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未成年人生态价值观教育现状调查摘 要由于生态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价值观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次调查从生态知识、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情感和生态教育情况等四个方面对未成年人的生态价值观进行了调查分析。 关键词生态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自然资源衰竭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而生态文明的建设绝不单纯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它涉及到人的价值观的转变。未成年人是中国的未来,他们在生态问题上有什么样的意识,直接关系到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因此,建设生态文明要首先要把未成年人的生态价值观
2、教育作为重点。 一、未成年人生态价值观教育现状 为了准确掌握当前未成年人生态价值观的现状,我们选择南宁市 4所学校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阶段、分层次抽样的办法,总共抽取了 586 名学生作样本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 26 道题目,按照生态知识、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情感和生态教育情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设计。通过调查问卷,笔者发现当代的中学生大多对生态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生态热点问题表现出一定关注,但总体上来说,相对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学生们生态知识的认知、生态道德情感、2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还不容乐观。 (一)对生态环境知识的了解比较肤浅 调查问卷的第 3-8 小题是关于生态
3、知识的问题,其涉及的内容都是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常识,如果对生态环境稍为关注或曾经参加过生态教育宣传活动的同学,应该很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但在调查统计中笔者发现,对这些常识性的生态知识,学生们回答的平均正确率只有 53%。对于类似第 3、4 题这样记忆性的题目,回答的正确率还不到 4 成。对于第 7 题“什么是绿色食品?”这种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名词,居然还有 68.9%的学生选对。对于第 8 题“国家提倡夏季空调设置温度是 ?” ,这一命题的答案是国务院办公厅 2007 年 6 月发布的通知要求,在近几年的生态教育和日常和行为规范上都应该作出宣传教育,但仍然只有 54.3%的学生答对。这从一定
4、的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平时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还不够,生态知识学习了解不多,同时也反映了有关环境常识的宣传不够。 (二)生态文明行为缺乏养成 问卷中 9-14 题是生态文明行为方面的问题,这几道题目是我们精心设计的,选项所表述的行为,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又必须做出选择的行为。这 6 道题目中,选项 A 都是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从调查统计结果看,选择 A 项的平均值仅为 14.7%(如表二所示) ,数值之低出乎笔者的意料。如第 9 题:“你在平时使用一次性餐具吗?” ,选择“从不”的仅占 4.6%。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对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上的几乎可以说司空见惯。第 10 题“你平时对生活垃圾
5、是否分类处理?”和第 12 题“生活中你是否对使用过的水作二次使用?” ,都是我们每3天要面对的行为,学生们选择“经常”的分别占 3.9%和 5%,比例同样非常低。这都反映出青少年日常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是非常缺乏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当前的社会环境也没有给孩子们创造培养他们文明行为的氛围。比如,关于“使用一次性筷子”的问题,在访谈中有的学生表示,明知使用一次性筷子是不环保的,但有的餐馆只提供一次性的筷子。再比如垃圾分类、二次使用自来水的问题,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都没有这样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孩子们缺乏言传身教,更不会有文明行为的养成。 (三)生态价值理念存在偏差 问卷中的第 15-20
6、题所涉及的是生态道德情感和理念方面的内容。在这部分中,调查统计的结果反映出来的调查对象的对不同问题的选择倾向有着较大的差别。如第 20 题“你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谁的责任?”(多选题)的选项中,90.3%的学生选择了“共同责任” ,说明大家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社会每一位公民的责任这一要求有公同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在“您接受环境教育的态度如何?”的选项中,也有 63.7%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愿意” 。但同时也看到,这两个问题在表述上也是最浅显和直接的。但在另一些涉及到生态价值理念的问题上,部分学生的选择却大相径庭。如,第 15 题“如果有私家车,就不用挤公交了,既方便又有面子。 ”第 18 题“
7、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不放烟花爆竹就没气氛。 ”这两个选题中,表示认同的分别占了 36.9%和 47.2%。如此高的比例,表明了当前未成年人生态价值理念还存在着不小的偏差。 (四)生态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 4调查问卷中,21-26 题是有关生态教育情况的内容。在“你对生态文明的概念了解吗?”这一选项,选择“非常了解”的仅占 15.4%,选择完全不了解的占 11.4%,可以看出我们日常对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力度是不够的。在“有关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知识,你是从什么渠道获得的?”选项中,选择“网络” 、 “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的分别是65.6%、57.4%和 48.3%,而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
