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关于马克思主义人性问题的探究【摘 要】人性问题,这是一个古老而又长期令人困惑的问题,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的深入,人性问题更是引起思想家们的重视,着力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条件下思想家们有着不同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答了人的本质问题,创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关键词】马克思;人性;人的本质 人性问题,即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以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探索人性的工具,使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西方哲学关于人性的全部问题的走向,更能使我们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是把历史理解为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过程,历史即人的本质的实现过程。这为科学社会主义
2、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今天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了有力的理论保证。 一、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产生之前的人性思想 从古希腊时代,到近代的西方哲学,在西方的思想史中对人性的存在一直是十分肯定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亚当斯密等哲学家笔下经常出现的字眼。最先把人带进哲学殿堂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他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命题,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而西方人性论的真正始作俑者是苏格拉底,他认为,人的本性即人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2在于人的灵魂中有理性,因而能追求知识,并由此能出一个重要的命题:“美德即是知识” 。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
3、思想家从哲学和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崇高价值。在他们笔下,人不再是匍匐在上帝之下的可怜被造物,而是上帝创造的杰作,世间最宝贵的生灵。苏格兰启蒙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大卫休谟把人性的研究推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后西方人性思想上的一个顶峰,在 1734 年休谟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人性论 ,他认为人性的研究是对人的一切(科学、道德或宗教)研究的基础,他坚信,人的本性不是我们所能修改的,它与天同久,日月同辉。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研究人性,其本意不是解答人性的秘密,而是具有鲜明的实践理论的目的。在思维方式上,哲学家把人性的
4、善恶问题作为人性理论的核心问题。最早提出人性这一概念的是孔子,他不以善恶论人性,认为人的天性是相似的。似乎概括了孔子人的主要思想,本性是天生的,永恒不变的,不依后天的改造或教育而变化。孟子基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提出了“性善论” ,他认为,人是有本性的,而且这个本性不仅是善的,而且几乎是至善的。荀子认为生理欲望统统都是恶的,这是从人的本能出发来断定人的自然属性。 老子和孟子辩论时也将“性”解说为“生滋味性” , “食色性也” ,并提出“性无善不善” 的理论,把人性纯粹理解为人的生物本能。人性善恶的争论并未解决人性的本质问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其中体现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说明人性的研究方法
5、却富有意义。 3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思想的形成 早期的马克思也曾接受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影响,他曾信奉过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最开始,马克思曾是青年黑格尔派成员,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对他的影响比较大。在 1843 年,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但是早期他的唯物主义观点仍然带有旧唯物主义的理论特点。在那个时期,费尔巴哈一度成为了他进行理论研究和战斗的主要武器。这些在他的早期著作中有明显的表现。但不能因此把马克思说成人道主义者,把他的理论归结为人道主义。1843 年到 1845 年间,他的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犹太人问题 、 经济学手稿等,体现了这一时期他对于人性的理解带有两重
6、性。1845 年,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抛弃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并对之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不久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自己的世界观进行了彻底清算,创立了唯物史观。也正是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下,是马克思哲学第一次科学地完全地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解释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源于自然,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自然界出现了人以后便“一分为二”了,一方面说人产生后有了精神和意识,这就形成了物质自然界与精神意识之间的对立统一;另一方面说唯有能在自然界上留下自己活动的痕迹,即改造了一部分自然,这部分自然是在人的实践中被加工过了的,于是便形成了人化自然与人在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人就是在这两
7、种对立统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认识到,衡量现实经济关系尺度的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不是抽象的人性。因此,不应该从人的本质出发说明社会存在,现实4的社会关系,而该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说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和社会存在、社会关系相对立的东西。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形成了科学的人性观。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基本思想 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性,具体来说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作为生命有机体具有的生命特性,人性中应该包括自然属性。首先,人源于自然,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界长期产物,人与自然之间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人依赖于自然也包含
8、于自然,同时人有自然需要,即由维持生命有机体存在的生物需要、生理需要。其次,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群体性、归属性和合作性。人是社会中产生存在的并在社会中发展的。这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离开了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不可能存在;同时人的社会属性又制约着自然属性, 使人的自然属性成为社会的自然属性, 只有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才是人性的内容;承认人的自然属性,这是许多哲学家都认可的。关于人的社会属性,这是唯物史观的人性理论有别于其他理论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劳动是决定人的本质的基础 人的本质是人在使用工具改造世界的劳动中创造的
9、,人的有意识的、自由的、普遍的活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类本质,劳动是人的真正的本质特性。在马克思看来, “既能和动物区别开来,又能使人成其为人的内在根据,就是人的自由自觉得创造活动,即劳动。 ”人性即人的属性5是靠人的本质支配的。人作为类存在物,不仅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那么,把人类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别开的是生产方式的同一性,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是由人的自由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的。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本身,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由于劳动生产是人之间所发生的必然的
10、特定的关系,而不光是人与自然发生的关系,因此劳动它是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个人的活动。如果人与人之间不能进行共同的活动,相互联系起来或相互交换其活动,那么将无法实现生产劳动。因此,劳动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总结以上,马克思认为人的真正的本质是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劳动。 (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包含人与动物的区别(即人的类本质)和人与人的区别(即人的个体本质)两个方面。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从人与动物区别的层次深入到人与人区别的层次来理解人的本质问题,这是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在人性的各种规定中,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内根据。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实践着
11、的,活生生生的,现实的人,即社会的人。离开具体的人性,离开人的社会性,就无从了解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 “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 马克思通过考察了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正确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是在社会中产生,是在社会中存在、6发展的。人类的社会关系不断变化和发展,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马克思明确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社会中,自然界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
12、因此,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一种个体本质 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前提,离开了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就不可能存在;同时人的社会属性又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使人的自然属性成为社会化的自然属性,只有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才是人性的内容。人是在社会中产生的、存在的,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人从根本上说不是自然的人,而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不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决定的。承认人的自然属性,这是许多哲学家都认可的,关于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人的社会特性并非否认人的自然属性,不过在他们看来,作为现实的
13、人,不是人的自然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人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这是唯物史观的人性理论有别于其他理论特别是旧唯物主义人性理论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就是把人的社会关系作为所研究的对象,从而进一步研究具体的人,现实的人。人的社会性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离开了这些关系便没有现实的人。人的社会性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形成的,很自然的,要是诸如自由、平等、7博爱等人性获得真正科学的说明,就必须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寻找答案。这样,人性就只能是后天的、具体的。 (四)人性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步走向完善 在人类的历史上,永恒的社会关系是不存在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也是不
14、存在的。马克斯认为,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势,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 ” 现实的人是实践的人,社会的人,从唯物史观上看,人的其他多种多样的现实性,都是受人得实践性和社会性制约和决定的。因此,人类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不断地认识自我,自我调节,自我改造,逐步走向成熟,在自我本质完善的过程中
15、,逐步走向人类的更高的发展水平。 四、结语 综上,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践着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即社会的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问题的理论,为我国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继承并吸取前人有价值的理论思想,很好的与当代关于人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能够继续实事求是地探索和创造,合理地分析和8揭示人的本质的真正内涵和意义,挖掘每个人的潜力,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赵家祥,李清昆等.历史唯物主义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段中桥.重释历史唯物主义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王一涵(1988- ) ,女,吉林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