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鄂尔多斯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摘要:通过对鄂尔多斯市几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分析,归纳总结鄂尔多斯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特点,为以后鄂尔多斯市空间拓展的优化调整和合理布局提供一定的历史依据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鄂尔多斯市;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城市总体规划 Urban Spatial Structures Evolvement Research of Ordos City Abstract: Through studying Ordos several overall urban plannings, it finds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structure evolu
2、tion in Ordos City ,which provides historical 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optimal adjustment and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future expansion of the Ordos Citys space. Key Words:Ordos City;urban spatial structure;historical evolution ;overall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1
3、.1 西方研究综述 聚集效应是经济学者最常见的用来解释城市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的形成1的一种方式。1923 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伯吉斯提出了同心圆模式2 ,1955 年埃里克森总结了这三大学说并提出了折中学说3,1947 年 R.E.迪肯森提出了三地带理论,即城市内部结构从市中心向外发展依次是中央地带、中间地带和外缘地带或郊区地带4。1965 年曼恩提出了英国中等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型5。 1.2 国内研究综述 80 年代初期至末期,对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演化历程和特征等方面的总结和归纳是国内研究的主要趋势,如:吴良镛6(1983) 、邹德慈7(1987) 、朱锡金(1987) 、陶松龄8(1
4、990)等,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现代城市各个层次上的空间形态特征;董建泓(1982) 、马世之9(1984) 、俞伟超10(1985) 、叶骁军(1987)等,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形态、发育机制以及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作用关系等。 2 鄂尔多斯市空间结构演变 2.1 鄂尔多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鄂尔多斯市未来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一核、两轴、一带”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 “一核”是指鄂尔多斯都市区由东胜、东胜康巴什、阿镇、乌兰木伦及周边城镇组成的鄂尔多斯都市区,依托东部能源经济区和中部核心经济区,通过包神铁路、准东铁路,109 国道高速、210 国道高速、包府公路等形成
5、基础设施骨架。 “两轴”指树林召东胜东胜康巴什乌兰木伦发展轴和薛家湾东胜康巴什棋盘井城镇发展轴。 “一带”指沿黄河城镇带 这条走廊作为国家级西部发展主轴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的组成部分,通过包兰铁路和 110 国道将呼和浩特、包头市、临河、乌海、石嘴山、银川等大中城市联系起来,鄂尔多斯沿河城镇包括树林召、巴拉贡、碱柜、棋盘井等。 2.2 鄂尔多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规划总的结构为:“一主两副十五镇,四条优化发展走廊” 。 一主两副十五镇 “一主两副” 规划的思路是“强化中心,强化辐射” ,只有区域中心城市实力强了,才能产生区域性的辐射力。规划以东胜、康巴什和阿勒腾席热镇为主体,联
6、合外围的塔拉壕镇和罕台的布日都片区共同构筑鄂尔多斯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规模达到 100 万人,作为区域最主要的中心城市。规划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能量,力争与包头、呼市共筑三足鼎力的格局。 “两副”则是指树林召和薛家湾两个副中心城市,这两个城市不论从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人口数量等各方面的条件来说都是仅次于市域中心城市的,因此规划作为市域的副中心城市。 “十五镇” 规划在全域范围内重点打造十五个重点镇,锡尼镇、乌兰镇、嘎鲁图镇、敖勒召其镇、棋盘井镇、巴拉贡镇、上海庙镇、乌审召镇、无定河镇、沙圪堵镇、龙口镇、乌兰木伦镇、伊金霍洛镇、罕台镇、塔拉壕镇。以此促进区域的平衡与协调发展,培育新的区域增长点
7、。 四条优化发展走廊 沿河走廊:依托水资源优势形成北部城镇发展走廊。 沿路走廊:依托交通优势形成两条城镇发展十字走廊。 依托 210 国道的南北向走廊是城镇发展的一级走廊,从现状来看就是市域范围内交通联系最为便捷的走廊,包括 210 国道、包茂高速公路以及包神铁路在内的交通干线串联了区域核心城市,重点城镇和多个重要产业基地,交通方式多样,集散输运功能强大,具有其他通道无法比拟的优势。 而依托 109 国道的东西向走廊是城镇发展的二级走廊,随着荣乌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未来这条走廊的作用将更加凸现。 沿边走廊:依托资源优势(煤炭、天然气、旅游资源)形成南部城镇发展走廊,依托分布于市域南部地区煤炭、
