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分析摘要:笔者结合实际某高层建筑,介绍了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基本要点,主要包括了基本参数设置、结构布置原则、结构构造措施以及结构控制性参数,并提出了结构施工图绘制时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剪力墙结构、结构设计、参数设置、结构布置、构造措施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高为 53.8m,地面以上 18 层,地下一层。该建筑为双塔结构形式,轴线 14-15 之间设有抗震缝。建筑基础采用筏板基础,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主体结构的嵌固端,上部结构采用的是剪力墙结构。上部主体结构采用 SATWE 软件计算,考虑耦连效应和双向地震作用。 2
2、基本设计参数 (1) 风荷载、雪荷载、地震烈度、场地类别。基本风压: 0. 30kN/m2,地面粗糙度为 B 类;基本雪压: 不考虑;地震基本烈度: 7 度;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0. 10g;建筑场地类别: 类。 (2) 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根据地勘报告,该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 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 0.35 s。场地土属中硬土,场地类别为类建筑场地,处于建筑抗震有利地段。 (3)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二级;抗震设防类别: 丙类;抗震设防烈度: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 10g;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3 结构
3、细部的处理 3. 1 结构布置时需遵循的一般原则 (1) 尽量减少一字型剪力墙,如果出现一字型剪力墙则尽量布置在结构平面的对称轴上;且如有条件在一字墙端部加上端柱。一字墙尽量作成长肢。在转角位置尽量不设一字墙。布梁时,尽量支撑在一字墙端部。 (2) 墙肢与墙肢最好能通过梁连成一个连续的传力体系,而不要打断; 且最好在墙肢上都能拉梁,有利于墙体的稳定和有效传力。所以一般情况下,墙最好要对齐。 (3) 转角窗位置处的地下室剪力墙,如有条件应尽量连接起来,可以减少对筏板的冲切影响。 (4) 根据结构刚心和重心的相对位置关系来调整剪力墙的布置,力求做到结构刚心和重心基本重合。在调整剪力墙的刚度时,应首
4、先考虑外墙( 因为速度最快) ; 其次是平面内部的墙体; 再次是连接外墙的梁截面尺寸。增减剪力墙时,应该考虑到刚心与重心应力求重合,保证在墙体位置或截面调整后,结构的刚心和重心位置仍然接近,避免二者相距太远造成扭转效应过大。例如: 建筑平面为对称平面时,墙体可以成对增减。 (5) 最好不要在连梁上搁置荷载较大的梁。 3. 2 结构布置时对构造措施的考虑 (1) 防震缝的宽度。 高规JGJ32010 第 4. 3. 10 条取为 150 mm( 实际计算 113 mm)。地下室顶板防震缝处的处理: 本次设计是采用的双柱双轴线。 (2) 地下室顶板若不考虑作为嵌固端,最小板厚不得小于 160 mm
5、; 若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则最小板厚不得小于 180 mm。本次设计把顶板作为嵌固考虑且顶板不设缝,故板厚取为 180 mm。 (3) 相邻短肢剪力墙间距控制不超过 5. 5 m。 (4) 若地下室墙体变厚不满足短肢剪力墙的尺寸限值要求时,则水平截面高度应相应增大。地上建筑剪力墙的厚度由于层高变化,按高规7. 2. 2 条分别设置了 250 mm 和 200 mm 两种墙厚。 (5) 梁高的设计。为保证外墙立面门窗的整齐统一,外围梁高统一为 500 mm。对于房间内的梁,布置时应尽量减少竖向力的传递环节,防止在程序计算时出错。梁宽设计: 梁宽宜与墙宽一致。( 原因: 保证建筑立面平整; 可利用
6、墙身内的水平钢筋作为连梁腰筋) 。 (6) 顶层大屋面板厚按高规4. 5. 5 条取为 120 mm。 (7) 当梁与剪力墙垂直布置时,为保证梁内纵向钢筋有足够的锚固长度,需在剪力墙的相应位置设置端柱。端柱的设置还要考虑到建筑使用功能和美观的要求。例如:端柱最好布置在门后等其他不影响使用的位置。 4 结构控制性参数 (1) 单塔侧移刚度的比值和受剪承载力分别满足高规4. 4. 2、4. 4. 3 条要求。刚重比满足 高规5. 4. 4 条要求,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2) 位移比最大值未超 1. 4。 (3) 主要振型结构自振周期 ( S) 、结构自振周期比、振型有效质量系数、剪重比。 表
7、 1 本结构周期比满足规范要求,振型有效质量系数均大于 90%,振型个数 15 取用满足要求。 5 施工图绘制中一般问题的处理 (1)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配筋,应同时满足高规构造要求和 SATWE 中计算结果的要求。 (2) 在剪力墙墙身的配筋中,构件内的分布钢筋间距一般控制在 200 mm 范围内。对于水平分布钢筋: 200 mm 厚的剪力墙一般配成 8 200,对于竖向分布钢筋: 200mm 的剪力墙一般配成 8 / 10 200 间隔布置( 主要是考虑直径过小时,墙身竖向分布钢筋架立效果不理想) 。 (3) 为了便于查找剪力墙边缘构件,在分楼层段绘制剪力墙平面布置图时,尽量保证上段楼层中投
8、影对应位置处的边缘构件编号一致。 (4) 在转角窗的位置处应加强。主要采取的加强措施如下: 设置暗梁用于拉结转角窗位置的两片墙体; 对转角窗位置处板厚和板配筋均作加强处理。 (5) 地下室底板两类后浇带的设置。在塔楼和裙房交界位置设置沉降后浇带,在两塔楼之间的位置设置温度后浇带。后浇带设置的基本原则是在结构构件中剪力较小的位置设置,一般位于构件中部。 (6)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原则。观测点的设置,应能全面反应建筑物的变形并结合地质情况确定,且数量不少于六个点。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 -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