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老子的积极入世摘 要:老子以“无为” 、 “无事” 、 “无欲” ,一向给人以消极避世的印象。所谓“无为” 、 “无事” 、 “无欲”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他自己只是从遵循自然规律的角度反对强作妄为。事实上,老子是非常积极的、有为的、入世的,用老子自己的话说,就是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 关键词:老子 ;儒道;无为;有为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053-02 一个老子,一部老子 ,使中国文化呈现出与传统儒家相异的另一面。自从老子问世,对其研究就接连不断,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然而对于大多数庶人而言,老子和老子给我们的印象更多的是消极
2、的、出世的、冷漠的,笔者不禁试问,果真如此吗?先说说几个关键词,所谓的积极还是消极、入世还是出世、冷漠还是热情,常人的理解是就治国理政或为人处世的态度而言。如果你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立志有所为实现国泰民安,那你就是积极的、有为的、入世的,反之则是消极的、无为的、出世的;如果你待人和善,乐于助人,那你就是积极的、热情的,反之就是消极的、冷漠的。以此为标准,我们来看看老子和老子究竟为何者? 老子一书不似论语 。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因此不全是孔子本人的思想。而老子一书内容完全出自其本2人,系其本人思想无疑。从全书来看, “治国” 、 “爱民” 、 “取天下” 、
3、“处上” 、 “上民” 、 “治人” 、 “事天”的字眼出现多处,多数第一人称都假借“圣人” (有道的治者)之口,站在最高统治者的立场思考如何治国安民、如何取天下得以长治久安,这就最直接地表明老子确系关心国家大政,他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因此,就其对政事的态度来说,和儒家的孔孟一样,老子绝对是一个积极入世者。依照他的观点,只要能让“圣人”为治,必定能实现理想。当然,他所指“圣人”并非儒家之谓“圣人” ,其内涵自有他本人所定,两者的共性只在于,两家所谓“圣人”皆为各家最理想之人。 老子中有道:“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意思是有道的人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为心。换句话说,就
4、是凡事都要以民为主,为百姓谋福,普世之心溢于言表。试想一个消极的、出世的、冷漠的人怎能如此大公无私呢?假借圣人之口,老子又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意思是承担全国的屈辱,才配称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难,才配做天下的君主。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跃然纸上,这种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实在让人感动,绝对可与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比肩媲美。 除对待政治的态度积极入世,老子更有很多“为”作为经世治国之实践基础,只是他的“为”是以“无为”的方式体现的,所谓“处无为之事” 、 “无为而无不为” 、 “为无为,事无事
5、” 。然而,也正是因为“无为”、 “无事” 、 “无欲”这些词,我们便断定他消极避世,从而让老子承受了长达几千年的误解,或许这是世界史上历时最长的冤假错案。说起来,3真是不应该,凡人只要能从头到尾读完老子 ,一定不会再有此误解,因为在书中明明有那么多的作为。首先,从保护人本真、纯朴的自然天性出发,老子对统治者治民提出了建议:“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老子认为由争逐名位、贪图财货而引起的巧智伪诈层出不穷是导致社会混乱与冲突的主要原因,于是提出解决之道:“不上贤”即不标榜贤
6、才异能;“不贵难得之货”即不要过分在意难得的财货;“不见可欲”即不炫耀可贪的事物;“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就是净化人民的心思。 紧承上一点,从养护身心着眼,老子又有很多作为。他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底,长生久视之道。 ”其中不仅有“啬” (爱惜、保养之意) 、 “早服” (早做准备) 、 “重积德”都是积极的作为,而且这些作为都以“治人事天”为目的。早做准备的思想不单见于此处,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提出凡事应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做好准备,对于统治者而言,应
7、在国家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做好预防。这种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积极有为乃是老子本人处事谨慎和思虑周到的生动写照,更是其崇高使命感和高度责任心的体现,与孟子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思想同妙。 老子自身所持有的“三宝”都是积极的有为,他说“我有三宝,持4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不仅“三宝”是有为,三者还能生发出其他的有为” ,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意思是慈爱所以能勇武;俭啬所以能宽广;不敢居于天下人前面,所以能成长为万物的首长。事实上,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证,虽“不敢为天下先” ,是以成“天下先” 。在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时期,老子以其独特迥异的
