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关中传统民居的形成要素探究摘 要:通过大量的下乡调研、测绘、丈量和现场绘图获取丰富的一手资料,并采用了文献查阅与区域比较的方法来阐述了陕西关中传统民居的历史形成原因,分析关中地区合院式居住建筑的形成要素,并总结出关中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的发展过程。旨为对关中传统居住建筑的进一步研究和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及为现代乡土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 地域特色 形成要素 关中地区是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 ,平均海拔约 500 米,所以有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
2、,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1。 民居作为人类必不可少的的生活场景舞台,其发展演化可以追溯到旧时期时代。陕西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摇篮,自隋唐时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发展,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同时也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吸取了各族及友邦文化的有益部分,创造了灿烂的隋唐文化。直到明清时期的再次腾飞,关中民居住宅也从早期的穴居文化一步步转变为一直延续至今的封闭性布局体系。 一、自然条件 2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关中民居的原型,首先是关中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及其产生的“天人合一”哲学的适应性建造表达,关中黄土高坡四关紧锁,沃野八百里,这种自然地貌“
3、内化”关中人的心理结构。于是,从周代开始,关中的民居就以“合院” (特别是“四合院” )为原型。这一原型,同时表达了区别于“海洋文明”的“内陆文明”的封闭性和替惕性。包括“四合院”充分利用了黄土地上的建材,充分适应了黄土地上的农耕生活和宗法家庭形式,一方面体现了“长幼有序” ,另一方面则通过“庭院”显示了天伦之乐。 首先,关中地区夏季气候炎热干燥,故院内部不需要太多的阳光,以保持适宜的温度;关中地区的黄土地貌,属大陆季节性季风气候,受风沙影响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因而为了使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并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防风沙的袭击,就形成了关中民居院落窄长、封闭的特点。 同时由于关中
4、地区特殊的温带的气候和与台塬接壤的地质特点,造成了其土质和植被的差异性,是关中民居形成特定形态的必要条件。关中的土壤土质坚硬易塑,非常适合夯土版筑。因此,民居中主体的承重均是夯土墙和土坯墙为主。而且这类夯土墙、土坯墙在经过多年使用被新墙替代后,仍能够作为优质的农家肥使用。 二、宗法等级观念 传统的宗法等级观念也决定了关中民居的布局形态,建筑形制,和材料的运用等等。陆元鼎先生认为:“礼教是宗法制度的具体体现和核心内容。 ”宗法制度制约了包括民居在内的中国古代建筑的方方面面2。3明确的轴线布局,房屋的面宽、进深与单体建筑开间及单体建筑的等级划分等等。 礼制作为古人的文化规范、行为模式、规章制度,其
5、本质是体现一种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正是这种秩序,使民居的型制具有了明显的等级制度3。 比如在传统建筑发展至顶峰的清代,清朝大地主和富商的宅子多带有较精美的雕刻彩绘,门窗雕刻比较流行,整体规划布置也是由院落重重拼合起来,呈横向联排布局的较为广泛。建筑的功能上一般皆设有客厅、饭厅、佣人房、车轿房等。此外关中比较大的地主人家多用纵向多进院落配合联排院落使用,以增加院落的使用功能,即前为大门,街房,两侧客住厢房,内为厅房和家人居住的厢房以及上房,而厨房等则在偏院或后院。婚丧嫁娶时厅房联合院落的天井(庭院)便成为待客的临时客厅4。普通自耕农或富农小地主等则常用三合院,即正房和左右厢房拼成三合院;或是四合
6、院正房,左右厢房以及街房。 三、历史、政治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条件在建筑形式演变过程中变化不大,但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给民居建筑带来不同层面的影响。关中地区作为西北通向异族丝绸之路要道,受异族的侵扰也极其频繁。自“安史之乱”以后,长安日益调敝,繁华不再而在随后唐末至宋元时期战乱频繁,逐渐演变为较为封闭、落后的地方经济军事中心地位,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建筑发展甚至出现倒退现象。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社会情况较为稳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传统民居建筑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潮。这样4的社会发展情况对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形态特点也产生很大影响。 另外,关中平原东南部由于产粮丰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7、清时更是在关中大荔县朝邑镇内建立了号称天下第一仓的“丰图义仓” ,从其建仓的选址和守仓城墙的高度以及墙体的炮弹孔已可见千百年来关中在历史政局变迁中的争夺地位,所以,关中地区的传统居住建筑亦呈现出强烈的防御性和内向性。从位于西安以东,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就可以看到这种强烈向心性聚落在原始社会便已初现雏形。明清时期的典型防御性聚居村落的例子更是在关中随处可见,如很多村落以“堡” 、 “寨”字命名,还有的村落有独立的寨门或堡门,如潼关县西北村文明寨,寨门以 55cm35cm 砖体砌筑,门上有瞭望孔,寨内的主干道南北朝向,两侧民居入口均开至主干道上,并设有专门的排水系统。还有的村落以黄土砌筑围墙,如合阳
8、县坊镇灵泉村,村内民居街道整齐,朝北的围墙开出防御性的城门洞,靠村内部分围墙两侧有上墙阶梯。 四、民俗的影响 任何文化都具有传承性。民俗文化是社区与社区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每一代人都需要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民俗文化的遗产,并把它传继给下一代人,使民俗成为一个不间断的连续存在。民俗的体现是全方位的,从衣食到住行,处处都有民俗文化的烙印5。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建筑的发展,关中地区所拥有的本地区的建筑文化内容,总是越来越丰富、复杂;于是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型制。这其中包括屋顶形式、大门方位、门的形式、窗的形式、房屋开间、住房分配、道路设置、水塘设置等等。如果说关中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5关中民居
9、的空间,院落的独特构成骨架,那么民俗文化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关中民居型制五光十色的生动内涵。关中民居的型制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是那样密切,以致于民居的每一个细部都与当地人的习惯及爱好分不开。 今天,关中的地理、气候、建筑材料并没有太大变化,但传统民居却不适应现在人们的生活。从这一点就可以反过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曾经广泛地影响过民居型制的形成,而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一旦改变,民居的型制就会紧随着改变。 五、结语 在关中民居中,还包含着居住方式、居住行为以及民居建筑中的各种技术、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它就组成了民居建筑中的人文要素,这是民居中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6。从建筑类型学的
10、角度看,任何地域民居的原型,都是该地域自然条件、历史政治、民俗文化等应 对外表因素而产生的一种综合结果。 笔者研究关中民居建筑型制的形成,希望能为研究关中民居建筑与民俗文化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创造符合关中平原地域特色的新的院落模式与乡土建筑提供可参考资料,为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特色和文化传承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中-百度百科EB/OL.http:/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五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2004:1723. 3朱向东,马军鹏.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其型制初探.山西建筑.2002.01(28):12. 4胡媛媛.山西传统民居形式与文化初探D.合肥工业大学.2008.02. 5王其均.宗法、禁忌、习俗对民居型制的影响.建筑学报.1996.10:57. 6李宁.浅析西北民居及民居文化.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02:40. 作者简介:许 岩(1983-)男,汉族,陕西西安,西安工业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民居。 储若男(1986-)女,汉族,陕西西安,西安工业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