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示范建设时期高职院校大学功能的构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7033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示范建设时期高职院校大学功能的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后示范建设时期高职院校大学功能的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后示范建设时期高职院校大学功能的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后示范建设时期高职院校大学功能的构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后示范建设时期高职院校大学功能的构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后示范建设时期高职院校大学功能的构建摘要:高职院校作为职业类型的高层次,在后示范建设时期。重点是按照大学功能进行重点建设,完善并充分发挥大学的功能。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夯实科研基础,大力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创新服务举措,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领域;涵养大学精神,全力创建和谐幸福的文化是后示范建设时期高职校大学功能的根本。 关键词:高职院校;后示范建设;大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2-0009-03 2006 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其中,内涵建设滞后问题尤为突出。示范建设

2、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示范项目验收后(以下简称“后示范时期” ) ,如何将“大步走”出的阶段性建设成果转化为永久性、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是高职院校“后示范时期”的首要任务。在后示范建设时期,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是按照大学功能进行重点建设,完善并充分发挥大学的功能。文化传承创新明确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是对大学和高等教育规律的新的重要认识,这对于我们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 培养复合型人才 2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其内容包括:一是扎实的理

3、论基础。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这一根本属性,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会操作,而且还必须懂理论,即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需要为职业提升与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过硬的专业技能。高职教育是一种技术技能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把职业素质教育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体现职业教育面向岗位、服务就业的属性。三是完善的综合素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是在培养对象的可持续发展上,关注知识、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关注培养对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2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知行合一”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

4、队伍是高职教育的灵魂,是后示范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和院校竞争力的关键,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着力打造名师团体。后示范高职院校不仅仅需要有一支理论根底扎实,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更需要着力打造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为龙头的名师团体,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没有教授就不成其为高校,没有名师也就不成其为名校,名师出高徒,名师出高水平的教、科研成果,谦和待人、学术成就斐然的名师、教授,他们的为人、为教、为学的品格和气质为人所仿效和传颂,这是一所高校最宝贵的教育资源。二是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资源库。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同3样需要质量提升,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制定教

5、师联聘制度,吸引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的大师、专家、学者以及企业技术骨干、高级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兼职教师资源库结构。 3 提升专业建设水准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后示范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当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和开发。根据“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思路进行专业建设和梳理,在良好的就业市场基础上做强、做精优势专业。专业以及专业群开发以优势专业为核心进行拓展,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部分专业可以扬弃。二是按照国家精品专业的标准建设国家、省、校三级精品专业体系,打造

6、龙头专业、精品专业,根据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建立以岗位专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与标准,使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紧密对应,提高专业建设总体水平。 二、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是由其办学定位及层次所决定,其培养目标强调为生产第一线服务,培养人才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科研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道路。 1 加强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提高教师对科研工作重要性认识、加强教师科研意识是夯实科研基础的前提和关键。使广大教师真正认识到科研工作不仅是高职教育自身4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新型人才、推动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既是

7、一种实践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决定着一位教师是否能开创性地高效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科研能力强、取得成绩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其思想观念、道德风范、科学态度、敬业精神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政策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及科研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政策,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应鼓励支持教师开展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在加强纵向科研课题研究的同时,更注重鼓励横向科研课题研究,注重考量社会是否需要、有无开发应用前景、能否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一方面使全体教师明白科研质量要求与标准,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通过经费

8、切割、专利申请及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校企合作等方式使教师知道应朝什么方向努力,从而引导教师的科研行为,形成目标导向。 3 支持鼓励面向中小微型企业的“立地式”科研 搭建科研平台,支持鼓励面向中小微型企业的“立地式”科研。对于科研成果评价,不只是简单地看文字材料或发表的论文数量,更应注重其在本研究领域的实际创新和贡献,尤其是在“产学研”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进校经费和发明专利为导向,注重质量与实绩。注重实绩的本质是公平竞争。科研要使优秀的年轻教师有机会进入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使广大的青年教师感到有盼头、有劲头、有奔头,有利于引进和留住人才,有利于真正有科研能力的教师脱颖而出,5