8、天然气等资源优势,形成以工矿业、旅游产业为主的南部城镇走廊。 2.3 鄂尔多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规划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一主两副四轴” 。 (1)一主 一主: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 240 万人。规划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打造自治区经济中心和呼包鄂城市群重要一极。 (2)两副 两副:达旗树林召、准旗薛家湾。适时启动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撤旗设市程序,打造市域“增长三角” ,带动市域的整体提升。 (3)四轴 包西发展轴:依托包西铁路、包茂高速、210 国道,向北对接包头、向南对接陕西省北部能源化工基地,串联树林召、伊金霍洛镇、扎萨克镇、乌兰木伦镇等重要城镇和产业园区
9、,构筑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综合发展轴。 荣乌发展轴:依托荣乌高速、109 国道,联系敖勒召其镇、锡尼镇、准格尔召镇、暖水乡等重要城镇和产业园区,强化其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向东对接呼和浩特和环渤海地区,向西对接乌海、阿拉善、新疆等地区,构筑以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综合发展轴。沿黄发展轴:依托京包兰综合运输通道,以鄂托克旗经济开发区(蒙西工业园区和棋盘井工业园区) 、杭锦旗独贵塔拉工业园区和巴拉贡新能源示范园区、达拉特旗树林召工业园区、准格尔旗大路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为主,打造沿黄发展轴,引导人口和产业向该轴线集聚,重点发展能源化工产业。 沿边发展轴:依托
10、南部重要交通轴线,以鄂托克前旗上海庙工业园区、乌审旗图克工业园区、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工业园区为主,打造沿边发展轴,重点发展资源开采、能源化工、生态旅游等产业。 3 鄂尔多斯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及发展方向判断 3.1 对鄂尔多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分析 本次总体规划需要针对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新机遇,从更广阔的角度、站在更高的层面来思考城市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发展对策。 (1)强调区域发展研究,形成合理的区域空间框架 (2)明确中心城市的空间布局和重点发展区,带动城市人口聚集 (3)强调生态建设,处理好城市空间布局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有机结合 (4)强调体制创
11、新,重视城市发展的管理体制建设 (5)重视城市文化特色的发扬 3.2 对鄂尔多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的分析 东胜片区依托现有的建成区以南拓为主导发展方向,结合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与康阿片区实现对接的态势,同时东西方向上分别大力发展铜川汽车综合商贸区和以居住生活功能为主的铁西三期。 康阿片区主要发展方向为向北发展,以便与东胜片区衔接,同时依托阿镇现有建成区以及包西铁路鄂尔多斯站向东发展居住、商贸、装备制造产业等各类城市建设用地。 3.3 对鄂尔多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的分析 根据中心城区用地评定结果,结合城市空间发展动力分析,从顺应区域发展格局,构建开放弹性空间结
12、构角度出发,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为“轴向发展、南北对接” ,加强东胜片区和康阿片区功能协调和空间衔接,引导城市功能区向南北轴线高效有序集聚。 东胜片区在现有建成区基础上加强内部整合,以南拓为主;康阿片区重点推进康巴什新区与阿镇一体化发展,并适当向东、向北拓展。 结论 (1)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正北、东北、东南三个方向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缓慢;正东、正西、西北三个方向是东胜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方向,社会经济因素是带动这三个方向上城市建设用地显著扩张的主要原因。 (2)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表现为沿交通主干道的轴向扩张模式,表现为城市建设用地依托城市内部主要道路交通轴向外扩张,并在轴线两边不
13、断充实;城市铁路以西,201 国道以内是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区域,形成新的开发区组团,铁西开发区和铁南开发区。 (3)东胜片区的发展以南拓为主,康阿片区以向北发展为主,这样将利于两个区的衔接,为创造合理的空间结构及布局形式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济宁市规划局.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5,1996,2004,2008.济宁:济宁市规划局(1985-2008). 2 阎小培.广州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研究.城市规划,1998,(1). 3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 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D.地理科学进展,20
14、03. 5 胡序威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聚集与扩散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吴良镛,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J,城市规划,1983.2. 7 邹德慈,汽车时代的城市空间结构赴美考察有感J,城市规划,1987.5. 8 陶松龄,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 9 马世之,试论我国古城形制的基本模式J,中原文物,1984.4. 10 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而作J,1985.2.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于波 女 19640622 副教授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 123000 第二作者:刘永香 女 19880221 在读硕士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 1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