8、学术思想别于众家学派,可谓独树一帜,终究“敢为天下先” ,当之无愧地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这也验证了他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 。 以上笔者从正面论述了老子在为政方面的积极有为。由此可以断定,老子所谓“无为”并非真正的无为,而是指不胡作妄为而已。对于其否定的胡作妄为,他用犀利的语言毫不留情地加以批判谴责。且看这一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意思是说,假使我稍微有些认识,在大道上行走,担心唯恐走入了歧途。大道很平坦,但是人君却喜欢走斜路。朝政腐败极了,农田非常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还穿着锦
9、绣的衣服,佩戴锋利的宝剑,饱足精美的饮食,搜刮足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无道啊!对于统治者的不理朝政、不顾民生、穷奢极欲这些妄为,老子毫不留情地斥责他们是强盗,真是大快人心。此种积极入世、关怀民生的胸怀,若非亲眼所见,又怎会相信是出自印象中的老子?面对当时统治者滥用刑罚逼使人民走向死亡的情形,老子义正词严地为民请命:“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他5建议统治者对于那些为邪作恶的人应该立刻抓起来杀掉。这种高度的责任心和仁爱之心,并不比任何一个有为之儒者逊色。他还站在人民的立场,贬斥无道的统治者,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
10、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由于他们的苛捐杂税、强做妄为和奉养奢厚,才导致百姓限于饥饿、难于管制、轻于犯死。 治国为政积极入世,为人处世同样热情有为。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意思是:对于善良的人,我要善待之;不善良的人,我也要善待之,这样可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可谓积极热情,简直有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固执劲,就连一向对君子小人有严格区分的儒家也未必能做到。同样为待人接物,老子又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11、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有道者能以本明的智慧,去关照人与物,了解人各有才、物各有用,而做到人尽其才,各因其性以造就;物尽其用,顺物之性以展现其功能。此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待人接物体现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广阔胸怀。具有这种胸怀的人,对于善人和不善人,都能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面要劝勉他、诱导他,另一方面也可给善人做一借鉴。书中最后一章,他说道:“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这是一种最伟大的仁爱的表露,释放的完全是积极而热情的正6能量。不断帮
12、助别人,而不私自占有,这就是老子所谓的“为而不争” 。他深感于现实社会的纷乱起于人类私欲的相争争名、争利、争功,为了消除这种纷争,乃提出“不争”的思想。这个“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并不是消沉颓废,却要人去“为” , “为”是顺着自然的情状去发挥人类的努力,人类努力所得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这种贡献他人(“为人” “与人” )而不和人争夺功名的精神,真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 综上所述,不论是治国为政,还是待人接物,老子都是积极的、有为的、热情的,从而是入世的。他所谓“无为” 、 “无事” 、 “无知” 、 “无欲” ,并不是真正的“无” ,而是反对强作妄为,因为这种强作妄为会损害万事万物的
13、自然天性,而这是他绝不能容忍的。在为政方面,老子是有为的,只不过他的“为”和儒家的“为”方式相异。儒家以伦理为本位,强调“为政以德” ,以“三纲五常”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老子本着“道法自然”的精神,强调万事万物自有天性,任何作为包括为政治国都要遵循这一法则,认为儒家所谓君臣父子之人伦政治皆系妄为,所以极力倡导“以无事取天下” 、 “常使民无知无欲” ,在他看来, “为无为,则无不治。 ”但从总体目标来看,他也祈望天下大治、国泰民安,从这个角度来说,儒道可谓殊途同归。在为人方面,老子同样是有为的,虽然表面上否定儒家的人伦道德,认为“六亲
14、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但却主张待人以善,而不论人善与不善;为人以慈,断言“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本着“为而不争”的精神,老子提出尽量去帮助别人7和给予别人,却不和别人争夺功名。就这种甘于奉献而不求回报的精神本身而言,儒道是相同的。 最后,仍以老子的一段话作为结语。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此处的“善”字充分表明老子善于有所作为的态度: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治国为政“善为” ,待人处世亦“善为” ,总之,以“无为”而“为” ,以“无事”而“
15、事” ,老子积极入世的情怀再次得到有力的验证。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邵露怡.浅论老子的“无为”思想J.鸡西大学学报,2009, (8):30-31. 6宋锡同.无为之境老子无为思想的有为价值J.管子学刊,2003, (4):65-68. 7王雪军.“无为”与“有为”的有机整合论老子的“无为”观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3, (4):23-26. 8朱晓鹏.老子的无为思想三辨J.河北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