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穆斯林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调查研究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流动的趋势逐年增强,穆斯林人口流入城市的人口数量也在增加。从融合期望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并应用民族学与社会学等理论知识对我们所研究的武汉市穆斯林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找到可行的社会工作切入办法,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 关键词:穆斯林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065-02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并处于不断转型时期。政府鼓励统筹资
2、源,特别是如今城市化快速发展,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于是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其中就包括我们本次调查的穆斯林人口。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城市现代化与文化世俗化的不断融合,加之民族传统与民族意识的变量,使人们把目光全部聚焦城市化。并且,研究穆斯林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的时代新需求。因此,本文将以武汉市为案例,对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2研究对象为中南民族大学在校穆斯林大学生,马家庄清真寺礼拜人员,汉铁高中内地新疆班中学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苑和北苑从事清真餐饮的个体户。 (二)研究方法 具
3、体方法:采用问卷法收集数据资料,并利用计算机 SPASS 技术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挑选出 23 位从事不同职业的人进行访谈。 问卷设计:本小组研究问卷主要包括就业情况、社会保障、生活状况、宗教风俗状况等几个方面。 访谈设计:访谈有四个方面:对武汉针对穆斯林流动人口制定的政策的看法以及改进措施;对自己从事职业的满意度;是否想长期在武汉定居;来到这个城市后,风俗情况的保持程度等。 二、调查过程 小组的调查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实际发放问卷 100 份,回收 85 份,回收率为 85%;85 份问卷中,78 份有效问卷,7 份无效问卷,有效率为 91.7%。 三、调查结果 (一)个人基本情况 调查
4、对象的年龄大多在 25 岁50 岁之间,以男性为主。有 34%的人是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水平,44%的人受过初中,高中或中专教育,剩余22%受过或正在接受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有 99%的人户口未曾迁移,只有 1%的人户口转入他省,当然未迁移的那些人主要来自青海、新疆、宁夏和甘肃等地区。除在校学生外几乎都有稳定的工作。 3(二)就业情况 经调查我们发现已经工作的那些人有 98%的人从事餐饮业,剩余 2%从事其他行业。相对应的有 80%以上的人是个体户,并且在武汉工作有三年以上时间。月收入大于或等于 4 500 元,剩余的 20%,就是那些餐厅的服务员或厨师,平均月收入在 2 000 元4 0
5、00 元之间。他们对于自己这可观的收入都比较满意。 从就业环境来看,相比往年约 54%的穆斯林流动人口感觉目前就业环境正在变好,约 38%的穆斯林流动人口感觉与过去无异,还有约 8%的穆斯林流动人口感觉变差了。 从外出障碍来看,约 26%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认为,去大城市工作最大的障碍和困难就是城市生活巨大的开销,约 25%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认为,他们的是缺乏专业技术性的工作,约 10%的人认为缺乏外出经验,另外有约 10%的穆斯林流动人口担心自己出来后,家庭无人照料。 (三)社会保障与生活状况 调查显示,保险方面,医疗保险几乎每个穆斯林流动人口都有,但其他保险除在校学生外其他人几乎没有办理。有近
6、80%的穆斯林流动人口希望政府在住房和医疗保障方面提供帮助,约 60%的穆斯林流动人口目前最希望政府在维护流动人口正当权益的方面提供帮助,约 70%的穆斯林流动人口目前最希望政府能降低必要费用,约 36%的穆斯林流动人口期盼能和所在城市本地人享有同样的户口,最后 38%的穆斯林流动人口希望政府能加大对流动人口外出务工的组织力度,并且在加强教育,解决其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并且在就业方面提供更多信息等。其他如生病无人照料、4就业工资问题、安全无法保障等也是他们所担心的问题。 城市发展与定居方面,近 10%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计划在武汉定居并长期发展,约 90%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还是希望赚钱后回到自己家乡。
7、主要原因有:住宿和饮食不方便;看病贵,难;子女上学收费高,生活费用高;对象不好找;受民族歧视等。我们还了解到,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穆斯林流动人口首先会选择自行协商解决,之后才是寻求法律援助,或是选择找亲友帮忙。 在族际交往与社会治安方面,调查表明,武汉市穆斯林流动人口中80%以上的人经常与其他民族往来;近 65%的穆斯林流动人口愿意与其他民族通婚,这里所指的民族主要是有共同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近 90%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认为武汉市社会治安比较稳定,他们生活比较安定。 (四)宗教风俗状况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武汉市穆斯林流动人口风俗情况未曾改变或稍有改变。他们每周都会参加礼拜活动。周围人都是通
