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抢劫罪的思考.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83437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于抢劫罪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于抢劫罪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于抢劫罪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于抢劫罪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于抢劫罪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对于抢劫罪的思考【摘要】抢劫罪是一种严重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犯罪,历来为我国刑法重点打击。现实生活中,常见多发,且情形复杂。 刑法第263 条对此作了一个较具体的规定。但由于立法对文字简明性、概括性的要求,使得法条不可能具体而全面地囊括所有实际情形。本文试对抢劫罪中的暴力和胁迫两个问题加以讨论。 关键字:抢劫罪 暴力 胁迫 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对抢劫罪的定义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的行为。抢劫罪的犯罪主体为十四周岁以上的精神智力发育健康的人。抢劫罪的主观方面一般为直接故意,过失或者在共同犯罪过程中不知道其行为是抢劫行为的一般不构成抢劫罪。抢劫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公私财

2、务的所有权和他人人身权利。下面就抢劫罪的认定问题予以讨论。 一、抢劫罪中对暴力的理解 正确认识抢劫罪中暴力问题对于案件定性至关重要。有这么一个案例,黑龙江省邸某某夺取被害人张某的背包,张与之搏斗,邸某某遂将被害人推倒在地,对其殴打并劫取其背包后夺路而逃。此案被告及其辩护人在庭审中辩解称其只是想夺包,没有想伤害被害人,自己实施的推搡行为只是为了顺利取得财物,算不上对被害人使用暴力,其行为不构成抢劫。 “暴力”是我国刑法条文之中使用最多的概念之一,然而刑法对暴力一词的解释甚少,对“暴力”一词通常存在四种理解:最广义的理解,是指不法行使有形力量的一切情况,包括对人暴力与对物暴力;广义的暴力理解,是指

3、不法对人行使有形力或物理力,但不要求直接对人的身体行使,即使是对物行使有形力,但因此对人的身体以强烈的物理影响时,也构成广义的暴力;狭义的暴力,是指不法对人的身体行使有形力或物理力,这种暴力也不要求物理上接触被害人的身体;最狭义的暴力,是指对人行使有形力量并足以压制对方反抗的程度。在我国,刑法对抢劫罪的暴力、胁迫达到何种程度并没有规定,通说一般不主张要求达到压制被害人抵抗的程度,认为只要行为人有抢劫的意图,并且为了占有财产而对被害人施加暴力,一般就应以抢劫罪论处。刑法没有对暴力问题的下限做出特别规定,理由是:同样的暴力对不同的被害人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要确定暴力是否达到足以使被害人不能抗拒

4、的程度,难以用具体的标准掌握确认。不规定暴力下限的程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法律对犯罪分子产生足够的威慑作用。 二、不作为的胁迫与暗示的胁迫劫财是否构成抢劫罪 对于胁迫的传统理解,如同暴力一样都是一种积极作为。但不作为同样可能成立胁迫。司法实践中,也常常存在通过不作为的胁迫当场取财的情形。根据当事人有无义务以及义务的来源,主要有如下三种情况:1、因自然力或被害人自身原因,被害人处于人身危险状态,有法定救助义务的人以不救相要挟,意图取财。如交警在交通事故出事地点对正处于危险之中的人员以不救助相威胁,向受害人索取财物。 2、因行为人的原因使被害人处于人身危险状态,行为人以不救助相威胁索要取财。这种情况

5、又有两种表现:一、行为人主观上一开始就计划好以此为手段劫财,客观上积极实施某种行为使被害人人身处于危险状态,然后以不作为相要挟,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积极作为的要挟。二、行为人的行为使被害人处于人身危险状态后,临时起意,以不救助要挟图财。 3、因自然力或被害人自身原因,被害人处于危险状态,无法定义务的人以不救助要挟取财。如有人湖中溺水,岸上有人提出给付财物才予以救助。 上述情况中第三种情况,因为行为人不存在法定救助义务,也不存在职业的义务,所谓无义务则无犯罪,其要挟取财行为不属于刑法调整的范围,所以不是犯罪行为。前两者情况笔者认为应定为抢劫罪。理由如下: 1、对胁迫的传统理解并不能作为司法实践的

