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0002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研究摘 要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媒体异军突起,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并行发展的第四大媒体,信息因网络平台的出现而插上了自由的翅膀,传播模式变得更加简单和快捷,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关注和参与到网络社会当中来,网络施加在民众和社会中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为了进一步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近年来,学者们开始着眼于对网络控制与管理方面的研究,而文章也正是着眼于该新兴领域,从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入手,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形成、发展的规律,以期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能有更为清晰和明确的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网络舆情;生成机制;形成和发展 网络舆情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社

2、会的建立孕育而生的一种新的舆情表达模式,其具有虚拟性、自由性、交互性等特点,通过研究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模式,能够让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网络舆情产生、发展和传播的全过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为下一步实施网络舆情引导奠定基础。 一、网络舆情的生成逻辑 从舆情信息首次出现在网络中到最终形成网络舆情,其内在运行逻辑如图所示: 图一 网络舆情生成逻辑图 2网络舆情一般来说都是源于先期出现在网络中的某个事件所引起的话题,网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话题,虽然不是任何话题都会形成网络舆情,但网络舆情的形成必然伴随着不同话题的激烈碰撞,这也是网络舆情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另外,影响网络舆情形成的第二个环节是

3、一般性话题能否转变为受网民高度关注并且积极参与的热点话题。热点话题之所以能够被关注和热议主要是因为此类话题都是与网络民众自身利益或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所形成。但即使产生了热点话题并不意味着网络舆情已经形成,在互联网中,网络民众的各种态度和情绪都是在这个观点自由市场中相互交流、碰撞中得以表达的,这些争论的“声音”可能变得更多样、也可能经过交互、叠加变得趋同,形成所谓的“意见集合” ,当这种“意见集合”在网络中开始呈现放射状传播,就为网络舆情的最终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意见集合形成以后,还要经过多重因素的作用,网络舆情才能真正的形成并发挥影响。例如, “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形成中就扮演了重要角

4、色。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在网民中享有广泛的认同感,其主要起到对网络信息的加工与解释、扩散与传播、支配与引导、协调或干扰等功能,特别是在网络事件形成之前的观点碰撞中意见领袖的观点往往影响网络受众意见集合的发展方向,同时,意见领袖对热点话题所产生的各种观点进行分析和引导,还可以将网络中分散、局部的意见进行加工整合,促进认同意见的形成。另外,引爆网络舆情都是受到突发事件的刺激,当某个事件发生后在网络中引起高度关注,网络民众的观点、态度、情绪被激发并受到彼此影3响,在意见领袖的带动下逐步由分散向统一汇集且舆情力量愈发强烈,最终爆发网络舆情。 二、网络舆情主要生成

5、模式 网络舆情的生成模式就是对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简单化、形象化的描述,通过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网络舆情的形成规律,有助于我们在萌芽阶段就开展网络舆情引导。 (一)平稳发展模式 这是网络舆情形成的基本模式,如前所说,网络舆情形成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网络民众的态度、情绪由分散归于统一,从网民心理到意见集合形成也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正如有些学者将这种模式形象比喻为“飘雪模式” ,个体意见如雪花般一点点积累形成舆情“积雪” ,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引发雪崩。但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相对缓慢平稳的过程,这种模式存在的前提虽然有突发事件的刺激,但反映出的社会矛盾尚未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因此,这种模式下所产生的舆情通

6、常不会出现剧烈变化,也不会对现实形成巨大的影响,只是网络民众由个体态度逐渐形成了群体声音在网络中传播。当然积累到一定程度如果社会根源处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甚至恶化,那这种模式的网络舆情可能通过某种外界刺激或类似事件导致连锁反应,如一声震颤引发雪崩般的形成有严重冲击力的网络舆情。 (二)积聚爆发模式 此种舆情的产生多因于各类突发事件,在事件发生后短期内突然爆发形成网络舆情,并且在网络舆情形成之前一般网络环境是平稳的,并4没有前期预兆。因此,也有学者形象的将该模式比喻为“爆米花模式” ,“玉米在逐渐高温下内部结构承载巨大的压力,当达到一定温度时便从里到外改变了形状,内部的实心状态被催发为白

7、色花瓣,反应了事务的突变形态” 。1其与平稳发展模式主要区别在于该模式在爆发前并无明显征兆,并且其发展趋势、影响范围、预期结果往往难以预估和控制。比如 2012 年发生的陕西“表哥”事件,时任陕西省安监局局长的杨达才在处理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现场时因一张诡异的微笑照片被曝光后迅速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从对其不尊重死者、无职业道德等批评开始引发网络热烈讨论,随后有网友爆料其在多张工作照片中佩戴价值数万元的名表,使得舆论从对其“微笑”的谴责转而关注其个人是否存在贪腐问题。这期间其本人就微笑和手表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还是迅速淹没在舆论漩涡中,并不断有其佩戴各种名表的照片被网友挖出,此事件经过二十余天的持续升

