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道德教育应关注的几个问题.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5588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道德教育应关注的几个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校道德教育应关注的几个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校道德教育应关注的几个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校道德教育应关注的几个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校道德教育应关注的几个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学校道德教育应关注的几个问题【摘 要】 本文认为,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德教育应该从追求人性卓越转变为引导受教育者去发现人性的不足;二是要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理性的道德选择;三是学校应教授道德规范知识,讲授何为美德;四是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由灌输知识转变成激发情感;五是要让受教育者个体尽可能多地去体验人性美德。 【关键词】 学校;道德教育;新动向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已经渐渐远离古代社会的哲人教育,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重新定位是时代所趋。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美德教育应该从追求人性卓越转变为引导受教育者去发现人性的不足 在古代社会,道德是维系社会关系的主要途径

2、。现代社会,法律为道德立法,法律取代道德成为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准绳。现代学校已无力承担人性卓越的道德追求,但是学校道德教育仍然是为了培养有道德的人。道德教育的目标改变要求德育模式和德育理念随之变化。现代的美德教育应从过去的灵魂崇高的教育转变成为灵魂关照的教育。灵魂关照不等于人性卓越。现代学校的美德教育要从学习外在规范转到关注自身,不是去学习社会规定我们怎么样,而是发现自己人性的缺陷,并努力完善。美德的获得是偶然的,结果并不是人的意志能决定。所以美德2教育应注重过程,而不是去在乎结果。 现在的美德教育应该是道德品性养成的教育。由于文化环境的改变,美德教育的思路也应该发生改变。人性永恒基础上的道德

3、教育模式应该千变万化。现在的道德品性教育不应该去标榜楷模,而应该对人性进行辩证分析,特别是要建立在对人性恶的认识之上,进而以一种否定进路的思维开展道德教育,即道德品性教育不应该更多地关注彰扬什么样的道德善,而更重要的是关注惩戒什么样的恶。 二、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理性的道德选择是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归宿 “美德不可教?”背后学校德育何去何从的问题上,现代德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理性的道德选择。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学校道德规范的教育,让受教育者正确区分美德和丑陋,对道德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为受教育者在遇到实际的道德问题时能够正确的做出选择。学校道德教育的意义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正确区

4、分善恶,当面对具体情景是能够做出理性的道德选择,而不是让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美德。区分善恶为践行美德做准备。 道德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知识的教育,其他知识一旦学会,就可以马上落实到行动上,知识不会受主观方面的影响。比如人们一旦掌握了某种技能,就不会受时空境遇的影响,无论何时何地它都会为你服务。道德方面的知识就不一样,即使你掌握了道德知识,也可能不能落实到行动上,道德知识不能直接导致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具有非理性的特征,道德行为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我们知道拾金不昧是种高尚的道德3行为,如果没有人知道,我是不是可以占为己有呢?因为人们的私心会干预人作出正确的道德行为。 人是复杂的情感动物,个人道德行

5、动也是非理性的。人有欲望、私心,有自己特殊的价值判断,所以具体情境下产生的道德行为也是具体的、偶然的。我们不能以理性的思维去推测道德行为,不能用规律性的东西去猜测它的未来,更不能命令和教唆。具体情境下产生的偶然的道德行为不是个有规律可循的,是在道德行为产生瞬间做出的道德选择问题,不是必然是偶然。 因此,道德行为是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是基于可不可以做出的偶性判断。因而道德问题其实就是个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的问题。 三、学校应教授道德规范知识,讲授何为美德 道德认知是儿童道德发展的起点,对道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有一个对道德规则崇尚和膜拜的阶段,对规则学习很有必要。

6、有道德认知并不代表会遵守道德规则。就拿撒谎来说,撒谎对于儿童来说,他们都知道是不好的道德行为,但是有时候撒谎没有被人发现而没有受到责骂,虽然知道撒谎会得到父母的责骂,但是出于诱惑他们有时候还是选择撒谎。由于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还很低,极不稳定,所以儿童根本达不到为自己道德立法水平。 虽然儿童道德意志薄弱,知道善而不去行善的情况经常出现,但是学校对道德规范的知识和美德的教授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不能区分道德上的善与恶怎么去践行正确的道德行为。为什么道德知识和美德的讲4授由学校来完成,其理由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正规教育弥补了家庭教育的零星性与不确定性,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必须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加以明

7、确与巩固;二是生活中习得的道德规范模糊、不清晰,学校道德教育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三是现实中的美与丑,生活中的假象需要学校正规的道德教育去解析,这样才能让学生弃恶扬善。讲授规范和道德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善恶和美丑,从而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传统意义上的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与道德讲授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传统意义上的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是海量道德知识的呈现,它只告诉我们是什么,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当受教育者面对具体的生活情境时,他们变得毫无办法。 四、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由灌输知识转变成激发情感 道德具有非理性的特征,美德的获得是偶然的,一个人的情感在道德行为的产生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虽然情感是

8、非理性的东西,让人摸不透,把握不了,但是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就应该是一种情感式教育。 热爱自己的国家,保卫自己的家园,那都是很空洞的道德规范。为什么要爱国爱家,人们很难用言语去表达那份感情。没有教育者告诉过我们爱国爱家是什么,之所以爱,因为有一种情感在我们心中。我们不否认知识的教育让我们了解了爱国爱家的概念,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的理由。爱国、爱家、爱父母的道德教育,并不排除一些知识的传授,但是知识代替不了情感。情感式道德教育把受教育者的自然情感作为基础,创设特定的情景,去触碰个体的非理性情感,激发以及深化受教育的情感。 5五、学校要让受教育者个体尽可能多的去体验人性美德 现代学校道

9、德教育已经渐渐远离那种人性卓越的崇高教育模式。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由追求人性卓越的自由教育转变为遵守社会规范的束缚教育。由于时空情境的改变,苏格拉底的灵魂至善早已失去其存在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土壤。 “个人的善”的崛起, “公共的善”的遗忘,社会规约取代灵魂卓越,对灵魂卓越的追求变成教条的道德符号,道德教育没落了。虽然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学科教育的功利性目标难免又扼杀了素质教育的理想。各学科的显性分数和道德教育的隐性发展矛盾,使得道德教育越来越走在学科的边缘,被人忽视。这就是应试教育功利目标映射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悲哀。 现在个体灵魂卓越的追求已经失去原始动力,作为教育金子塔顶端的人性的善虽

10、已黯然失色,并不代表学校道德教育已经毫无意义,学校还是可以通过改变教育理念和德育模式,继续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学校在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还可以给学生组织参加一些德育活动,让受教育者来体验人性的美德。虽然体验或许很少,成效也可能不大,但是少总比空白、缺失要好的多。 虽然功利的学科教育目标充斥着学校道德教育,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仍然应该是培养具有高尚德性的人。道德获得偶然性,并不能抹杀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功效。在科学界定学校道德教育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挖掘学校道德教育可能发挥的德育价值才是现在德育的进路。 【参考文献】 1 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6社,2004.85. 2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8. 【作者简介】 樊 丁(1988-)男,陕西西安人,西安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