8、渠道应该是学校和家庭,但选择“学校” 、 “家庭”选项的仅分别占 34.1%、33.7%。由此可见,我们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发挥的作用还有待加强。目前,不少学校教育还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框框,很多学校都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对学生的德育重视不够。在我们的实际调查中可以了解到,生态教育目前在学校不是必修的课程。在“您所在学校是否有生态环保类社团组织?”的选项中,选择“没有”和“不知道”的分别占 68.5%和 19.6%,可以看出,学校对生态环保活动的组织是比较薄弱的,个别学校可能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但宣传不够广泛深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在家庭中,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俨然是个
9、“小皇帝” ,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强烈,但往往只注重智力的开发培养,忽视了德育特别是生态德育的培养。 二、原因剖析 (一)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目标定位不准 一方面是受传统思想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存在着潜在的指导思想“人定胜天” 。特别是经传统教育的老师、家长,潜意识里存在人类中心的观念,思想观念被锁定在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自然界永5远是我们认识、改造的对象,人才是自然界的主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难有发自内心的对自然环境的尊重、爱护,对孩子们的生态教育也很难从真正意义上落实。1 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对生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很多学校教育还停留在片面追求升学率
10、的层面,对于生态环境教育课程,仅仅是把当作是国情教育、技术教育,或者仅仅看成是养成教育等等。在这种功利主义的影响下,生态教育课程往往被其它主课挤占,生态教育往往只成为走过场。表现在重外在的行为培养、轻内在的价值观教育;重单一教育轻综合教育;重眼前教育轻长远教育等。这种教育目标定位狭隘,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2 (二)教育内容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 一是教育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生态价值观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整体性教育,是综合性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它几乎涉及各学科领域,不是举行几次讲座就能简单解决问题的。必须在中小学的所有学科中形成一个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完整统一的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有机体系
11、。二是教育的内容缺乏时代性、前瞻性。由于生态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还没有自身独立的位置,只能在一些辅助课程中体现出来,而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往往以各自的学科为中心,造成生态教育跟不上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能体现时代的主流思想,如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这就限制了青少年的思想与时俱进。3 (三)教育形式单一,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6生态价值观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社会性和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主要以课堂传授的形式开展。但对于生态教育这样的学科涉及面广,对
12、实践指导的要求强,单靠课堂上知识的灌输很难实现教学的目标,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参与性与实践性。在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中我们也发现,学生获得生态环保知识的途径,选择“学校”的只占 34.1%的。在调查中也发现,由于学校生态教育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教育方法上,有的往往局限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把系统性的教育用每年一两次专家讲座或科普宣传等代替,这些单一的教学形式易使青少年产生厌倦心理及疲劳感,不利于他们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及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4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目前我们对未成年人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与时代的要求、与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
13、“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强未成年人生态价值观教育,我们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改善教育环境等方面入手。一是要构建未成年人生态价值观的教育模式。学校德育目标要明确生态德育的价值取向,德育内容要渗透生态价值观教育,德育评价要重视客体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二是优化未成年人生态价值观教育途径。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营造教育氛围;强化教师的生态教育理念,建立过硬的生态教育师资;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直接感受中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7参考文献 1朱颖秋.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的价值探寻和实践构想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3. 2沈俊花.大学生生态价值教育研究D.重庆,生态工商大学,2012. 3李爱玲.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J.学术论坛,2008, (07). 4徐向上.试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02). 作者简介刘俐(1974) ,女,广西合浦人,广西南宁市翡翠园学校教师,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