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敦煌研究院藏三阶教文献三阶观法略释残卷内容摘要:敦煌研究院藏 D.0135 仅残存 5 行 62 字,内容不见大藏经 ,我们从内容上判定这件写卷是三阶教文献。D.0135 内容不能与现存的三阶教文献对应,本文通过对现存三阶教文献的考察,推测 D.0135可能是三阶观法略释的一部分。 关键词:D.0135;三阶教;三阶观法略释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4-0089-04 2012 年 4 月,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邀请施萍婷老师帮助鉴定一批馆藏未定名文献的名称、年代等,当看到 D.0135 写卷时,我们无法从电子版大正藏中检索到写卷文字。
2、研读内容,我们推测它可能是三阶教的文献残卷。 写卷高 17.8 厘米、宽 11.0 厘米,背面经过托裱,现存 5 行,写卷的上面部分残缺,各行存 416 字不等,共计 62 字。前面下方钤“任子宜”印。可知 D.0135 为任子宜(19011972)旧藏。任子宜是敦煌当地文人,曾任敦煌县教育局长,收藏敦煌当地文物较多,一些文物在 1965年被没收,一部分入藏敦煌文物研究所,一部分入藏敦煌博物馆,D.0135 即为任氏旧藏之一1。 录文如下: 1. 当来佛、佛想佛。二普真普正佛法, 22. 名于圣法中拔断一切诸见根本佛法, 3. 六名一人一行佛法,七名无人无行佛法。 4. 何者是如来藏佛、佛性佛
3、、当来佛、佛 5. 功德出世间上上清净微妙。 写卷书法比较拙劣,似乎书写者的文化水平不高,笔迹不是“经生体” ,但一笔一画都写得很认真(图 1) ,显示抄写者可能是一名虔诚的三阶教徒。关于写卷的年代,我们请教过一些专家,大致认为是唐前期之物,我们希望学者在本写卷发表后予以进一步研判。 D.0135 仅存 5 行 62 字,并且上面部分残缺,但从如来藏佛、佛性佛、当来佛、佛想佛等佛名和一人一行佛法、无人无行佛法等内容来看,可以判定这是一件三阶教文献,但我们从现存三阶教文献中无法找到这段文字,所以略作如下探究。 一 与三阶观法略释的比定 从写卷“何者是”一词看,这是解释性的典籍,而写卷中的普法四佛
4、、普真普正佛法等内容属于三阶教的基本概念,见于三阶观法略释 、第三阶佛法广释 、 对根起行法等。对相关三阶教文献考察后,我们认为 D.0135 内容与三阶观法略释最为接近。 三阶观法略释仅见于敦煌文献 P.2268,首尾均残,现存第一部分标题已缺,第二部分的标题是“已下明摄入一乘观” 。第一部分有一段文字与 D.0135 接近: 云何名八种佛法?一如来藏佛法,二亦名普真普正佛法,三亦名无相无名佛法,四亦名于圣法中拔断一切诸见根本佛法,五亦名悉断一切3诸语言道佛法,六亦名一人一行佛法,七亦名无人无行佛法,八亦名五种不干尽佛法。 一如来藏佛具四名义:一如来藏佛,二佛性佛,三当来佛,四佛想佛。 云何
5、名如来藏佛者?即见前境身中如来藏性,是诸佛法身恒沙功德出世间上上微妙胜果,皆悉蕴积在此烦恼缠中,名如来藏。 比较可知,D.0135 与 P.2268三阶观法略释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在文字上有一些区别,如: D.0135 第 1 行中的当来佛、佛想佛没有编号,在三阶观法略释中无对应文字;第 1 行“二普真普正佛法” ,在三阶观法略释中作“二亦名普真普正佛法” ,缺“亦名”二字,并且第 3 行有“六名” 、 “七名” ,似乎第一行漏抄“名”字;第 4 行“何者是如来藏佛”句在三阶观法略释中对应部分是“一如来藏佛具四名义” ,没有“何者是” ;第5 行的“清净微妙”在三阶观法略释中作“微妙胜果” 。
6、我们推测:D.0135 可能是现存三阶观法略释第一部分开头部分的纲领性文字,前引 P.2268 文字是对应部分的正文解释。何以见得?一般写卷高 27 厘米,本写卷残高 18 厘米,现存前面 4 行各行 1216 字,推测本写卷完整的一行约 20 字(考虑地脚也是残损) 。 三阶观法略释从“三当来佛,四佛想佛”到“微妙胜果”有 34 字,D.0135 第 5 行存“清净微妙”4 字,上面接第 4 行“何者是如来藏佛、佛性佛、当来佛、佛” ,之间约缺 15 字左右,就是说如果是三阶观法略释的正文,第5 行一行就有 38 字,但从本写卷行文格式看,只缺 15 字左右,本写卷的4字体较大,一行不可能写
7、 38 字。本写卷第 4 行有“何者是如来藏佛” ,三阶观法略释前面引文部分是直接回答为:“一如来藏佛具四名义” 。D.0135 是否可能是第三阶佛法广释呢?第三阶佛法广释见于 S.5668、S.6344、BD.05840(北图 8725、菜字 40 号) ,经过比对,内容相差较大。S.5668第三阶佛法广释首缺,如来藏佛的解释存一部分,其余三佛的解说保留完整,如:“第四佛想佛者,由一切法界众生同是如来藏佛性佛、当来佛故,相同真佛,名佛想佛。 ”其中“第四佛想佛者”这与 D.0135 中的“云何名如来藏佛者”用语不同(按照 D.0135中的用语,S.5668第三阶佛法广释的“第四佛想佛者”应该
