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一条穿越太行的精神长河.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7402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旗渠,一条穿越太行的精神长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红旗渠,一条穿越太行的精神长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红旗渠,一条穿越太行的精神长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红旗渠,一条穿越太行的精神长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红旗渠,一条穿越太行的精神长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红旗渠,一条穿越太行的精神长河杨贵把这个工程命名为“红旗渠” ,他说,红旗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胜利,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 ,就会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一面旗帜,表明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1974 年,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来华访问,周恩来总理对他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地方叫林县,林县人民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建起来的水利工程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值得一看。于是卡翁达在李先念同志的陪同下去参观了红旗渠,在参观青年洞的时候,因为那时汽车还上不去,他们便从下面一路爬了上去。李先念看后对大家说,过去红旗渠的电影我看过,也听过关于红旗渠的汇报,这次是百闻不如一见,红

2、旗渠真的很伟大,不要说在三年困难时期,就是在丰收年景修成这条渠也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卡翁达一边参观一边不停地赞叹,他说:非常感谢周总理安排了这个参观项目,这条渠在那时候如此艰苦的情况下能够修建完成,真是一个奇迹。 当时,李先念讲到红旗渠精神,将其总结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而随着时光的推移,1991 年,曾主持修建红旗渠的杨贵经过反复琢磨,又将其扩展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辖内的林州(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称林县)2北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于此,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局面,林州人民在

3、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从 1960 年2 月开始修建红旗渠,这一浩大工程竣工于 1969 年 7 月,历时十年。这一伟大杰作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2013 年 10 月的一天,我们一行五人奔赴林州探访新时期林州人民心存的红旗渠精神。汽车行驶在南林高速上,刚进入林州地界,就遭遇了一场秋雨,雨点滴滴答答敲打着车窗,这个千百年来饱尝缺水之苦的城市仿佛以这种方式迎接我们的到来。 车子驶入河南省林州市,放眼望去,连绵不见边际的梯状田地、金黄的稻谷远处巍峨的苍山披着翠绿的外衣,偶尔还可以看到路边的蜿蜒小溪,我被沿途的美景吸引,忘记了这曾经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地方。随着车子

4、驶入市区,林州人民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富足,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傲然挺立在群山之中。深深扎根于林州人内心的红旗渠精神,让这座城市的人们生活得越来越富足。据了解,如今林州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连续 20 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首位,并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第二天,我们来到红旗渠纪念馆参观,这里同时还是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以及部分当年修渠的工人用过的提灯、垫肩,穿过的棉袄,似乎在诉说着红旗渠精神的孕育、3形成、发展过程。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上世纪 60 年代林县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建成举世闻名“人工天河”的场景:“劈开太行山

5、,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红旗渠蜿蜒盘踞在太行山上,中国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长长的绿色风景线。 我们的目光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那些饱受干旱折磨的人望穿秋水地盼,撕心裂肺地等;崖畔上夹着雪花的北风,百丈悬崖上晃荡着的身影,轰然爆响的土炮,一个个血肉之躯、一双双不屈不挠的手臂向着亘古以来形成的太行红岩撞击、撞击、再撞击,奏出了一支生命向自然求生存之源的壮丽颂歌,终于,传来一声声喜悦中夹杂着酸楚的呐喊:“来水了,来水了” “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当年修建红旗渠广大干群的豪情壮志,深深感染了前来参观的我们。 “发扬自力更生、创新求实精神

6、,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祖国”成为我们的共同心声。 说起红旗渠的修建,就不能不提到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 杨贵出生于 1928 年 5 月,15 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 年被调到安阳地委任办公室副主任。1953 年秋,由于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因病住院,受组织委派,杨贵带领一个工作组赴林县帮助开展工作。谁也没想到,这一去,他的命运从此与林县人民的命运都将发生巨大的转折,他将与那里的人民一起,造就一个神话般的伟大工程。 这是杨贵与林县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那时的林县居然没有一条像样4的公路,穷山少水,饥民遍地。他走在山道上,迎面扑来的灰尘让他睁不开眼,天空到处是沙雾蒙蒙的,干旱像一个恶魔,它那巨大的阴影

7、笼罩着这里的人们,土地早已干裂,眼睁睁地看着禾苗一棵棵枯死,杨贵的心一片悲凉。 经过调查,杨贵得知林县总共有 90 多万亩可耕地,水浇地仅有 1 万多亩。人们的吃水更是个大问题,往往方圆几十里才有一口井,还常常干涸。 这一年的年底,回到地委的杨贵把林县的缺水情况向地委领导作了详细汇报。而此时,深受林县之行震撼的他,生发出了一股巨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有机会倾尽全力去帮助那里的乡亲们摆脱旱魔的控制。 一个历史性的机会到来了,1954 年 5 月,河南省委任命杨贵为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他终于可以得偿所愿一展身手了。 他赶赴林县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全县掀起了一个全民挖泉和打井的高

