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官德的识别指标与实现路径摘 要:“官德“即为官的品德。作为具有双重社会角色的领导干部,其道德品行状况对于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长存以及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落实党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必须以和谐为导向,从善、能、敬、正、法、辩六方面去识别官德指标,并通过自觉的道德内化和外在的道德监督相结合的考察机制把这些指标加以强化。 关键词:官德 德才兼备 官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378-02 官德,即为官之德,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官德必须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
2、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唯一标准,保证公权姓公这是最大的官德。习近平同志强调, “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以德为先既是一种用人标准、又是一种育人标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和谐,方法是宏扬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当下就是着力把反映和谐文化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2化和谐理念从理论推向实践。实践这一课题,需要我们领导干部德行招引。遗憾的是,一些领导干部的缺失操守、迷失道德,
3、它拉远了官民距离、削弱了政府威信、撕裂了党群关系最终破坏了社会和谐。可以说,当前官员“以德服众”还只是一句当代的“管箴” ,离人民的期待相差甚远。鉴此,党的组织部门极有必要再度审视官德的意义、明确官德的指标、做好官德的考核,促成“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1的良好风气。 一、加强官德修养的现实意义 “人和” ,是和谐社会的真谛,它支配着整个社会结构方方面面的和谐。以中国当前的情况看,在众多的社会问题中,最不“人和”的紧张不是存在于广大民众关系之中而存在于官民关系之中。官民关系不和谐,是社会不和谐的总体根源。加强官德修养,就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行、思想作风等
4、方面的修养,这对当下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加强官德修养,是权力责任的必然要求 领导干部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是双重的,既要履行作为普通社会公民角色的义务,又要承担权力管理者角色的社会权力职责,而后者所以需要的伦理道德品质和道德素质要远远高于前者。强调为官者的道德修养,就是因为权力天然的责任所定的。一方面,以德为先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只有始终坚持以德为先,引导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坚守道德底线,才能使党员干部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以德为先是党3员干部做人表率的基本准则。当前,有的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
5、,而是出在德上;主要不是出在勤政上,而是出在廉政上。只有始终坚持以德为先,才能使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为民鞠躬尽瘁;常思贪欲之害,守志坚于磐石;常怀律己之心,操行如履薄冰;廉洁做官,树起文明的标杆。 2.加强官德修养,是凝聚民心的重要手段 从政重德,是我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传统。古人早就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并把修身正己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仅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把全体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汇集起来。实现
6、这一目标,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和人格魅力的昭示至关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只要具有高尚的官德,心系百姓、勤奋敬业、清正廉洁,就必然会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产生无穷的鼓舞作用,把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 3.加强官德修养,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前提条件 官德不彰,民风难淳。从古至今,概莫如此。官风乃是社会的风向标,官风引导民风,同时也是社会疾病的传染源。领导干部施政以德,正直清廉,忠于职守,多为人民做好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就会提升,公信力就会提高,于此,人们就能找到榜样,文明环境随之形成。 4.加强官德修养,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有效方法 4无庸质疑,腐败是和谐的大敌。构建和谐,必须先重构官
7、德。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来看,领导干部滑向腐败的第一步往往是从生活作风开始的,是从官德出问题开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价值观出了问题。 现实警示我们,当前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更加紧迫。组织部门把好选人用人的官德“闸门” ,设置一个官德的考察指标刻不容缓 二、和谐社会框架下的官德识别指标 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拔和任用干部,是我们党一贯重视的重大问题。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在选拔人才以及用人制度的设计上“为政以德”的原则, 周礼天官 “六廉”之说: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8、基本上涵盖了为官者所应具备的德行素养,可值得我们古为今用。目前,我们选用和考量干部可参照设置如下六个德的指标: 一是廉善: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德的根本标准。理想信念是德的灵魂,坚定理想信念,就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 二是廉能:执政能力。领导干部,不仅要有辞誉,而且政令能行。廉能,就是会民主管理,能开拓创新,善凝聚民心。这里可考察“能”的三个内涵。首先是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领导发展生产力,这里,要5求干部要具有强烈的创新观念、具有积极进取的意识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善于突破旧观念、开辟新思路的人。其次,
