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浅读摘 要:葛兰言是 20 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的汉学家, 他的著作较早译介到中国, 并在民国学界产生相当反响。葛兰言的学术旨趣与英美主流的社会科学研究迴异,而他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大多来源于对古代中国文明的社会学理解。通过对葛兰言其人及学术影响的介绍、对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一书的浅析,试图探寻出书中所采用的社会人类学方法和其对诗经研究所采用的独特视角。希望能够启发人们从更深入的层面和角度认识中国人类学, 并反思现有的对本国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葛兰言;诗经研究;社会人类学 葛兰言这个“以假乱真”的中文名字,几乎令人“信以为真” 。葛兰言( Marcel Granet
2、, 18841940)法国著名汉学家与现代社会学派重要学者,然而这个名字却令中国学界感到陌生,即使到了现在,中国学界很多人仍然只知道涂尔干、莫斯,却并不熟悉葛兰言。曾留法十年(19201930)的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杨堃是葛兰言的学生, 他早在 1943 年发表的葛兰言研究导论一文成为今天我们理解、研究葛兰言学术成就的珍贵资料。因而本文对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的解读限制在了解杨堃笔下的葛兰言思想研究。 一、葛兰言其人 葛兰言,1884 年 2 月 29 日出生在法国东南部省的一个小镇。1904年,葛兰言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主修历史学。1907 年,他通过了2“高中教员考试” ,此后,葛
3、兰言曾做过中学教员,但是他的教书生涯极为短暂。不久他就获得狄爱尔氏基金(Foundation Thiers)的奖学金,该基金会在 19081911 年间资助了葛兰言的研究。19111913 年间, 葛兰言开始在北京“现场”研究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他的调研方法与一般的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不同,葛兰言“混迹”于中国知识分子中,希望以此来了解真实的中国文化。可惜不久辛亥革命爆发, 作为“帝国主义者”的葛兰言只好逃离“田野”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葛兰言因近视不用服兵役。1918 年葛兰言被迫去西伯利亚替部队当文书,在其从西伯利亚回法国的途中,葛兰言再次回到北京直到 1919 年回法国。1920 年,葛
4、兰言在巴黎大学文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有两篇:一篇是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 ,另一篇是中国古代之媵制 。同年,葛兰言被聘为巴黎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讲“中国文化” 。 1922 年,他写出了中国人的宗教 。1925 年,他又被巴黎大学东方语言学院聘做“远东史地”讲座的教授。1926 年,巴黎中国学院正式开办,他被聘为该院的校务长。同年,他的代表作古代中国的舞蹈与传说出版。1940 年, 德军占领巴黎, 兵荒马乱, 人心惶惶, 莫斯将研究部主任的位子让给葛兰言, 不久, 葛兰言因愤怒而辞世。 二、葛兰言学术渊源 20 世纪上半叶,葛兰言在法国的汉学界声望极高。法国汉学大师戴密微( 189419
5、79) 曾说过:“葛兰言时常以自己返归 18 世纪汉学家们的传统而自鸣得意。在汉学方面, 则标志着我们今天称作结构主义者的方法。葛兰言播下了某些大家发现正在其几位学生中出现了萌芽的3思想” 。 要探讨葛兰言的学术起源,首先得从沙畹(Emmanuel-douard Chavannes,18651918)说起。葛兰言曾跟随沙畹学习中文,沙畹对其影响极大,正是沙畹使得葛兰言将对日本社会的研究兴趣转向了中国。其次,在当时“中国学”不同于今天意义上的“国学”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它是一门西方的、法国的科学。沙畹创新性地将历史学的方法引入了对中国古籍的研究上。 “因为他是一位稀有的史学家,对于近代历史科学中
6、一切新的方法,他全能运用;对于史学的一切辅佐科学,如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民族学与技艺学等等,他又全是内行?然后中国学方能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这些成为了葛兰言学术研究最初的积累。 葛兰言在社会学年鉴学派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这里就不得不说到涂尔干。葛兰言深受涂尔干的自杀论 、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影响。 “他对于一切抽象的理论与系统的说明,均不免有点望而生畏的样子,使他不敢轻而置信” ,所以葛兰言推崇自杀论 。葛兰言将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运用到对上古中国社会的分析中,并延伸到家庭和仪式,这些都是葛兰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而作为社会学年鉴学派第三代领头人的葛兰言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文明, 以其丰厚的著
7、述, 实现了社会学、古代社会研究与汉学的综合。在社会学理论中, 涂尔干与莫斯的理论与观点经常被人们引用与论述,而与汉学研究相关的葛兰言思想声名却鲜为人知。西方学界似有一种倾向, 将葛兰言这类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为专长却不无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人物定位为专业汉学家。 简而言之,葛兰言的学说渊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涂尔干4与莫斯所领导的法国社会学派;二是沙畹所开创的法国中国学派。在法国中国学派与社会学派的综合影响下,就了葛兰言非常特殊的方法论与研究对象。 三、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的意义 (一)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的诞生 1912 年,葛兰言在通报 (Toung Pao)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国古代婚
