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民心、枪杆子与稻草摘 要:党如何对待民心和枪杆子,既集中体现党的政权观,又清晰预示党的政权状况。正确认知民心、枪杆子的政治功能,以及政权与民心、枪杆子的关系,科学处理有关民心与枪杆子的问题,是关系党、国家、民族未来的大事。枪杆子既可以是承载民心所向的革命力量,也可以是背离民心所向的反动力量。背离民心的枪杆子一旦开启政治安全的魔咒,就会成为反动政权的救命稻草,最终蜕变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关键词:政权;枪杆子;民心;对立统一 中图分类号:D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036-02 国家政治状况影响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左右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
2、而政治状况又取决于党的建设质量。历史表明,党的建设发展始终围绕民心与枪杆子展开,两者关系着党的兴衰成败,甚至存亡。党如何对待民心和枪杆子,既集中体现党的政权观,又清晰预示党的政权状况。正确认知民心、枪杆子的政治功能,以及政权与民心、枪杆子的关系,科学处理有关民心与枪杆子的问题,是关系党、国家、民族未来的大事。 一、枪杆子出政权的本质是民心所向成就政权 枪杆子是民心所向的政治效能借以实现的物质手段。我国历史上,封建政权遵循“历史周期律”改朝换代,主要以流血的暴力革命方式完2成,民心尽失的政治恶果必须借诸血腥的杀戮才能展现,长期演绎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这种弱肉强食的血腥图景和成王败寇的强权
3、逻辑,给人们的直观认知就是“刀把子” 、 “枪杆子”决定政权的得失。当然,众多先贤中,也不乏持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者,只是受历史局限所累,没有开创出直接呈现民心尽失后的政治恶果的有效模式,不得不延用强权更迭的“历史周期律” ,借助“刀把子” 、 “枪杆子”呈现民心得失的结果。按照我国历史上这种典型的从民心到枪杆子的政权更迭路径,很容易看出,决定政权得失的先决条件是民心,而不是枪杆子,枪杆子只是民心所向的政治后果借以实现的物质力量,只是历史局限所决定的暂时的无奈选择,绝对不是实现政权更迭的必选项和决定因素。 枪杆子强弱的较量实质是民心向背的较量。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孙中山
4、企图引入西方民主共和政体,建立宪政国家,结果却败给了封建式的旧军阀。其直接原因是孙中山没有掌握强有力的枪杆子,根本原因是尚未完全脱胎于封建帝制的中华民国,远远没有建立起真正和平、民主、法治的政治环境。跛足的宪法、法制缺乏应有的权威和力量,导致在呈现民心得失的政治后果时,文明又一次无奈地输给了野蛮,民主法制暂时让位于枪杆子,最后大军阀袁世凯成功窃取国民革命的胜利果实。然而,期盼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生活自由的民心,已经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卷土重来的民心在共产党的承载下,再次起航,奔向理想的彼岸。在经受屠刀的阵痛之后,共产党真切认识到枪杆子的政治功能,适时提出了枪杆子出政权的观念,走向了承载民心所向的
5、武装革命道路。3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弱到强,战胜一个又一个庞大、凶残、反动的敌人,取得全国政权,并不在于共产党的枪杆子比敌人强,而在于共产党赢得的民心所向比敌人多。枪杆子需要由人民群众操控,失去操控者的枪杆子动不起来,失去承载民心所向的操控者的枪杆子强不起来。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及美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的失败,充分说明它们不是败在枪杆子上,而是败在民心上。枪杆子的胜利只能是对物质占有和摧毁的胜利,而且必须是在民心所向指引下才能取得的胜利。野蛮和枪杆子的胜利是暂时的、历史的,文明和民心的胜利将是长远的、最终的。 民心是主导政权成败得失的永恒力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是
6、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沿用这一观点,可以认为人民群众的心意所向决定人类所有实践的方向和路径,决定实现在和平、民主、法治的政治框架内,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民心得失的政治后果,摒弃带有强烈“丛林法则”意味的暴力方式。在对政治文明的不懈追求中,已基本实现在民族国家内部的党际之间,采用相对文明的方式完成政权更迭,即摒弃暴力对抗,热衷民主竞选。然而,当今世界,枪杆子对国际之间的各民族政权的独立、安全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为国际上的强权逻辑、丛林法则仍在大行其道,需要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寻找弱化、消除国际强权的办法。战争的伤痛及对和平发展的珍视,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和平对话、公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
7、越拒斥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兵戎相见、相互残杀。在这种民心所向的主导下,国际组织、法规、章程的权威和效能会不断提高,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安定有序的作用会越来越显著。人们在拒斥“丛林法4则” ,向往社会文明的无限追求中,肯定能找到国际之间民族政权和平共处、有效运转、民主更迭的框架和平台。在国内、国际全面实现民心得失的政治后果,以和平、民主、法治的方式呈现,让民心所向是成就政权之本的事实全面直观地展现,彻底揭开枪杆子成就政权的表面性、暂时性、局限性,排遣人们不得不借助枪杆子完成政权更迭的无奈。 二、民心与枪杆子在政治文明进程中的对立统一 民心主导枪杆子所具有的物质力量。人们所有实践的终极目的和全部价值