9、是具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际能力。包括是否具有审时度势通观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是否具有打破成规、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是否具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施政能力等。再次,是具有团结群众处理突发事件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三是廉敬:敬业精神。即恪守职位,忠于职守,常修职业之德。一是能在平凡工作中锤炼党性、展示德性、升华党性,显示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格力量;二是要谦虚谨慎,积极创业的激情,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升迁,做到无私无欲、不为名利所累;三是坚持“在其位、谋其政、敬其业、竭其力” ,以崇高的使命感对待工作,自觉把党的事业当做个人的不懈追求,把全部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 。 四是廉正:公平公正。对党
10、忠诚、为民心诚、工作实诚。要敢于负责,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到坚毅执著、心无旁骛,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二要心中装着群众,具有强烈的公仆意识。能正确处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坚持体恤民情、真正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到为人民谋福祉上。 五是廉法:依法执政。依法就是不得徇私,努力做到在生活圈中严守规矩、抗得住各种诱惑,在交往圈中分清良莠、不交不良之友,在娱乐圈中抵御“灯红酒绿” 、不为声色所迷;“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 ; 在社会中诚实守信、在岗位上敬业奉法、在家庭中孝老爱亲。 六是廉辨:政治敏锐性。一是有学习精神。构建学习型政党,就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首先必须是学习型的。二是学以立德,学以增智、
11、学6以创业。把学习当做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不断地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利益观、群众观、政绩观。 三、加强官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要使官德尽可能趋向上述的六大干部德行评价标准,通过不断的道德审视和自我反思来唤醒领导干部内在本真的理性良知和道德意志是当务之急,但普遍有效的社会化道德监督也必不可少。要把官德的标准内化为个人的自觉,有懒于两者的有机结合。 1.重构先进的理想信仰 没有信仰,没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心灵就没有皈依之处。应坚持不懈地抓好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重塑“礼义廉耻”之国维,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
12、使命意识、端正价值追求、纯洁思想道德,解决好立身做人、立德为官、立志干事这些基本问题,像温总理那样“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 。官德作为一种心灵的品质乃是无形的东西,要依靠正确的思想信仰指引和人心中的的良知规劝才真正的有效。 2.形成修德育德新局面 首先将以德为先理念贯彻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要在理念、机制和氛围上下功夫。其次,培养强势群体的道德责任感 。强势群体也包括官员阶层,这一特殊阶层的道德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能够带动并促进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构。当前多数的强势群体正处于道德边缘,个别强势的崛起更多依靠非道德化的手段,漠视公众利益,回避社会责7任。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不能单靠法
13、律,更重要的靠全社会的德育觉醒。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全党要抓好这一学习活动契机,增强官员的官德意识和对美德的敬畏之情,从而建立起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道德理念,使社会道德重现生机。 3.建立官德常态监督机制 修德育德既靠严格自律,又靠管理监督他律。伦理道德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是一种规范性建设,是当今伦理道德重构的关键支撑力。我们不奢望 “见死不救”入罪,但要规定“见死施救”得奖以张扬人性的本真。小悦悦事件中的 18 位路人虽不能入罪,但陈贤妹的那一“抱”应大书特书。首先,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形成所谓的“制度伦理” ,加强道德规范化,实现道德制度化 ,
14、将非制度性的道德转变为制度性的道德,使其成为政策的一部分,如可规定“不孝不敬” 、 “权不为民” 、 “寡廉鲜耻”者均不能提拔或就地免职。其次,在道德制度化的基础上,将伦理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如把官员问责扩渗到官员生活之中,凡把“八荣八耻”变成“八耻八荣”的官员都予以制裁。通过法制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保证道德标准的可操作性。这样一来,道德规范将不再是一种空洞而抽象的“理想” ,而更容易落到实处。 “道德的制度化要求,既反映了人们对过去道德运行过分弹性化和不实在的不满,也反映了人们对道德的认识逐步趋向平实和理性” 。2 4. 构建义利合一的道德整合模式 在多元的现代社会, “义利合一”是伦
15、理道德重构的基本原则和宗旨。8在和谐文化中,道德与利益不相冲突,没有道德的利益只能是私利,唯有道德才能使个人私利转化为社会公共利益。道德追求的不单单是“德” ,而是“德得相通”的目标,没有“利”的纯粹的“义”是行不通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一味求“德”或是求“得”都是片面的,要求官员毫不利己并不现实,既要利己又要利人的双赢才是真正的和谐要求。 当前,公平正义的欠缺迫切需要以儒家的政道引导官员在道德上自律。其次,道德要有利于现代经济的发展,这是“利” 对道德的必然要求。其方法是政府要设置一些对道德的物质奖励,营造官德的滋长环境。只求“义”的道德, 其内涵是狭隘的。唯有体现“义利“结合的道德价值观才是现代社会完整的道德内涵。这是和谐文化下社会道德的最好诠释和追求。官德,也需要利益的鼓励,这也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意。参考文献 1孔子, 论语全译:季氏第十六篇 2徐生.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演进的制度学视焦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 学报, 2005,15(1):13. 作者简介:覃世文(1981.4-) ,男,壮族,广西武宣人,中共武宣县委党校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