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社团建设与公民教育的结合.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2703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高校社团建设与公民教育的结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高校社团建设与公民教育的结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高校社团建设与公民教育的结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高校社团建设与公民教育的结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高校社团建设与公民教育的结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高校社团建设与公民教育的结合【摘 要】21 世纪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和全球化,对各国的教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现代公民的培育对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通过理论课和社团建设实践方式的共同驱动,以推进现代公民培育的进程,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关键词】高校社团;公民教育;公民意识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公民意识的养成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李慎之先生曾指出:“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一百年来成就不大,以致被称为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第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始终没有培养出够格的现代化的公民。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实力和潜力,也决定

2、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因此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化大学生就显的尤为紧迫和必要。目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途径主要体现在思政课教学中。而公民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的践行。社团活动的展开和社团文化的建设为公民意识的践行开辟了最佳路径。 一、大学生与学生社团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16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2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 ”据调查显示,全国各高校的社团数量在 60-140 个之

3、间。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都参加过一到两个社团,甚至有的高校直接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必须参加一个社团。大学生身心活跃,渴望投身社会实践,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学生社团的出现满足大学生这一身心、情感发展的需要,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尤其是对刚入学的新生,他们离开了原有的熟悉的生活环境,需要尽快新适应环境,并在新环境中寻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班级是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传统方式,但是由于高校教育中,授课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分层次教学、大班授课、选修课等,大大降低了班级原有的凝聚力和影响。社团的出现,不仅打破班级的界限,而且还可以跨专业、跨班级、跨系。同时高校学生社团的种类较多,满足了不同兴趣

4、爱好学生的需要。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体育类的就有轮滑社、羽毛球社、健美操等,学术类的有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青年法律社团、吴文华社团等,实践类的有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社、献血社等,还有音乐、英语、电脑等方面的社团。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交一群自认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在社团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团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二、高校社团建设与高校公民教育现状 高校社团建设既包括高校社团联对所在高校各社团的组织和管理,也包括社团自身如何建设本社团的团队精神等活动。其中社

5、团文化建设3是社团建设的灵魂。高校社团文化是指大学生在长期的高校社团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状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合,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 社团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增强社团的凝聚力、扩大社团的影响,对社员的言行起到指引作用。 公民教育包括公民意识养成和公民身份践行两个方面。公民意识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思想上层建筑,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逻辑上相一致的公民思想和观点,是体现爱国主义与公民自身发展要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其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思想是其核心

6、内容。 公民意识的具体内容有: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参与意识等。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实施公民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教材的建设上体现为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相关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有关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教学内容,有维护公共秩序和遵守社会公德的教学内容,以及宪法和基本法律的教学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述课中,在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教学内容中涉及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涵盖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

7、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和学习,是对大学生实行公民教育的显性教育。这类显性教育如果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只是一味的传授理论4知识,容易流于形式,无法实现对大学生实施公民教育的目标。 社团文化的建设不仅是指社团章程、管理条例、会员名单和会议记录等档案资料,更多的是指在社团活动中形成:社员的参与意识,对社团发展形成的责任意识和对活动方案制定的权利意识等。从这方面看社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与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是相一致,因此高校社团建设与公民教育相融合是完全可能和必要的。 三、社团建设与公民教育的融合发展 公民意识养成不同于知识和技能学习,它是人的价值选择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单纯的凭教师

8、的讲授,是无法帮助学生直接获得对价值观选择的认同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大学生对于公民意识的学习,应该是理论学习和有效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知识在思政课教学中,得以传授。而公民意识的行为养成,可以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社团活动来完成。 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从过程看包括从加入社团成为社员、社团活动方案的制定到参与社团负责人的竞选。首先是选择和参加社团的第一步。近几年,每年新生入学时的社团招新活动,号称“百团大战” 。每个社团都在竭尽所能的招募新的社员,而一些社团由于办社历史长,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大,对新社员的加入就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新社员具备一定才艺、文学、英语或其他方面的条件。对新社员进行一定的面试工作。因

9、而大学生参加社团本身就培育了其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形成。还有的新生对现有的社团没有兴趣想要自己创办一个新的社团,就要求其先对学校已有的社团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明确新社团的创办宗旨和制定社团5章程等。这样就培育了学生的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等。其次,参与社团活动方案的制定。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方案的制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一起对活动方案的反复争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如何接受不同意见,如何达成一致等问题的解决能力。再次,学生积极投入到社团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形成对个人与集体、社团与学校、社团与社会的积极态度。通过主动承担社团活动中的责任,培育大学生的责

10、任意识。通过处理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形成大学生积极践行公民意识的态度和技能。最后,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社团负责人的竞选。并通过社团负责人的竞选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社团和社会管理的意识,行使自己作为社员应有的权利。应该说如今大学生的权利意识相对之前的大学生而言要强烈的多,但是真正的政治参与意识却相对较弱。笔者就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和深圳高中生准备参选的态度问题,对所任教班级学生展开调查。大部分学生对换届选举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理由是对所选的候选人不了解,甚至根本不认识。对自己能否成为候选人,学生大都持否定态度。因此对深圳 18 岁高中生刘若曦准备参选深圳市福田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一事。学生认为参选成功是基本不可

11、能的。笔者和学生一起讨论刘若曦的参选理由:依法参选人大,是宪法赋予每位公民的权利。理念:人民代表为人民。为民众表达诉求、争取利益。口号:民主政治,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请投下你神圣的一票。经过理性的分析和讨论学生意识到刘若曦参选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彰显了现代人应有的政治素养。这种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社团负责人的竞选活动中获得实践的最佳途径。6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育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积极践行公民身份的能力。 21 世纪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高校教育必须适应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因此高校教育在培育学生智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通过社团建设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既培养了合格的社员,同时又培育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民。既推动了社团的发展,也有利于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慎之.修改宪法与公民教育改革J.战略与管理, 1999(3). 2 何海兵.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 2002(4). 3 纪政文.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探析J.东岳论坛, 2009(3).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 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