能力,成为价值链的驱动者,从而使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不断加深,传统的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被动融入价值链方式将逐渐被“走出去”等更为主动的方式取代。 (二)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和引资竞争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11、,价值链中低端环节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将对我国在这些环节的地位造成冲击,表现为对第三方出口市场的争夺及由此引发的贸易争端。此外,随着发达国家中高端价值链环节的外包越来越向发展中国家倾斜,为分享国际先进的资本和技术,强化自身的技术学习和模仿,发展中国家争相从发达国家承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生产环节,表现为对发达国家外资的争夺。 (三)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面临的竞争大于互补 我国企业对全球供应链的控制能力与其全球化深度之间构成了明显的内在矛盾。首先,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的提升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逐渐改善,这种低成本的加工制造环节优势将不复存在;其次,我国企业要实现向价值链中高端环节的升

12、级又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强大竞争。因此,在新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将同时面临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价值链中低环节优势的冲击以及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在国际分工体系中面临的竞争大于互补。 三、我国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面临的结构性调整机遇 金融危机后全球外部需求环境的恶化给我国外贸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但随着全球外部失衡的调整,我国又面临着一些结构性变化带来的机遇。(一) “走出去”面临低成本的海外并购良机 金融危机后,随着发达国家资产价格的下降、流动性匮乏以及人民币升值步伐的稳步前进,我国企业面临难得的大规模并购机遇,这一轮海外并购中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一是对发达国家资产的并购案例显著上升,如湖南华菱钢铁集

13、团有限责任公司收购世界第四大铁矿石供应商 FMG 17.34%的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中国五矿集团以 13.86 亿美元 100%收购澳大利亚 OZ 公司主要资产。二是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开始活跃,如吉利并购沃尔沃。三是此轮企业海外并购成本有所下降,由于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流动性短缺、急于抛售资产等情况,企业市值严重缩水,而且这些欧美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面对资金相对充裕的中国企业,放松了对其海外并购的监管和审查力度,减少了中国企业并购的政治障碍和隐性成本。 (二) “引进来”面临结构升级的历史机遇 尽管近年来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呈总体放缓趋势,但中国由于国内市场、投资环境、基础条件和宏观经济等方面还是表现

14、出了吸引外资的相对优势。并且政府在政策导向上逐渐将外资引入到适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道路上,2010 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 ,提出将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在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积极的政策导向的保障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为了充分利用我国潜在的市场优势,将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转移至我国,以我国为目的地的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多地向高端环节集中。 (三)外部失衡将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逐渐缓解 我国在工业化加

15、速进行的历史阶段对外贸易由逆转顺并逐步呈现双顺差格局,基本符合工业化国家的一般规律和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储蓄逐步减少、消费逐步增加也是必然的趋势,我国既可以成为世界工厂,未来也会成为世界巨大的消费市场,加上贸易结构和引资结构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发展新阶段、劳动力供求格局的变化等,外部失衡的格局将逐步得到缓解。 四、我国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的应对策略 (一)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在质和量上均取得突破 中国企业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在于交易是否成功,而在于并购后的整合,如何以相对欠发达的商业文化和管理水平去整合乃至控制处于较高位势的被收购对象,所以应

16、加强联系和对管理层的管理。并购前后均要加强与对方管理层的交流,并优先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建立人才储备库,以开放的态度接纳被收购企业的文化和人才。 (二)加强服务业领域的开放程度,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我国有着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在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具备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但服务业一直是短板,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如在金融领域,金融机构“走出去”远远落后于实体经济,而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服务业对价值链各环节间交易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应有序推进服务业领域的全面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一方面有利于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通过人民币的走出国门产生倒逼机制,推动国内金融创新,带动国内金融业业务水平和规模的提升。 (三)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安排 在全球多边贸易投资框架难以取得新进展的情况下,我国应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贸易投资协定,促进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投资关系的有序发展,利用区域一体化安排保护本国企业的海外利益,同时,也有效避免贸易摩擦和不必要的竞争。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外经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