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及模式的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7288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及模式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及模式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及模式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及模式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及模式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及模式的研究摘 要:地震、泥石流、矿难、空难、车祸、战争等危及生命重大安全的灾难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由于灾难的突发和不可预知性,会让人暂时失去基本的掌控感,陷入不安全、恐慌和情感的隔离里,进而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异常的反应、诸如:恐惧、眩晕、头疼、噩梦、抑郁、焦虑等。灾难过后,不仅要做好身体上伤口的包扎,生活上的帮助,更应该及时进行心理援助和良好的心理干预。而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心理阴影,对受灾人民重拾生活信心、进行灾后心理重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2、编号:1002-2589(2013)09-0075-02 一、灾难后心理危机干预历史发展 心理危机干预尤其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有了较大的发展,它的历史追溯到从一种民间的志愿者心理支援活动发展成专门的心理科学;危机干预的水平已经由创伤性的干预发展到成长性的干预;心理干预的对象从个体的干预延展到重大集体事件、国家水平的干预。 心理危机的干预在国外已有很大发展,部分发达国家诸如德国、美国、英国等在灾难后创伤的心理干预方面已然取到了相对的成效,有着2比较丰富的经验和较完善的应对系统。创伤的心理治疗与危机干预在我国近几年来受到重视。1994 年 12 月新疆克拉玛依特大火灾后开始探索心理危机

3、的干预;在经历 2003 年的 SARS 时,心理危机干预情况有了变化。由于 SARS 患者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而普通人群也表现出普遍的恐慌情绪、抢购行为、听信和传播恐怖的传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危机干预的经验丰富了,但是更加渴望系统了解创伤的心理治疗与危机干预的理论和技术;在 2008 年的汶川地震和 2010 年青海的玉树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有了系统的发展,干预技术和干预策略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心理危机干预内涵和目的 (一)灾难后心理干预的内涵 心理危机(crisis)指的是,当人们遭遇指突发事件,诸如地震、战争、泥石流、车祸、恐怖袭击时,人所处的危机事件造成的消极心理影响。心

4、理危机事件是指那些危及生命、出乎意料的、让当事人无能为力的一些重大的负性事件。当个体遭遇重大灾难后,感到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掌控,人内心已有的平衡系统就会被打破,从而心理失衡,内心的紧张不断升级,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意味着心理平衡稳定的破坏,引发的不安全、失控、恐慌、不平衡。 同时,心理危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认为危机是困难和境遇。这些困难和境遇使得人们无能为力,不能有意识地主宰自己的生活;另外一层则强调人们遭遇困难和境遇后的一种情感隔离状态,而个体在这种状态下会出现恐惧、害怕和悲伤的感觉,以及因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失去对3世界的信任、无法用现有的解释系统来对这种灾难进行合理化解释,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

5、或者行为。 干预(interference)又称应激处理(stress management) 。其工作的内容就是对症状的解释,并给出一些应对的建议,告诉当事人怎么去处理,做什么等。所谓“灾后危机心理干预” ,是指心理专业人员通过交谈、疏导、抚慰等方式,帮助心灵遭遇短期失衡的患者进行调整,帮助当事人从危机状态中走出,尽快恢复正常心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式。危机干预旨在阻止极端应激事件产生的不良后果,通过即刻处理危机,使人们失衡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趋于稳定。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和目的 心理危机干预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灾难发生之后,会给人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在经历了

6、灾难性的情景后,会出现“幸存反应” 。所谓幸存反应指的是在生活中,我们会逐渐形成一些对生活的错觉,之所以说是错觉,是因为这些信念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我们常常认为生活是在我们的掌控之中的、生活是可以预测的、生活是公正合理的、生活是安全的。当创伤性事件来临时,这些固有的信念几乎会瞬间崩溃。 当个体遭遇此创伤情境时,作为生物个体的人,会出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情绪紧张、恐惧、内疚等,并经常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悲惨场面,回避与人谈论这些话题。此刻人变得没有掌控感,陷入恐慌,使得个体的行为退行。造成对人际关系的疏离与紧张、丧失对生活的意义和希望、生活信念的瓦解,甚至造成社会性退缩和攻击行为、自杀行为。4

7、干预的目的是使幸存者重获个人尊严和价值感,危机干预的核心是“谈话” 。 鉴于灾难对幸存者的严重心理影响,因而创伤后心理危机感干预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及时稳住创伤者的情绪,并进行心理伤口的包扎有着重要的意义。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够给他们提供心理上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安全感,能够重建他们对世界的信任和心理上的掌控感,从而预防后期心理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能够让他们掌握处理自己心理危机的一些方法和技能,在以后的危机应付中获得积极正性的能量。更为重要的一点,心理危机工作的开展,直接的目的就是预防灾难后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减少诸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的 ASD 和延迟性的 PTSD) 、抑郁症、焦虑