9、并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 三、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 高职教育的特性决定了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经济、促进区域及地方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功能。 1 为学生成才和就业服务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学生成才和就业服务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高职教育对学生来讲,一是获取与普通教育相当的资质证明,二是可顺利进入第一就业领域,三是完成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高职教育只有让学生满意(能够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 、家长满意,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才是成功的。因此,要注重学生就业的质量,始终树立为学生和家庭服务、为民生和谐服务的理念。 2 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高

10、职院校应当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尤其是首先要做好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需要通过转岗培训再就业。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面向社会、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开展旨在提高受教育职业素质的社会服务,包括进行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创业能力以及适应市场竞争能力的培训和技能鉴定。以拓宽劳动者就业渠道、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这对地方经济建设是一个重要贡献,而且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6高职院校应当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做企业的技术支撑,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生产第一线常

11、出现的技术问题,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使课堂社会化,只有实质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才有高质量的实训。同时,科研课题研究要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应用型研究和技术开发型研究这个重点,面向生产实践第一线,注重从社会中最热门、最需要的技术、工艺中找项目,使科研来源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受益于地方,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助推基地。 4 为学校发展服务 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与行业经济、地方经济的粘性。后示范高职院校的校领导不仅要做教育家,而且还要做政治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需要有较高眼界和长远的规划,培育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能停留在伸手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经费的思维上,而是应当积极与政府、企业、研究机

12、构以及其他高校等协同创新,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等方式产生造血功能。并逐步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的、具备自我经营与自我发展的生产型教育经营实体,成为行业或产业经济价值链以及区域和地方经济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四、创建和谐幸福的大学文化 1 塑造大学精神 后示范高职院校首先应当加强对大学精神的塑造。大学精神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对独特、鲜明的办学理念的实践和办学目标的追求,也是7高校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并非元本之木,或可一蹴而就,其中必定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有着为其成员广泛认同并引以为荣且愿为之增彩、使其内容不断丰富的优良传统,大学精神也就在这

13、种认同、传承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统领师生的奋斗目标,源远流长。 2 构建大学文化体系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大学存在价值和个性特征的体现,其中最基本的核心是师生所追求的价值。大学文化内涵丰富,但并非相互割裂,而且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精神文化是内在的灵魂,环境文化是生长的条件,行为文化是外在的标志,制度文化则是精神文化的体现与行为文化的保障。大学文化是大学文化主体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通过自身努力和对外部文化的调适,逐步创造和形成的由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环境文化构成的一种独特社会文化形态。 精神文化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

14、果,是在大学长期发展中积淀的最富大学特质和时代特色的精神特征,是大学优良文化传统的结晶,是大学历久常新的动力。 环境文化是校园建筑、园林绿化和人文景观,文化活动场所及传媒设施等等构成的物理空间以及物理空间体现出的人文意味。其浸透着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的同时,使师生直观地体验和理解大学的内在精神。 制度文化包括与高等教育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度文8化是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的保证,是精神文化传统能否源远流长、办学理念能否得以贯穿学校工作各环节的保障。 行为文化是指大学师生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生活娱乐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15、 ,它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折射,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学校风貌的动态体现。 3 建设幸福和谐的校园文化 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的一项系统工程,实施这一工程的重点在于打造团结奋进的文化和幸福和谐的文化,有利于强化学校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大学之“大” ,关键在于其文化之大。 “和”即和衷共济之意, “谐”有协调顺畅之义。和谐的哲学依据是“和而不同”的思想,即和谐的前提是承认“不同” ,也就是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矛盾性与竞争性。大学文化之和谐,实质上是追求差异中的相互兼容、矛盾中的对立统一、竞争中的平衡互动、多元中的统筹协调。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要努力创建对教师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让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团结奋进和幸福和谐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