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晚报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与报道现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4817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地区晚报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与报道现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东地区晚报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与报道现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东地区晚报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与报道现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山东地区晚报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与报道现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山东地区晚报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与报道现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山东地区晚报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与报道现状农民工是随着改革开放崛起的一个新群体,农民工潮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下的非常态产物。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民工成为媒体和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将以齐鲁晚报为例,探讨农民工在山东地区晚报媒体中的形象塑造与报道现状。一、2005-2012 年农民工形象的变迁 笔者选取了 2005 年和 2012 年每月 1 号的报纸进行样本收集,共 24期,每期选取 A 版和今日济南版面作数据统计,对比分析这几年报道中农民工形象的差异。 在 2005 年的样本中,A 版新闻共 881 条,其中与农民工相关的新闻仅有 7 条,今日济南 681

2、 条,农民工新闻 4 条,农民工新闻仅占新闻总条数的 0.7%,比例非常小,说明农民工报道不是日常新闻报道的重点内容;在这 11 条新闻的题材方面,新闻事件有 5 条,相关政策的有 3 条,经济纠纷 2 条,农民工子女 1 条,说明报道重点仍是突发事件或者相关国家政策,新闻策划方面的内容缺乏;体裁方面,资讯新闻有 10 条,评论仅 1 条,说明对于农民工的报道仅限于表面层次,缺乏思考;报道性质上,中性报道(国家政策等)有 7 条,负面(荒唐事、违法事件等)有 3 条,而正面报道(个人奋斗)仅 1 条,说明相关农民工的正面报道非常少,负面报道所占比重不小,将许多负面标签贴到农民工身上。 2在 2

3、012 年的样本中,A 版新闻共 701 条,其中农民工相关新闻共 3条,今日济南 348 条,农民工相关新闻 4 条,农民工的新闻占新闻总条数的 0.67%,与 2005 年的比例相近,说明农民工问题近年的报道地位变化不大,不是日常新闻报道的重点。在这 7 条新闻的题材方面,有关国家政策、资助等有 4 条,突发新闻 3 条;体裁方面,资讯性质的有 5 条,评论 5 条,评论比重增加;报道性质上,中性报道有 4 条,正面报道有3 条,负面报道没有,说明呈现给市民的农民工形象有所改观,特别是“向农民工说感谢的不该只是崔永元”等评论内容出现,说明这几年间有关农民工报道的数量可能没有大幅增加,但是媒

4、体呈献给大众的农民工形象得到了极大改观,下面笔者将详细探讨近两年齐鲁晚报呈现的农民工形象。 二、近年农民工形象的再塑造 因为春节期间涉及春运、讨薪、政府资助等,媒体对于农民工的报道相对多,所以笔者选取了 2012 年 1 月和 2013 年 1 月的报纸,共 55 期,主要统计 A 版时评、重点和山东的新闻。 2012 年 1 月样本的新闻条数为 867 条,与农民工相关的新闻有 17 条,所占比重是 1.96%;其中题材方面,政策相关的内容有 8 条,新闻事件有5 条,经济纠纷有 4 条,政策方面的报道占 47%,说明解读政策还是主要报道内容;其中体裁上,资讯是 12 条,评论 5 条,评论

5、所占比例是 29.4%,评论比重增加,说明对于农民工问题的关注更加深层,思考的内容增多;报道性质方面,中性报道是 11 条,正面是 6 条,没有负面报道,突出了农民工的辛酸与为城市建设做出的贡献。 32013 年 1 月是外来务工人员报道的井喷月, 齐鲁晚报进行了“百家团圆”的公益活动,为期一月,主要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带留守儿童进城看望父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另外,山东省两会的召开,因为有农民工代表参与,所以农民工相关的报道数量增多。2013 年的样本中共有新闻 1226 条,其中农民工先关的报道有 75 条,占总数的 6.12%,所占比重与前几个样本相比增长了 6 倍,这

6、 75 条新闻中,题材最多的为留守儿童 26 条,占总数 34.6%,政策方面 25 条,他人资助 22 条,突发新闻 2 条,34.8%的比重说明农民工及其家庭自身开始成为关注焦点,但另一方面,他人资助 29.3%表示农民工仍脱离不了被资助的标签。体裁方面,新闻咨询有 69 条,评论和专访有 6 条;报道性质上,占最大比重的仍是中性报道 44 条,正面报道有 13 条,有 18 条报道留守子女家庭的不幸,属于消极性质的报道。 从题材上的选择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解读或者实施仍属于报道重点,但关注农民工本身的报道也在逐渐增多,报道主体更加明确和合理。在体裁上,评论和专访的增多说明媒体的报道不再浮

7、于浅层,如 “送农民工返乡弥补不了城市的愧疚”等;通过对留守儿童和外出打工人员生存状况的报道,开始“代表”农民工发出声音。在报道性质上,报道开始为受众塑造为城市建设默默奉献家庭、幸福、甚至生命的正面形象,让农民工开始“站到阳光下” ,但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保护资助,生活艰难等旧形象并未削弱。另外, 齐鲁晚报专门针对留守儿童进行新闻策划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意味着已经深入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问题。 4三、农民工何时能够掌握话语权 齐鲁晚报作为山东地区的主流媒体之一,代表的是主流群体的观点和看法,所以往往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意识观念和设想会直接站在市民的角度,而问题在于,普通的市民无法真正了解农民

8、工的生活,需要齐鲁晚报等媒体所呈现的镜像来构建农民工形象。媒体对于农民工群体的报道,往往会使市民忽视个体差异,将“素质低下” 、 “易犯罪”等极端特征变成群体的特征,所以在早期报道的重点若是在负面报道,农民工在大众眼中难免会形成负面形象。即使齐鲁晚报近年加强了对于农民工正面的报道,也仍存在了一个问题农民工没有话语权。农民工作为被观察对象,不是有话语权的权利主体,而是时刻需要被拯救、资助的弱势群体。农民工的生活不止是有讨薪,不止有留守儿童问题,也不止有买票难,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其实才是最需要呈现在大众面前的。 另外,笔者通过对齐鲁晚报报道的统计发现,对于农民工的报道并不是常态化,而是呈现一种集中爆

9、发的模式,平时除了新闻事件外报道相对较少,常常集中于某一天,这也是纸媒对农民工报道的另一现存问题。 总之,现在山东地区晚报对农民工的报道进步之余,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给予农民工平等的话语权,享有应有的权利,这才真正是人文关怀的涵义。使农民工报道越来越常态化,让社会各阶层的人相互之间也应该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能够真正摘掉有色眼镜来与农民工群体交流。5参考文献 1 詹小路,李欣.弱势群体的媒介形象以“城市畸零人”农民工为例J.当代传播,2012(6). 2 朱丹.都市报关于农民工报道的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以为例J.传媒:MEDIA,2013,3. 3 万艳霞.都市报离农民工有多远农民工报道分析J.青年记者,200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