8、症、恐惧症、边缘人格障碍、自杀行为的发作和产生。 三、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和人群 灾难后需要心理干预的对象指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的和心理感染最严重的人。根据灾难对人们心理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的不同,我们将灾难后需要干预的易感人群按其重要性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人群:灾难的幸存者:直接卷入灾难或者接触创伤事件的人群(受害者) ,诸如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中幸存下来的人;在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生存下来的人群,都属于直接接触灾难的人,有着直接的创伤刺激。 第二类人群:间接卷入灾难的人群:诸如受难者的家属、朋友、同5事以及目击者,在 2011 年“7.23”温州动

9、车追尾特大交通事故中,很多罹难者的家属一度陷入痛苦中,使得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创伤和巨大的压力,进而出现失眠、头痛、情感解离、麻木等身心反应。因而这类人群也是心理危机干预需要注意和工作的人群。 第三类人群:现场的救援人员以及新闻媒体报道人员和志愿服务人员,诸如灾难救灾现场的人民解放军、消防人员、警察、记者、志愿者等,他们虽然不是直接的受难者,但是也或多或少地卷入灾难,因而也是不可忽视和需要干预的人群。在 2008 年汶川地震中,很多在一线报道的记者和新闻媒体人员回到驻地后就产生噩梦,甚至没有办法相信自己已经不在灾难现场了。最后一类人群:通过收看新闻,各种媒体而接触到灾难的人群,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10、幼儿和老人,他们是灾难的易感群体。 紧急干预的重点是第一类人群,因为这部分人可能灾后急性应激障碍(ASD)及其延迟性应激障碍(PTSD)以及适应障碍的易感人群,这部分也可能是创伤后自杀意向较多的人,因为从轻重缓急看,这部分人是第一时间的干预对象。 (二)关于心理危机程度的评估 心理危机评估是指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利用相关理论和技术对心理危机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鉴别、判断的过程。评估是心理危机干预必不可少的工作,在较准确的评估之后才能进行危机干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评估。 一方面,对灾难后人群的临床表现的评估。即通过心理晤谈,自己6的观察,以及简易的心理测验及量表对个体的情绪、认知、行为以及躯体四个方

11、面进行评估。情绪评估:确认个体在危机状态中表现出的情绪类型。认知评估:是否有注意力过分集中于悲伤事件中导致记忆和识别能力下降,是否有自我否定成分。行为评估:是否有退缩、依赖他人,不能专心学习和做家务,是否有对前途悲观失望、漠视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甚至严重的破坏行为。躯体症状评估:如心悸、头痛、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失眠等。 另一方面,对灾难造成的危机严重程度的评估。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个体是否存在生命危险,即是否有自杀、冲动攻击、他杀危险;二是个体是否丧失了原有的社会角色能力,是否与周围环境隔绝或离开原先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 (三)危机干预时间及介入时机 灾难发生后,心理危机的干预需要时间和

12、时机的把握,及时和恰到好处地给予帮助很重要,因为心理危机的干预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不同时间阶段的介入需要不同的危机干预的技巧和方法。心理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小时、数天或数周。据灾难发生后的时间推移,危机干预分为 3 天,7 天,一个月不等的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工作和干预的内容。但是,有的如延迟性的 PTSD 可能暂时不表现出来,所以还需要后续的干预,及时地掌握临床的表现,对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时机。据严重程度,选择我们的干预的时间介入。 (四)心理危机的干预的方法 1.严重事件心理晤谈法。通过半结构化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7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通常将地震中涉

13、及的各类人员按照不同人群分组进行集体晤谈。此方法在此次汶川震后早期心理干预亦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施琪嘉通过 19 个案例详细分析和归纳总结了此方法在震后部队公安武警消防系统人员、新闻系统人员、医护人员和所谓“丧失群体”人员这四部分人中的工作策略、实际经验及遇到的问题。 2.认知行为疗法。它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疗法。 3.心理报告法。其实,这是和心理晤谈法非常相似,在 72 小时之内进行的一种疗法,一个人的形式或是个人访谈的形式,让他们回忆当时看到了什么,自己有什么样的体验。 4.暴露疗法。此疗法稳定

14、性技术非常重要,让他们处在一个安全的感觉氛围里,是此疗法的前提。 5.眼动脱敏再加工技术(EMDR) 。EMD 是一种可以在短短数次晤谈之后,便可在不用药物的情形下,有效减轻心理创伤程度及重建希望和信心的治疗方法。关于眼动脱敏再加工技术的运用,邱永峥等报道了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心理专家在都江堰灾区,通过眼动脱敏再加工技术帮助参加抗震救灾的战士们消除心理压力,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赵萍.心理危机干预及实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 (13). 2樊富珉.危机心理干预及实施J.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2005, (9). 3赵国秋.心理危机干预技术J.中国全科医学,2008, (1):45-47. 4王燮辞.地震后心理危机的评估与干预J.四川文理学院学,2009,19(2). 5美国国立儿童创伤应激中心.心理急救现场操作指南(第二版)M.童慧琦,王素琴,等,译.太原:希望出版社,2008:11-50. 6施琪嘉.灾后不同群体的集体干预原则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7(30):11-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