8、潮,短短两年时间里,他们共打了 5000 多眼旱井。但旱井存水要靠天等雨,遇到天旱时节还是蓄不上水。头脑发热的杨贵如同被兜头泼了一盆凉水,冷静下来的他这才认识到光靠打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的缺水问题。于是他广泛征求意见,在与县委班子成员商议后,他们决定在林县淅河开凿一条水渠,先把这条河的下游村庄的缺水问题解决。淅河渠从 1957 年元月开工,到 1958 年 5 月正式建成,有感于村民如英雄一般开山凿洞的壮举,杨贵将这条渠命名为“英雄渠” 。就在该渠修建的前后,全县在另外几条河流修建的水库也相继建成。至此,林县全县5形成了南、北、中三个水利灌溉网系。 杨贵想当然地认为,林县缺水的问题就此基本上

9、已经得到解决了。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转眼迎来了 1959 年的春天。这年的 5 月初,林县忽然尘土飞扬,漫天黄沙。麦收后,林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已建成的渠道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不但秋种无法进行,就连人畜饮水也出现了严重的困难。杨贵心急如焚,和县委班子商量之后,大家一致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的缺水问题,必须要到林县境外寻找充足的水源地。杨贵亲自率领一个调查组远赴山西省,历尽艰辛,他们终于找到了有着丰富水资源的位于山西平顺县的漳河。杨贵高兴不已,口中不住地说:“就引漳河水,就引漳河水!”1959 年 10 月 4 日,林县县委扩大会议通过了上马“引漳入林”工程的决定,这是杨贵这位年轻

10、的县委书记在特定的岁月里决定的一项足以让其名垂青史的水利工程。 1960 年 2 月 10 日,林县县委“引漳入林”誓师大会发布了动员令。11 日,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中的漳河之畔,一场战天斗地的战役就此打响了。杨贵把这个工程命名为“红旗渠” ,他说,红旗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胜利,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 ,就会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一面旗帜,表明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也表明了县委力挽狂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前进的坚强决心。 今天的我们也许无法想象,规模如此宏大的水利工程,对于上世纪60 年代的林县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仅就整个“引漳入林”工程的难点即

11、从渠首到分水岭的 70.6 公里的总干渠来说,这一段几乎都是高山悬崖6峭壁,要修的渠道要“挂”在太行山的半山腰上,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数万修渠的干部和群众挤在了太行山的峡谷里,抬头望去,到处是挥镐抬土的人,山上不断传来炸石崩山的巨响,千百年来寂静无语的漳河之畔变成了浓烟滚滚的战场。中国农民的苦干实干精神以及共产党员那大无畏的勇气和无穷的智慧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诠释。 1960 年 10 月 1 日,第一期工程全部竣工。至此,可钦可佩的林县人斩断了 45 道山崖,搬掉了 13 座山坡,填平了 58 道沟壑,拦住了奔腾不息的漳河之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成了长 19 公里、宽 8 米的

12、盘山渠。同年 10 月 17 日,杨贵下达了红旗渠第二期工程全线开工的命令。1961 年 9 月 30 日,红旗渠第二期工程胜利完工。1964 年 12 月 30日,红旗渠总干渠从渠首到分水岭的 70.6 公里工程全线贯通。 1965 年 4 月 5 日,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满怀激动和喜悦之情地高声宣布:“开闸放水!” 瞬时,漳河水波涛汹涌地从总干渠奔流而下,沿岸数万群众欢呼雀跃,很多人不禁热泪盈眶。杨贵的心中此刻更是五味杂陈,他想起了那些为修建红旗渠而付出汗水、血泪乃至生命的林县的好儿女,这滔滔不绝的红旗渠水永永远远都在吟唱、诉说着他们那可歌可泣的故事。杨贵开渠引水、造福万民的夙愿终于实

13、现了,被誉为“当代李冰”的他,那一年只有 37 岁。 1966 年 4 月 22 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社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记河南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伟大胜利 。由于这篇社论的高度肯定,红旗渠及其主持修建者杨贵一时间名扬全国。此后,这一伟大工程也孕育出了更为可贵的“红旗渠精神” ,而杨贵则成为红旗渠精神7的最好代言人。 乘车上行 30 公里,就到达青年洞风景区。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此处也是豫、冀、晋三省交界处,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的牛岭山村下方,从鬼斧神工、陡峭如切的小鬼脸上穿过。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 300 名优秀青年,故

14、取名叫“青年洞” 。徐徐爬行,太行“雄、险、奇、秀”之美景尽收眼底,红旗渠这些艰苦创业的实景让我不禁感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在短短的不到两天的采访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红旗渠是靠人民群众一锤一钎打造出来的。红旗渠精神的形成,靠的是群众的力量。 红旗渠精神虽然诞生于上世纪,但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进取性、认同性和开放性,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蕴含的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15、蕴含的坚定信念、矢志不渝、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风貌。 红旗渠精神是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林州人民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拓荒创业、不懈奋斗,谱写出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四部曲,书写了更为壮丽的时代传奇。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地投身火热的发展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过去,8红旗渠精神是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现在和将来,它依然是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红旗渠精神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典范。红旗渠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集中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集中体现了党带领人民群众为了圆梦而展现的磅礴力量,是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 当前,党和国家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要像修建红旗渠那样,把千军万马汇聚到党的旗帜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圆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上来。 在河南,红旗渠精神产生的力量,已经转化为激励人们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生动实践,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红旗渠精神就是一条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奔腾不息,永不断流!(资料来源:守望 红旗渠奇迹大揭秘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