8、温,最终以杨达才被撤职、双规收尾。上述例子就是此种模式典型的实例,发生得很突然,发生的时间也相对较短,但其所形成的舆情导致突发性更强,可控性难度更大。 (三)引爆高涨模式 这种模式是因偶发事件突变形成引爆点所产生网络舆情的模式。该模式在偶发事件引爆网络之前,舆情就已经形成,但是受到压制,并没有能够在网络中随意传播,因此没有在网络空间产生剧烈反应。在这时出现某些外界因素刺激,就会出现轰动式的情形,引起强烈的网络舆情,甚至直接影响现实社会爆发群体性事件。引爆高涨式与积聚爆发式的区别主要看在偶发性事件引爆网络之前相关舆情是否已经形成,如果在此5之前舆情对某一事件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已经处于不可调和的程度

9、,只是因为采取压制措施没有显现,最后发生网络舆情就属于前者。虽然此种模式并非网络舆情形成的典型模式,但是,就网络舆情的破坏力来讲应属于最严重的,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造成舆情双方的剧烈冲突,甚至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三、网络舆情主要生成载体 互联网为网络民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获取信息的畅通平台,其作为第四大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交互性、及时性等优势,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最为便捷和快速的渠道。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传输的方式更是不断丰富完善,在满足网络群众使用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网络媒体信息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目前来看,能够形成网络舆情的网络传输载体主要有以下

10、几大类: (一)即时通讯 现今,QQ、微信等即时通讯类软件已经成为网络民众之间沟通交流的一大利器,通过这些软件网络民众可以便捷的实现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2 年 12 月,我国网络民众中使用即时通信软件的用户规模达到 4.68亿人,网民使用率达到了 82.9%,2即时通讯软件已经成为我国网民上网必备的网络应用程序,是网民实现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 (二)博客/个人空间 博客最初作为草根、平民的代言平台一度受到网络受众的热烈追捧,并逐渐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博客发展又由平6民路线转向精英化发展路线,一些“超级博主” 、

11、专业类博客成为博客界新宠,很多网络意见领袖便产生于此。而随着博客的变化,一般网络民众由博客转向了具有类似功能的个人空间,比如 QQ 空间通过不断完善,完成了向社交网站的转型,为草根网民又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信息交流的优质平台。目前,我国使用博客/个人空间的用户规模达 3.7 亿,网民使用率 66.1%,3成为网络民众信息交流的第二大平台。 (三)微博 微博是近几年才在国内兴起的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其具有发布、转发、关注、评论、私信、搜索等功能,属于博客的一种变体。相较博客信息更为简短、传播更为便捷,俗称“一句话博客” ,因其信息内容简单、发布门槛低,更适合一般网络受众的使用习

12、惯和需求,因此,微博在我国的发展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迅速成为了中国网民的主流应用。比如 2012 年,我国拥有微博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 3 亿,与 2011 年相较净增加达 5000 多万人,其发展趋势有超越博客之势,因此,微博也成为了近年来互联网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信息交流平台。 (四)手机网络平台 近年来,手机等移动电子终端设备迅速普及,并且伴随着其增值业务的不断加强和完善,上网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转变。我国现有手机网民已达 4.2 亿,占整体网民的 74.5%,2012 年手机上网人数更是首次超过通过台式电脑接入网络的网民,跃升为民众登陆网络的第一大平台。同时,手机等移动电

13、子终端因其自身所具有的便携性、广泛性等特点相7较传统台式电脑又大大简化了上网流程,进一步实现了网络民众随时、随地、随心接入网络浏览网络信息,这也使得舆情信息通过手机平台传播得更快、更广,因此,对于舆情信息在手机等移动网络平台管理的难度也更大。 以上罗列的是目前主要的网络舆情生成载体和传播工具,其为网络舆情的生成和传播打开了新的渠道,通过这些平台网络受众可以便捷的发表观点和表达情绪,因此,其对网络舆情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具有其特有的模式和规律,通过研究其形成、发展模式,把握其演变的规律能使我们更好地控制和引导网络舆情,实现充分保障民众言论自由的同时,为广大网民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建明,纪忠慧等.舆论学概论M.中国传媒出版社,2009:60. 2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R.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作者简介翟晓磊,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