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也谈新时期大学理念的重塑摘要文章揭示了大学理念的内涵,剖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新时期大学应树立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服务社会、多样化及特色化、国际化理念。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理念;重塑 今天的中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期,中国的大学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承担起历史的使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是大学的责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追求与梦想,然而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也使一些大学功利主义、机会主义倾向严重,为此,大学比以往更需要正确的理念引导。 一、大学理念的内涵 学理念是对大学的本质、功能、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是对“大学是什么” 、 “大学应该是什么” 、
2、 “大学需要坚持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大学理念决定着大学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大学宗旨、使命、责任的理解和目标、作用、职能和任务的确定,体现了大学精神,是大学之魂。 大学理念是随着大学产生而形成,并随大学发展而成熟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会形成不同的大学理念,追求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工业社会大学理念的主要特征,信息社会的大学理念主要特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化、国际化。 2大学理念有共性和个性之分。大学理念的共性主要是指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精神和信念,它反映的是所以大学的共相。大学理念的个性是指某一所学校或某一类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反映出大学的个性特征。 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 (一)育人使命意识的淡漠 改革开放后,一些大学面对市场经济冲击,迷失了方向,出现了理想的真空,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思潮乘虚而入,在成果鉴定、资格审查、职称评定中,拉关系、作交易、甚至出现学术制假现象屡见不鲜。大学日益官僚化、功利化、庸俗化,一些大学公司、卡拉 OK 和超市乃至歌厅舞厅一概不缺,惟独缺失了自己的理念,这反映出大学核心价值的错位。(二)过窄的专业教育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中国高等教育在 20 世纪 50 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院校调整,把通才教育改为以专才教育为主的“苏联模式” 。这在当时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进入现代社会后知识高度分化和高度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专业教育理
4、念和模式日益显露出其弊端:专业面过窄使知识失去了整体面貌,功利倾向过重,文化陶冶和综合素质过弱,学生缺乏个性和创新能力,不利于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片面追求大而全,办学质量下降 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高等教育领域并校风盛行,几所大学整合为一所,这种数量上简单叠加的规模扩张,虽然可以使合并后学校的院士、博士3点等数量迅速上升,使学校排名靠前,但并不代表学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实质性提高,大并不等于强,世界一流水平并不是靠简单并校就能得来的。 除了并校风还有追求办学层次高、规模大、学科专业全的升格风,中专忙着升大专,大专忙着升本科,许多本科大学不顾主客观条件,纷纷向综合性研
5、究型大学方向扩张,片面追求大而全。越来越多的大学定位不当,缺乏特色。这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浮躁、功利的现实状况。 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是大学理念的缺失和错位,大学危机的根源不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或科研水平的降低,而在于大学精神的破产。 三、新时期大学理念的重塑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不断提升人自身水准是现代教育的价值核心。大学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就是人,大学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应紧紧围绕选人、用人、育人展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学生为本;二是以教师为本。 以学生为本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 “钱学森之问”提出了一个重
6、要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大学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当今我们的大学里“满堂灌” 、“填鸭式”仍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探索求知。其次要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 4以教师为本一是要依靠教师办学,把教师视为学校发展的人才支撑,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教师的潜能。为教师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和条件,促进教师发展。三是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 (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在唯书、唯上、唯权威
7、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习惯于认同教师讲课和书本的结论,只知接受,不懂批判;在“求同思维”模式下,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 ,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忙于背考,毕业后又发现所背知识无用;在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忙于考级、考证、各种考试,这大大压抑了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挥。大学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终结性”的授课方式,教师要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鼓励学生发挥“批判性思维” ,在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还应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改进考试和评卷方法,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8、。(三)树立服务社会理念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项职能之一,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二是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大学是人才聚集、知识聚集的地方,利用其科技资源优势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作出重要贡献是大学的责任。 大学服务社会的本质是学术成果的应用化和人才培养的实用化行为,5是大学通过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手段满足社会需求。在谈大学服务社会时,应明确大学是以知识、科技为基础实现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的,这是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为社会服务的本质区别,脱离了知识的服务不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范畴。美国硅谷的兴起就是大学服务社会的最好例子。大学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也
9、壮大了自己,没有硅谷就没有斯坦福大学的一流水平。 (四)树立多样化、特色化理念 特色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个性化表现,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大学在具体分析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形成、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和强项,做到“人无我有” 、 “人有我优” ,就形成了特色。大学特色包括学科特色、科研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等等。 首先,社会需求的是多层次、多规格的各种专门人才,只有大学层次和办学目标多样性、特色化才能满足社会需要。其次,大学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条件,没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大众化。再次,只有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办出特色,形成自身的优势
10、,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繁荣。第四,特色是大学跻身国际一流水平的必要条件。世界著名大学无不拥有独具特色的世界公认一流水平的学科,哈佛大学是政治家的摇篮,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科有多人获诺贝尔奖。 我国高等教育改进对大学的评价和投入机制,是激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的办学活力,激励大学提炼、发展、坚守特色的关键。 6(五)树立国际化理念 大学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是现代大学的生存方式,是提升大学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今天的大学已不再局限于在某地,而是放眼国际市场招生、跨境教育、聘用人才,扩大国际影响和竞争力。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也越来越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人才。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高等教育通过学者互访、互派留学生、联合办学、合作研究等形式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我国大学更应学习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还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争创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