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困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7570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困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困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困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困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困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谈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困境摘 要:我国城市化是由国家政策主导并推动,依靠经济拉动力迅猛发展起来的。三十年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中国城市和农村同源而生的两大问题。城市化发展前期导致的社会问题,是继续推进城市化发展的现阶段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难题。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困境;城乡差距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101-02 我国城市化进程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展开,推行市场经济、转变产业结构,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转移,为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支持,催生出一个个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带来交通拥堵、住房紧张、人口暴增等一系列

2、城市公共问题,还衍生出第二代农民工的个人认同、地域歧视等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回顾我国城市化进程,直面城市化飞速发展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 (一)产业结构转变的内在要求 根据三大产业结构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将发生显著的变化。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产业发展的重心将逐步向工业和服务业倾斜,甚至直接从第一产业转变2为第三产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要求资源、劳动力、市场等产业要素集中分布,这些产业要素的集聚性分布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反之,城市的发展,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良好产业条件的形成,巨大消费

3、市场的存在,将继续扩大对工业和服务业的吸引力,使得工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向城市集聚发展。如此循环往复,最终达到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共同促进,协同发展的结果。 (二)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效益的体现 外部效应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1。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土地和劳动力的集聚所引发的经济效益,支撑了多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城市化进程中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进一步集聚又对其他人口产生了更大的外部性,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城市化进程。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效率的优化,聚合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产生显著的规模效益,随之催生出更高层

4、次的资源和要素聚合效应。 (三)农村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客观上要求城市化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技术的革新,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减少,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资源、土地等生产因素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得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就业市场,以及与务农相比更高的劳动回报。在市场引导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也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资源供给问题。人口向城市的集聚不仅是城3市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度量标准,也是城市化的一个主要助推力。 (四)国家政策的引导 我国近三十年的急剧城市化进程,不仅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也

5、和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2。新中国成立的前十年,国家着力发展重工业,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不仅没有相应的提高,反而呈现下降趋势。原因就在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政策,不开放市场。即使工业发展在经济上为城市化发展准备了很好的条件,政策因素的限制,还是使得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发生了脱节现象。为了支持重工业建设而建设起来的几个大城市,也是依靠政府对人力资源的配置作用,政策上要求劳动力转移形成的“计划型城市” 。相比于在自由的市场贸易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有很大的区别。国家不发展甚至是扼杀私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国有企业内部实行员工“终身制”和“代替制” ,城市难以

6、形成多余的就业机会。城市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一个开放的、允许自由竞争的市场,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完善制度保障。近三十年中国迅猛提高的城市化水平固然取决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从其源头上看,还是国家在政策上松了口,鼓励市场的自由发展,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配作用,使中国的经济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和发展势头。 中国城市化的整个发展过程,都离不开国家政策在背后起的举足轻重作用,它决定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起点、发展过程甚至是发展终点。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性作用始终不能强大到消除,甚至对抗国家政策4的转变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中国城市化进程只能是由国家政策一手规划、哺育完成的。 二、我国

7、城市化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过快 1978 年以来,国家根据中国城市化研究成果逐步制定了相关的城市发展方针:1980 年,国务院批转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要 ,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198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正式提出“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对城市化提出了新的目标,即“适当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发展大城市的卫星城市,积极适当发展中小城市与大力发展小城镇。 ”3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方针,一直秉持控制大城市发展,积极促进中小城

8、市发展的原则。但实际情况是,占据了大量经济、市场、人力资源的大城市,发展势头迅猛,集聚优势不断增加,中小城市的发展在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发展虽然显著,但仍然大大落后于大城市。依据中国城市年鉴提供的统计数据,自 1980 年起,人口规模在 100 万以上大城市占所有城市的比例基本保持在 7.5%左右,但人口规模 100 万以上大城市的人口总数持续增长,甚至出现了数量不少的人口规模 500 万以上的特大城市。 (二)城市公共设施面临巨大压力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5合理安排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的住宿、餐饮问题,如何解决大量人口涌入带来的城市卫生、交通问题,如何

