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四川博物院馆藏皮影艺术鉴赏皮影,又称灯影戏、皮影戏,是用兽皮雕镂成人物的平面偶像,以灯光映于帷幕上表演故事较复杂的影戏。皮影戏集民间美术、音乐、舞蹈、说唱为一体,独具东方民间戏曲艺术的优美神韵。 皮影戏在全国分布十分广泛,不同地区的皮影有着不同的艺术特点。皮影文化有北影和南影之分。北影以河北滦州为代表;南影以四川皮影为首,是国内皮影戏中影响极大的种类之一。四川皮影作为民间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四川民间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巴蜀沃土中酝酿出的一朵芳香奇葩。 四川博物院在 20 世纪 50 年代大量抢救收藏了一批皮影艺术品。这批皮影艺术品题材极为丰富、精美,时代跨越清代到民国、 “文
2、革”时期,主要以四川皮影为主。 一、四川皮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四川皮影产生的时代,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晚期。这从清代中期著名的四川学者、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17341803)的一首“影灯戏”诗中可寻到踪迹。四川皮影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四川皮影所体现的儒、道、释精神,使这种艺术形成了一种文化象征。四川皮影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清晰体现出鲜明的特点,如包含了儒家伦理和道教艺术以及以佛教传说为中心的美学思想等。 2四川皮影纯熟的造型语言以及精湛的雕刻工艺等特点则具备了高雅艺术品的所有品质。此外,几百年的繁荣昌盛使皮影雕刻艺术承载了许多历史信息,通过它人们
3、可以了解到几个世纪中古人的思想、生活和社会习俗,进而了解历史的演化规律,丰富历史知识。皮影所揭示的深刻社会内容,所体现的儒、道、释文化精神,不仅在过去发挥了作用,在今天同样也具有意义,从中人们可以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许多精髓。 二、四川皮影的艺术特征 (一)四川皮影分三大流派 四川皮影有成都皮影、川北皮影、纸灯影三大艺术流派。它们在工艺制作上同是在经过硝、刮薄、压平、晾干处理后的黄牛皮上或纸上起稿而后雕刻、绘染、定胶、打蜡出光、用线串连等步骤制作而成。在造型上,由于地理环境及姐妹艺术的相互影响以及民俗和欣赏习惯的差异,它们又各具自己的艺术特色。 1.成都皮影 成都皮影是四川皮影最具地方特色
4、、最有代表性的类型。成都皮影主要配合川剧的演唱。清代川剧最流行的时候,成都有二十余个社团,如春乐园、九成班等,都是享有盛名的川剧团。最初传到四川的皮影,差不多都是属于陕西刻制的,但雕刻工艺不精美,人物服饰也不能适应川剧演唱要求,因此,在成都一带,就逐渐出现了一些刻制皮影的艺人,其中最有名的有成都的仲杰子(钟焕章) 、钟长兴、刘阿尼(刘洪顺) 、蒲灯影等一大批皮影雕刻家。在公元 1851 年到 1853 年,有一部分热爱3川剧艺术和对皮影有研究兴趣的画家,配合仲杰子和刘灯影两人,合作刻制了一套皮灯影。他们借鉴了川剧的表现艺术和民间木版年画(主要是绵竹木版年画)中门神的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法和民间壁
5、画、庙画的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规律,也吸取了朴实、雅致、装饰性强烈的蜀锦、蜀锈、民间剪纸和印染中诸如水、云、龙、凤、花、鸟、虫、草等各类纹饰,令雕刻十分精美。 2. 川北皮影 川北皮影又分为“土灯影”和“陕灯影” 。 川北土灯影,影偶长约一尺五六,脸谱以阴纹为主,造型较粗笨,雕工较粗糙,人物头上是光头,和木偶大戏一样,演出时临时加戴帽子、插翎子旗靠等,演唱时生、旦、净、末、丑一人唱一角,走影子由另人担任。加上乐队还有七八人,故编制在十六七人以上。此皮影大多流传于南充、广元、合川的嘉陵江流域一带。 陕灯影又称“渭南皮影” ,是川北皮影的主流。相传,清乾隆年间,陕西渭南地区有一杨姓皮影艺人来到川北