8、在于实现自身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人是实践的主体,更是实践的目的。政治和军事同样以人为目的,必然以维护人们的利益、符合人们的心意为宗旨。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枪杆子是军事。民心与枪杆子的关系,同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一样,是目的与手段、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更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延续,是通过另一种手段实现的政治交往。 ”121“战争不是一时冲动采取的盲目行动,而是受政治目的的支配的有明确目标的行为,政治目的的价值决定着军事行动需要付出多大代价。 ”127 毛泽东也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是政治性质的行动,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既然
9、,民心支配着枪杆子所具有的物质力量,那么枪杆子只有握在代表民心所向的武装组织中,才能发挥应有的物质力量和最终的政治效能,否则,握在反动武装组织手中,必然失去力量和效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的法西斯反动政权,虽然拥有庞大的军队和精良的装备,也曾取得一城一隅的胜利,但最终难逃失败的宿命。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为争夺全国政权展开最后较量,5拥有大量美式精良装备的国军却输给了原本只有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战争史实表明,民心所向可以弥补枪杆子的不足,扭转枪杆子强弱对比的态势,决定枪杆子的最终效能。 民心与枪杆子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暂时统一。对立统一是世界万物联系发展的永恒规律,民心和枪杆子在政治文明进程
10、中的联系,同样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历史上,敢于反抗强权,体恤弱者的革命者,往往举起为民请命的义旗,汇集天下义士,握有“枪杆子” ,但并不是所有革命者都能笑到最后。历史反复证明,只有那些始终坚持“枪杆子”从属于民心所向,实现民心和枪杆子的统一者,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枪杆子”代表着力量和强势,本来的弱者一旦拥有“枪杆子” ,容易表现出凌驾于群众之上的强势、蛮横,甚至暴戾,情不自禁地走向民心的对立面,成为反动者,最终遭到民心的抛弃。只有经过科学理论武装后的革命者,并确立起科学的历史观、政治观、战争观,正确认识“枪杆子”的历史局限及民心所向的政治决定功能,才能科学处理政治与军事的关系,摒弃纯粹军事观点
11、,使“枪杆子”从属于民心所向的主导,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一个笑到最后的伟大、正确的革命政党。党在革命事业中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正是践行民心主导枪杆子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2党坚持把群众观点运用于革命实践,并视为保持性质本色的根据,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 ”3党在坚持做到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始终站稳群众立场6中,做到了民心主导枪杆子,实现民心和枪杆子的科学统一,充分发挥出枪杆子的物质力量
12、,使民心能够得偿所愿,建立了新中国。 民心与枪杆子的对立是政治安全的魔咒。民心与枪杆子的统一是暂时的,而两者的对立却是永恒的,这取决于握有枪杆子的人们利己的本性。握有枪杆子的人们出于获得、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赋予枪杆子阶级性、利己性、暴力性,使枪杆子具有同民心对立的一切基因;政权也以同样于枪杆子的机理,具有同质于枪杆子的对抗民心的基因。政权、枪杆子都是国家社会力量的强者,如果枪杆子成了国内政权的根据,政权成了枪杆子的操控者,两者的联姻将生成最强的社会力量。在和平建设时期,政权、枪杆子面对组织程度低下、政治权重轻微的民众,拥有绝对强势,这既是民心对政权和枪杆子无可奈何的原因,又是政权敢于滥用职权
13、、贪污腐败、肆意妄为、脱离群众、漠视民意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封建集权,正因为具有绝对强势,必然性地导致“枪杆子”和民心的对立,才会出现开创初期的亲民爱民一步步走向最后的官逼民反,遭到民心的抛弃,反复演绎封建皇权更迭的“历史周期律” 。我国历史上, “枪杆子”与民心的对立,就是国家政治安全难以破解的魔咒。政权以“枪杆子”作为合法性的根据,必然具有相对群众的强势,脱离群众也就成为必然。脱离群众的政权必然导致执政基础的动摇,甚至政治安全危机,奉行强权逻辑的政权希望借助枪杆子维护稳定、平息暴动,必然更牢固地握紧枪杆子。把枪杆子握得更紧的政权必然更加强势,进而更加肆无忌惮地脱离群众,势必进一步加剧执
14、政基础的动摇,进一步加剧政治安全危机。难以割舍强权逻辑的政权,身陷四面楚歌的境地,7必然再次变本加厉地握紧枪杆子,视枪杆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历史反复表明,脱离群众的政权紧握着的这一救命稻草,最后必然成为压死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注:上图,说明在两种不同政体中,政权、民心、枪杆子及法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显示出枪杆子对政权的作用方式的差异。枪杆子对政权的作用方式,决定所在政体的发展和文明状况:如果枪杆子直接作用于政权,必然导致该政体的不可持续,即按照“历史周期律”更迭;枪杆子通过赋予法制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后借助法制间接作用于政权,实现政权合法性建立在民心所向的基础上,必然能够保证政权的可持续性,跳出强权更迭的“周期率” 。 参考文献: 1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王小军,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2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3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