8、是“云何名佛想佛者” ) ,所以我们推测可能不是第三阶佛法广释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 三阶观法略释 、 第三阶佛法广释是现代学者定的名称,在开元释教录卷 18 所记载的 35 种经典中不见其名,敦煌文献 P.2412人集录都目记载的 34 种经典中也不见其名,现代学者定名似乎不可靠。那么, 三阶观法略释 、 第三阶佛法广释在三阶教经典中究为何部经典?我们注意到, 开元释教录卷 18 提到的三阶教 35部经典中,有一部十大段明义3 卷, 三阶观法略释或第三阶佛法广释可能是其中之一。 至于与对根起行法的关系,见下文。 二 普法四佛、普真普正佛法 D.0135 所反映的三阶教思想,主要是普法四佛、
9、普真普正佛法,试述如下。 1. 普法四佛 5第 1 行中的“当来佛、佛想佛”是三阶教“普法四佛”的后二佛。三阶教把“一切佛”分为数种,如由一乘真身佛、一乘应身佛、形像佛等三佛组成的“一切佛” ,由三乘应佛、形象佛等二佛组成的“一切佛” ,由真佛、应身佛、形象佛、邪魔佛、普真普正佛等五佛组成的“一切佛” ,等等。其中的普真普正佛又分为如来藏佛、佛性佛、当来佛、佛想佛等四佛,即所谓普法四佛。 普法四佛除见于三阶观法略释外,还见于对根起行法等三阶教经典。 对根起行法 (全称是人集录于十二部经修多罗内验出对根起行法 )见于 S.832、S.2446、S.5841、俄 1813、龙谷大学 021-1-1
10、6-1 等, 对根起行法起首部分中的第二大段分五段,第一段分为三段:“第二大段,横说为三阶者于上三阶内,明对根起行法者,于内有五段。一者明三阶出世道不同所由义”关于“一者明三阶出世道不同所由义”部分的文字很长,分三大段落,与本文讨论有关的主要是第三段,这一段再分七小段,七小段的第一段再分五段,甚是复杂。 “第三段:明第三阶空见有见颠倒邪见成就九种人对根起行出世道者,于内有七段:一者归一切佛尽” 。 “第一,明归一切佛尽者,于内有五段。一者形像佛,唯就开眼得、合眼即去,邪正不别,如观佛三昧海经广说。二者十二种邪见成就众生所归一切邪魔佛,如九十六种异学道经广说及杂类神咒经等说。三者明十二种正见成就
11、众生所归真佛,如大佛名经及诸大乘经等广说。四者明一切诸佛菩萨应作一切空见有见邪魔佛,如诸大乘经内应身处广说。五者明归普真普正佛。于内有四段:一者如来藏佛,如楞伽经说、 胜鬘经 、 涅槃经等广说;6二者佛性佛,如涅槃经说;三者当来佛,如法华经说;四者佛想佛,如华严经 、 十轮经等说。 ”2-3 2. 普真普正佛法 D.0135 第 24 行主要讲如来藏、普真普正等八种佛法。八法是三阶教的基本思想,较详细的记载见于对根起行法中的“明依修多罗内学发菩提心见法行法分齐义” , “于内有两段:一者能行人,二者所行法” 。第一段能行人再分二段, “第一大段名能行人者,于内有两子段:一者明验能行人普别两根分
12、齐义,二者明能行人见所行法及时节分齐义” 。第二大段是所行法,再细分四段, “第二段明所行法分齐义者,于内有四段:一者明所行法之次第,二者明损益,三者明净土因果,四者明三佛因果” 。第一段“明所行法行之次第”下再分八小段:“第一段明所行法行之次第者,于内有八:一者先学第三阶佛法。于内有三种:一者普敬,二者忍(认)恶,三者空观。第一段明普敬者,于内有八段。 ”这里的八段是指一者如来藏、二者普真普正佛、三者无名想佛法(即无名无相佛法) 、四者拔断一切诸见根本佛法、五者悉断一切诸语言道佛法、六者一人一行佛法、七者无人无行佛法、八者五种不干尽佛法等八种佛法2130-133,3493-494。 唐代智俨
13、集华严五十要问答中的第 48 问答是长达 4 千字的“普敬认恶义”问答,资料来自对根起行法 ,其中有:“问:人集教中说八种佛法,差别云何?答:为灭阐提病,成普敬认恶法,有其两段。第一段明普敬者,于内有八段。一者如来藏二者普真普正佛法,莫问邪人学亦得真正,正人学亦得真正。何以故?如来藏佛性体唯是普法,7唯是真法,于中无有邪魔得入其中。是故不问邪人、正人,俱得真正。 ”人集教即三阶教,因三阶教著作人集录而得名。文中提到三阶教“二者普真普正佛法” ,而 D.0135 现存第 1 行正好有“二普真普正佛法”一句。 唐代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 3 也提及到三阶教的普真普正佛法:“问曰:无量寿经说,于未来世,
14、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教,止住百年,未知定用何时经道灭尽也。释曰:如三阶禅师等,咸以信行禅师是四依菩萨,于诸大乘经中,撰集三阶集录 ,言今千年已后第三阶众生唯合行普真普正佛法,得生十方佛国。若行别真别正佛法,及读诵大乘经等,即是不当根法,堕于十方地狱。今无量寿经等,即是别真别正,是第二阶佛法,千年已前合行此法,千年已后既无此机,斯教即废。 ” 敦煌研究院藏 D.0135三阶观法略释 (拟)的文字不见于现存各三阶教文献中,这就增加了一份三阶教资料,它的内容、抄写年代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附: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方广錩、张总、杨学勇、西本照真等先生的帮助,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魏锦萍.任子宜与敦煌文物J.丝绸之路,2001(3). 2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三阶教残卷M.东京:岩波书店,1927:111-115. 3西本照真.三阶教研究M.东京:春秋社,1998:48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