6、,在西充县槐树场安家传艺,其皮影技艺很快在川北传播开来。川北皮影在造型上和北方皮影相近,透光明朗,映在灯光照射的纱幕上,丝毫毕现;然而在唱腔上都是川剧唱腔,并且是自提自唱。川北皮影剧目丰实,多为连台戏,擅长三国水游 西游 封神等题材,也上演部分川剧剧目。其演出自清以来,一直活跃在嘉陵江流域的阆中、南部、西充、南充各县。据不完全统计,川北皮影有大小影箱六十个以上,著名皮影艺人有王文坤、何正同等。 43.纸灯影 此类皮影仅供小孩逢年过节玩耍,用纸雕刻,彩绘敷油(桐油) ,刀法粗犷,设色简洁,节日气氛浓厚,高约 1520 厘米,比川北皮影小。 (二)皮影的制作工艺和操纵装置 成都皮影以本地所产的半透
7、明的黄牛皮(俗称“亮皮子” )为原料,雕刻出不同人物形象。牛皮经久耐用,不易卷折,所以沿用至今。北方皮影用马皮、羊皮和纸等。 1.成都皮影身体结构共分 14 个关节:帽、头、胸、腹、下肢(一双)、上臂(一双) 、手掌(一双) 、手指(一双) 。头子可插进脖颈上用细铁丝缠绕的皮圈内,其余关节用细麻绳连结。一个穿戴整齐的影人分三段:帽作一段,头作一段,统称“梢子” ;衣履又共作一段,称为“把子” 。 成都皮影的关节多,一是头冠分离(旦角一般不配冠,唯有身份者如皇亲、贵戚、官宦之家妇女等,其冠与头相连而镂刻在一起) 。这样的益处是在演出时不受剧情所制约,可以“张”冠“李”戴,交替使用,充分做到物尽其
8、用。二是多在手掌与手指处分离,所制作的这种关节的手,可以做出比较多的表情姿势,显得灵活自然,操纵自如。此外,成都皮影用马尾扎起“口头” (髯口) ,在影人的胡须上灵活多变。皮影在演出时,在影人后领“命棍” (又叫“背弓” )处用铁丝作弯弓形,穿在一根三四十厘米长的竹棍上。两只手用两根同样的小竹棍套扣,称为“手签子” ,表演艺人便持竹管随声作态。 成都皮影的关节和分段比北方皮影多,比例匀称,采用软须软发,操纵起来伸缩自如,宛转随意,即自上而下地行刀走线,有如行云流水,5此起彼伏,弧线、长线、直线、短线,刚柔相济,时而密集,时而疏松,虚实有致,节奏强烈,一气呵成。 2.成都皮影除与各地皮影脸谱一样
9、,多用五分脸外,少数文、武、旦与神话人物为八分脸,充当道具的神佛像用十分脸。人物脸面均天庭饱满,下巴圆曲,与北方影人削额尖颔,有棱有角的脸谱造型形成鲜明对照。更为特殊的是成都皮影“变脸”用一张满脸(镂空或雕花、敷彩相结合,多用于净、丑一类角色)放在一张空脸(主要借助于线条的组合变化来雕刻的脸谱,近似于戏剧中的生、旦角色造型)上,系在耳际,随剧情变化而自由翻盖。这是川剧“变脸”技法在皮影中的运用。 成都皮影人数较多,有“七紧八慢九稍停”之说;而实际上,大的影班往往多达十二三人。唱腔均用川剧调,自提自唱,一人多能。剧目丰富,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之说。 3.成都皮影的操纵装置。皮影
10、是傀儡剧,其演出是“以声感人” ,“以动传情” 。声即说唱,动则为艺人操纵影人。为了操纵需要,已做好的影人须安装操纵竹杆,以支配动作。一般置三根杆,分别安置在影人颈部和双手上,所以有“脖条” “手条”之称。操纵演员统称为拿线,分“上线” “下线”和“贴线” 。影人的活动主要靠手势的动作来表现,所以手杆操纵最为关键。成都皮影尺码较大,操纵杆有时不只限于三根。影戏的武打场面操纵很不容易,马上马下、长枪短打都要有招有式,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演出效果。 四川皮影属于地方戏曲,但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巴蜀范围,这种具有浓郁民间气息的演出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 6(三)四川皮影的人物和切末 1.人物 在四川皮