8、过他们介绍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他们觉得他们的宗教信仰还需多一些固定的宗教仪式场所,专门的饮食场所,多开展一些民族娱乐活动等。 四、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穆斯林流动人口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1.穆斯林人口流动有利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是否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调查发现,武汉市穆斯林流动人口不但促进了武汉市的经济发展,而且,也给穆斯林流动人口所5在地区带去了多方面的好处。主要表现,为其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壮大其农村经济实力;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缩小了差距。 2.穆斯林人口流动有利于维护民族
9、地区社会稳定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 “流动可以消除社会颓废,局部的说,乡村的情况正是如此。那里横向流动的机会有助于使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得以维持乡村地区相对的稳定。 ”穆斯林人口的流动,增加了其家庭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立,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3.穆斯林人口流动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1)外来穆斯林流动人口增加了武汉市城市压力,如,住房困难,就业机会减少等。 (2)有的穆斯林流动人口的民族风俗习惯受外部环境影响不能得到很好保持;穆斯林流动人口所在地区因这批年轻人,特别是男性青壮年外出加重了这些地区老人和妇女的负担,并且也影响到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的稳
10、定发展。 (二)解决措施 1.提高穆斯林民族地区城市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能力 在保证计划生育的前提之下,鼓励穆斯林散居群众在所在城市定居,并且通过结婚、生育等方式在城市地区组建家庭,让他们在社会文化心理层面得到融合与满足。少了配偶、孩子的牵绊,对故乡就少了挂念,让他们能够更加专心在城市打拼,培养和谐的人文气氛,使孩子在父母6身边成长,受到城市高等教育,同样有利于下一辈人的城市融入感的提高。 2.加强穆斯林流动人口所在地的教育水平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育程度高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自卑感弱,更加有信心融入社区,去认识新的朋友;在工作上,他们更加主动与新同事交流互动,性格也更为开朗,更加受人欢迎。因此,教育
11、因素是影响其在城市定居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强其知识体系,也有利于他们在城市地区的发展。 3.武汉市应多建几所固定的清真寺以供武汉市穆斯林流动人口使用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社区中心,是履行仪式、传承文化、继承传统、开展教育、解决纠纷、扶危济困的地方,兼具着世俗和宗教两方面的功能,可以看出清真寺在穆斯林社区中处于无可替代的位置。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社区中的物质性地标,也是精神性地标,有了清真寺,穆斯林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归属感。穆斯林基本的宗教功课即念、礼、斋、课、朝。能够在清真寺完成的功课有前四项。念功,即念“词” 。念“清真言”是最基本的念功,除此之外,还要诵念赞主赞圣的经文。
12、因此,固定的清真寺不仅能够巩固信仰,而且能够给穆斯林带来归属感。 4.创新性地开展民族联谊活动 将少数民族社团作为少数民族群众性组织的载体,在满足国家政策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处理少数民族之间、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排查群众不安定因素,并且反映群众意愿,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并且重视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加强活跃少数民族群众精神生活,7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例如某些地方成立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促进会、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等少数民族群众性社会团体等组织活动,通过这些联谊性活动的开展,增强基层与上层的相互联系,利于更好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不仅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同时也加强了少数
13、民族同外界的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城市融入感。 参考文献: 1牟钟鉴.宗教与民族(1-6 辑)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2009. 2李培林,李强,马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阿布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J.中央民族大学,2010(1). 4苏娟.郑州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 5吴永辉.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J.中央民族大学,2011(2). 6叶长青.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新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3). 7汤夺先.城市少数民族人口问题论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4). 8邓正来.国家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马胜春.中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适应性研究M.北京:8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石 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