9、保障过多过频繁的流动人口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成为中国城市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根据最新六普数据,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到 2 300 万,人口密度超过 3 600 人/平方千米,面临“人口爆炸”4。在有限的面积内,合理解决 2 300 万人的住房、工作、餐饮、交通等问题的同时还须兼顾公平。大城市除了加快城市建设之外,更应该向如何调控人口的方向努力。若不进行合理的人口调控,无论城市建设的步伐迈得多大,人口的急剧涌入都将使前者的努力成为泡影。 (三)大城市的繁荣和小城镇的凋敝同时存在 我国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繁荣背后,是小城镇的日渐凋敝,农村问题和城市问题,其实是一个内核在两端的不同体现。 我国城市化不

10、断向前推进,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城乡的收入差距在急剧扩大。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12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 565 元,农村居民纯收入 7 917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0:1,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扔保持“3”倍以上的差距,但这已是 10 年来得最低值。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美国 5%的家庭掌握了全国60%的财富,而中国是 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 41.4%的财富。中国的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除了收入方面的差距外,城乡在医疗卫生、教育水平、公共设施、交通条件、消费水平,就业机会、福利政策等多方面存在着短期内难以缩短的差距。城

11、乡差距的全方位扩大,形成大城市的繁荣和小城镇的凋6敝同时存在。 在中国,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很好的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甚至是大大减少了小城镇的发展机会5。大城市存在丰富的就业机会和较为丰厚的劳动回报,广大的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聚集。上文提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促进城市化的一大助推力。如今涌向城市的人潮中,已经不仅仅是剩余劳动力,更多的是农村的主体劳动力。农产品的价格过低,物价水平不断上涨,靠田吃饭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生活需要。为了增加收入,农民放下手中的锄头,涌向城市。这个庞大的群体几乎包含了农村有劳动能力的所有年龄段人群:他们中间有二十出头的青年,希望凭借劳动所得,回乡

12、盖房娶妻生子;有儿女绕膝,父母尚在的青壮年,希望凭借劳动所得,抚养儿女,供养父母;甚至有年过五旬的老年劳动力,为了儿子的婚姻,或是自己养老,外出打工。 如此大数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不仅带给城市一系列的问题,也给中国农村留下了一系列问题。原来的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产业之后,农村遗留下的大片耕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工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农业,耕地面积日渐减少,科技水平却不见上涨。从已经完成城市化转变国家的经验看,他们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础之上的;而中国的城市化是在牺牲农业发展的条件下, “大跃进”般向前推进的。大量劳动力转向城市,只是单纯追求收入水

13、平的提高,并没有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带来多大质的改观。在农村从事的是低科技含量的工作,到了城市依然服务于低科技含量工7作,在产业链的最底端转移的群体,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标志,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隐患。不发展农业的科技水平,不提高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大量农业人口转向城市,将使农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软肋,甚至可能威胁到整个国民经济。 与此同时,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小孩,没有足够的劳动能力经营农活,依靠进城打工亲人寄回来的钱,维持生活。小城镇的消费能力,并不是由周边农村提供,而是来自于大城市的远距离输血。农村向外转移的劳动力支持大城市的发展,大城市的发展反过来“维系”农村经济的血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维系并不是大

14、城市发展辐射带动小城镇建设的健康模式,而是牺牲农村自主发展空间,用城市发展的返回的一丝余温勉强支撑农村经济。 三、结语 我国的城市化前后经历了带头城市优先发展、所有城市迅猛发展后,在进入改革深水区的今天,如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逐步解决改革前期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仅需要我们用极大的耐心理顺各方关系,狠抓突出的难点,攻克社会影响大的壁垒问题,还必须将社会公平正义,各阶层和谐发展放在首位,在城市化进程中不能让任何人掉队,争取全民享受城市化的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1石忆邵.关于城市化的几个学术问题的讨论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 (12). 2王雅莉.我国城市化战略的演变及政策趋势分析J.城市.82008, (11). 3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J.城市问题,2008, (8). 4丁金宏.论城市爆炸与人口调控J.前进论坛,2011, (2). 5王渝陵.大城市化还是小城镇化中国人口城市化道路的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2004,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