11、影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影人尺寸历经几次变化。四川皮影的形制有大中小三型。大中型皮影只有成都皮影和川北皮影才具备。四川博物院收藏的皮影主要是中皮影,身高 40-60 厘米;也有少部分小皮影,身高大约 15 厘米。小皮影一般用于剧中的娃娃生或小鬼类。 影戏中的人物分为不同的行当,同一行当中又有许多类别,各具特色。本文将四川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的人物作以下分类: (l)生:主要分为文、武生。生的头部为阴刻空脸,以空代色,通天鼻梁、平唇细目,抿口小嘴。帝王之相文武刚柔相济,衣饰华丽头带皇冠。文生显得阳刚英俊洒脱。武生则在英俊中透出英勇之气。 (2)旦:主要分为老旦、中年旦、刀马旦、青衣等;其中青衣又称为“
12、小” ,在雕刻上与生角非常相似,头部绝大多数为阴刻空脸、通天鼻梁、抿口、朱唇一点,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微妙的说唱感觉,长眉细眼表现出秀丽文静的神韵。此外,旦角中还有阴刻的红脸旦。 (3)净:属于花脸一类。影人在雕刻时借助线条和“敷彩”相结合的处理手法,特点是“满脸” ,前额突出,钩鼻、眉眼长且大,斜插入髯,脸部有红、绿、黑等多种颜色。红色代表忠诚,如关羽;黑色代表无私,脾气火爆,如包公;绿色既可以表示奸邪人物,也可以表示非常急躁勇猛之人。净角中还有二类是阳刻,脸部为镂空的去皮留线,眉毛粗大,一般代表阴险狡诈之人。 (4)末:专指老生,在影戏中也称为“髯” 。造型为阳刻镂空,最7主要的特点表现在胡须
13、上,青年、中年一般三髯或五髯,老年为五髯或长髯。在剧目中老生的角色很多,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等。 (5)丑:男丑一般为花生,女丑为花旦。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眼睛上,一般在眼睛周围加画圈圈,或鼻子上翘、麻脸等。丑的头帽也较其它行类有差别,看起来诙谐轻佻,如吊死鬼面目狰狞,大红舌头长吊,头则带花帽。 (6)神怪:神怪造型广泛吸取了民间各类造型艺术并加以创造发挥,如白蛇传 西游记 封神榜中观众熟知的神怪。神怪在影戏里同样分为不同行当,进行拟人化处理。其丑角在雕刻时多采用七分侧面。 2.切末 切末是指戏曲舞台上所用的简单布景和特制的器物,其名源于元曲,也称作“砌末” ,在影戏里主要指那些装饰性非常强的场
14、景道具。 在皮影中影人戳子的雕刻花样十分讲究。影人的服饰图案吸取了民国印花布的戏剧服装图案的形式并加以改造。一般服饰中花纹非正面处理,是花纹连花纹。不同类型的人物配以不同的戳子,总体上男子穿袍、靴、女裙、绣花鞋;天子饰龙;皇后、王妃、公主饰凤;元帅穿铠甲、扎靠旗、戴帅盔;宰相穿蟒袍、佩玉带;武生配以英雄氅;道土配大道袍;小姐服装华丽,丫环为短衣襟小扮等。 综上所述,四川皮影引人入胜,给当时人们贫乏的娱乐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同时也具有很大的社会功能。人们通过它酬神还愿,祈福消灾,其巫术和宗教内涵十分突出。它对人们也有教育意义,对增强传统的伦理观和道德标准发挥了一定作用。 8主要参考文献: 1.江玉祥:中国影戏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2. 郭长林:沃土孕育的山花话说四川皮影艺术的造型 , 四川工艺美术1986 年第 2 期。 3.谭遥:关于四川皮灯影 , 历史考古文集 ,重庆市博物馆 1984年 9 月版。 4.栾冠桦:中国戏曲脸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年版。 作者单位:四川博物院(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