8、俗考 ( Coutum es Matrimoniales de la Chine antique) ,这是他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中国文化史进行研究的开始。1919 年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出版问世。这本书成为西方学者最早运用社会学、民俗学方法对诗经进行研究的著作。1930 年该书出版了英译本和日译本。其中,英译本:Festivals and Songs of ancient China 于 1932 年出版。日译本支那古代的祭禮与歌謡 , 经內田智雄翻译后由弘文堂书房于 1938 年出版。两个译本均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一书,曾获法国汉学研究最高荣誉的儒莲奖,现在
9、已是现代人类学经典译丛中的一本,这意味着这本书被定位为一本人类学著作,而葛兰言也被视为人类学家。 (二)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的学术意义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是葛兰言用法国社会学派的人类学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研究中国“异文化”的代表作。葛兰言在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首页就将此书题献给沙畹与涂尔干。作为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涂尔干和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的高徒,葛兰言融合了两家之长,成功地运用法国社会学的理论及分析方法,同时以丰富的人类学5田野资料来考察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礼俗。书中通过对诗经国风的研究,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这部著作实践了将历史文本作为“田野”进行社会学式剖析的研究方法。
10、具体来看,葛兰言从国风诗篇的内容、结构、修辞出发,考察这些歌谣出现的习俗背景、演唱情态、演唱目的,进而分析出其中蕴涵的最初的社会与自然规则的统一性。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的导论部分就着重介绍了统领全书的方法论上的依据以及选题意义。葛兰言指出,要从文献中寻找出事实的真相,就必须“作一番研究来断定这些文献的性质,这样我们才能明确事实具有的确切价值” 。而在掌握事实之后,如果要用实证性的语言将事件完整呈现出来,那么“避免到术语之外寻找任何解释事实的词”则是最为明智的态度。葛兰言认为,在得到研究结果之前,必须持有慎重的双重态度:首先,从文献中抽离所需的事实前,要先确定所利使用文献的性质;其次,对已获得
11、的事实性材料,要尽可能参以实证进行说明和解释。而在书中的第一部分,葛兰言从字词的注释、真实主题及古代诠释文本的阐释出发,将传统文学研究中提出的诗经 “比兴”修辞手法出现与存在的缘由做了社会学意义上的重新梳理。第二部分中,葛兰言以国风及相近时期的历史典籍,考察古代民众在春秋两季的节庆举行仪式、以对歌确定联姻的礼俗,以及这样一种会盟活动如何在进入王朝时代后蜕变为贵族与官员为显示王权神圣而举行的祭祀活动。全书的结论部分,从诗经反映的社会形态变迁的角度论述了由部族到封建邦国的发展过程中, “对应” 、 “对称”的观念是中国人宇宙观发展的关6键。最后,葛兰言得出结论:在“中国人的思维中,那些制约着世界进
12、程的原则都起源于社会的结构,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起源于这种结构的表现,而这种表现是由古代节庆的行为提供的。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是葛兰言采用文化人类学进行的开拓性研究。这令诗经研究走出了以往儒家教化的解释观念。他对诗经的研究已经超出了惯常的、狭义的文学研究范畴,为诗经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与领域。但其在研究中的方法论所存在的一些弊端也可窥见一斑:1、葛兰言所属的法国年鉴学派的“社会学”非一般意义言,其与我们今天所叫做的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非常接近,因而葛兰言将对社会事实的分析直接用于历史研究,在史家看来是不妥当的。2、其研究表现出对经验研究及文献的轻视,试图通过方法的改进来发现历史事实、
13、形成对社会的系统解释。3、葛兰言试着证明这些歌谣源于集会的即兴歌唱时,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和歌谣运用多文化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时,没有区别它们时代与地域性的质的差异,而是将这些资料放在一起作为研究论据,忽略了其时代先后、习俗传承等可能存在的因素。 四、结语 西方学者长期以来都是从西方观念与价值体系来理解判断文化普遍的特征及发展模式, 即使在考察和研究中国这样一个文明体系早已高度完善的古老国度时也难以脱离此窠臼,这就使葛兰言的研究更显可贵,在面对一种文明的人类学这个问题上, 葛兰言的价值仍然是难以估量的。今天我们在研究民族民间歌谣文化的过程中, 也可以用葛兰言的著作开7拓研究视野,我们
14、以葛兰言结合历史的民族志考察方式, 跳出“主位”的局限, 以“客位”的角度摆脱“今人的眼光” , 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歌谣文化对社会、对民众的真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银玲.杨堃笔下的葛兰言读葛兰言研究导论J.西北民族研究,2011 年,第 1 期(总第 68 期). 2 王铭铭.葛兰言(MarcelGranet)何故少有追随者J.民族学刊.2010 年第 1 期,总第 1 期. 3 李孝迁.葛兰言在民国学界的反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年,第 4 期. 4 赵晓杨.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J.南方论刊,2007年,第 12 期. 5 覃慧宁.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的学术意义J.西北民族研究,2006 年,第 0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