6、法律根据,只有现行法律规定才是定罪判刑的唯一根据。行为有作为与不作为之分,胁迫便有作为的胁迫与不作为的胁迫之分。法条并没有明确否定不作为的胁迫,如果只因实际上并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传统理解,便排除法条并不明确排除的不作为胁迫,这是于法不符的。 2、不作为的胁迫劫财具有与作为的胁迫劫财相当的甚至是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譬如医生对一生命垂危病人实施手术,在开膛剖腹之后,突然以不继续手术要挟取财。病人在此种情况下,生命已危在旦夕。医生的这一种不作为已严重危及了该病人的生命安全。其家属亲友百般无奈之下,奉以钱财,公民的财产权又受到侵犯。该医生此种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难道低于虽以暴力相威胁但并末造成实然性

7、伤害后果的作为胁迫劫财吗? 3、以不作为的胁迫当场取财之所以成立抢劫,最主要的原因是完全符合抢劫罪的本质特征。实践中,往往对上文所举例子定为间接故意的杀人或索贿等罪。都没有准确反映出此种犯罪行为对公民财产权与人身权双重客体的侵害以及不作为的胁迫与当场劫财之间手段与目的的内在联系。因此定性都不准确。对胁迫的另一个一般理解是胁迫方式的明示性,如行为人以语言明确表示暴力内容并要求被害人交出财物。但暗示的胁迫取财是否构成抢劫呢?笔者以为,这需要分情况不同对待:1 行为人以暗示胁迫当场取财,而被胁迫人并未交付财物。这一种情况,要么是行为人暗示手段不足以传达胁迫内容,要么就是虽然暗示手段足以传达胁迫内容,

8、但因为对被害人产生的精神控制不足以达到令其不敢不交出财物的程度。这两种情况,虽然都符合抢劫罪的本质特征,但因为对被害人的人身权与财产权所造成的危害都较轻微,以不定抢劫罪为妥。当然,如果行为人的暗示胁迫手段较为严重,尽管被害人并未交付财物,也应以抢劫罪论处。2 行为人以暗示胁迫意图当场取财,而被害人因精神恐惧而当场交付财物,笔者以为,应以抢劫罪论处,理由如下: 1 胁迫劫财是行为人通过胁迫手段,使被害人产生精神恐惧而不敢反抗,当场交付财物的行为。刑法条文并没有排除暗示胁迫手段的存在。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抢劫故意,客观上实施暗示的胁迫手段,而且从被害人交付财物这一情节来看,这一种暗示的胁迫手段对被害人

9、产生的精神强制已达到使其不敢反抗而当场交付财物的程度。因此,完全符合胁迫劫财的本质特征。 2 明示与暗示,只不过是胁迫内容的表达方式不同, “暗示”只是相对于“明示”来讲。行为人以劫财为目的,而且达到了这一目的,那么,这一种“暗示”无论如何,都是足以传达暴力威胁内容的。因此,暗示跟明示,实际上并无本质区别。 3 从实际情形看,存在大量的以暗示胁迫劫财的方式。有过这样的案例:以曾某为首的五人团伙,经常在温岭市泽国镇对外地打工者敲诈勒索,暴力抢劫。某日,曾某等人看到江西籍小工李某,曾某提出“抢点钱用用” 。团伙五人一言不发上前围住李某。李某知道曾某等人向来敲诈,抢劫,无恶不作,也知道曾某等人此次的用意,因惧怕招其殴打,只好拿出五十元钱交于曾某,遂得以解围。此案温岭市检察院认为不构成犯罪,不批准逮捕。笔者认为这样处理显然不妥。如果类似这样的暗示胁迫劫财都得不到处理,公民的财产权和人身权权就得不到有效保障,而且有些狡猾的犯罪分子还会钻法律的空子,千方百计变明示的胁迫为暗示的胁迫,借以逃脱打击。 参考文献: 1张耕主编:刑事案例诉辩审判评抢劫罪抢夺罪 ,中国检察出版 2005 年版 2赵秉志著:刑法总论问题研究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 年版 3陈兴良主编:新旧刑法比较研究废、改、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