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弊端分析与建议摘 要 随着相关政策文件的发布,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逐步建立其“奖、贷、助、补、免、减”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本文从高校学生资助现状出发,分析目前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中存在的弊端,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分析;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阎光耀,防灾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管理;李朋轩,防灾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裴孝金,防灾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1-184-02
2、为了使贫困大学生能够顺利就读大学、促进教育公平、履行政府公共财政职能,2007 年,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国发200713 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奖、贷、助、补、免、减”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一、高校学生资助现状 (一)资助经费支出来源 以 2010 年为例:全国高校学生资助经费支出总额 437.3 亿元,比2009 年增加 67.65 亿元,增幅 18.3%;资助经费按资金来源划分,情况如下表 1 : 表 1 反映出: 1.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经费支出主要来自中央财政、金融
3、机构贷款、地方财政和高校事业收入等四个部分,所占比例均超过五分之一。 2.而社会捐助所占比例非常低,约占 2.1%。 (二)资助资金使用分布情况 2010 年直接用于资助学生的资金 407.9 亿元,比 2009 年增加 60.7亿元,增幅达 17.48%。资助资金具体使用情况分布如下: 表 2 反映出: 第一,我国直接用于资助学生的资金,助学金比例最高,占总资助金额的三成以上。 第二,2010 年以助学金形式直接资助学生的资金,与 2009 年相比,增幅高达 30.57%,远高于其他形式资助资金增长幅度; 第三,以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形式资助资金比例均超过四分之一,分列二、三位,但用于勤工助学的
4、比例不足 4%。 第四,除奖学金、学费代偿(服兵役、基层就业、师范生)外,仅限贫困生为资助对象的资助资金比例占到三分之二以上。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情况 上述数据反映,国家在高校学生资助方面偏重于贫困生资助。然而,在针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关键问题集中体现在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中。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财20078 号)中贫困生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并给出了贫困生的认定指导意见。学生资助主管部门联合下发文件,侧面反映出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复杂性和难操
5、作性,具体表现为: 1.“巨额”无偿资助诱发粥多僧更多的问题 中国扶贫基金会 2004 年对 4 省区 20 所高校的调查数据: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比例为 20%,特困生比例为 8%,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超过 30%,特困生比例超过 15%。 国家针对在校学生特别是贫困生资助力度逐年加大,覆盖面已经达到或接近 20%的比例。很多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加入“认定贫困生”的行列,以分享这块大蛋糕。 “巨额”无偿资助,无偿资助诱发粥多僧更多的问题。2.贫困生身份识别困难 根据笔者长期的一线学生工作经验:班级内特别困难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且明显,一般争议不大,认定工作简单,其人数通常每个班 0
6、-3人;然而在剩下的众多递交贫困证明的学生中,其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呈渐进式分布,仅就贫困程度而言,区分度不甚明显。贫困生身份识别困难及其他评价性原因,经常会出现真正贫困的“漏报” 、不能获得资助,并不贫困的学生因为综合表现良好而获得本来只用于贫困生的资助资金。3.“夹心层”处于无奖、无助的尴尬境地 国家奖学金名额稀少,而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助学金仅针对贫困生群体,并且这一群体覆盖到班级人数的四分之一,使得无法获得国家奖学金且因为没有贫困证明被认定为贫困生而无法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夹心层”群体,在面对大额金钱的情况下,处境尴尬,部分同学经不起“巨额”无偿资金的诱惑,纷纷加入申请“认定贫困生”的行列。
7、根据麦可思及社会上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国内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的学生比例逐年降低,贫困生相对更多地存在于非重点院校里。上述情况在这些普通院校里非常普遍。 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弊端分析 上述高校学生资助现状,集中反映出述目前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其弊病主要体现在: (一)资金来源仍过度依赖于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 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高校学生的资助资金超过 50%、总计超过 200 多亿的来自于中央和地方财政,而社会团体与个人资助比例偏低。 (二)资助重心失衡,实际资助与需要资助群体存在出入 资助自己使用方面,仅限于贫困生享有的资助资金所占比例过高,将大部分学生排除在政策之外;
8、且针对贫困生部分的资助资金,过于偏重无偿资助,诱使学生目光集中在无偿资助上。 虽然很多学校在制定内部资助政策时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考虑进去,但由于高校资助重心的失衡,最终结果往往是“持有贫困证明”的优秀学生获得了助学金,那些因为基础较差的边缘地区来的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问题被限制在资助门槛之外,实际资助与需要资助群体存在出入。 (三)资助工作体系权责不明 目前的资助工作体系主要存在三大主体,政府、高校和学生。其中政府和高校在不同层面上兼具政策制定、资金划拨与使用和监管的多重角色,而学生作为资助对象,很难在上述三种行为特别是前两项中主张权利。资助工作体系的单向性和权责不明,使得资助体系无法形成
9、有效的循环机制,从管理制度方面增加了资助工作难度、降低了资助的有效性。 三、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建议 (一)鼓励教育捐赠,拓展资助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最主要的经费来源还主要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以及高校事业性收入,企业和个人捐赠仅在部分重点高校占有一定比例。建立高校教育捐赠制度,鼓励企业和人人捐赠,拓展教育经费来源,有利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建设,对建设现代大学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点,美国高校的教育捐赠制度是世界上最为成熟的,教育捐赠成为美国高校主要的教育经费来源之一。 高校资助资金来源中社会捐助比例过低,既不利于资金利用,也不利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建议政府
10、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积极鼓励社会捐助,为高校教育捐助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权威发布年度资助报告,使资助政策制定、实施有据可依 资助工作体系内,在政府、高校和学生三者的基础上,增加第三方数据机构。 政府主管部门,在第三方数据机构的调查基础上,发布全国或地方高校年度资助质量报告,内容涉及:资助质量反馈与对策研究、贫困生情况调查报告以及下一年度资助发展规划等。 高校在提交本校的年度资助质量报告的基础上,由政府主管部门结合全国或地方高校年度资助质量报告,按区域和办学层次划拨资助资金,并给以参考性的政策指导。详见下图: (三)实行“有取有予” 、分层资助体系设计 高校学生可划分为特困生、一般贫困生
11、和非困难生三类人群,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取有予” (give-and-take) 、分层资助体系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个人努力获得相应资助资金。 1.设立多种形式的奖学金、扩大奖学金比例和覆盖面 在保持现有资助力度的基础上,将资助方向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设立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将学生获得奖学金资助与个人努力、进步挂钩,以鼓励在各方面或综合方面发展的学、满足他们的资助需要。 2.降低助学金资助力度,鼓励贫困生通过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途径获得资助 国家将高校资助体系重心向贫困生倾斜,目的在于保证这一群体不至于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顺利完成学业、促进现阶段高等教育“机会公平” 。通过助学贷款
12、和有偿的勤工助学的资助,可以基本解决贫困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费用。同时,对避免学生不劳而获情绪滋长、树立良好信用以及培养独立自住能力等,均有较大帮助。有取有予的“有偿资助可以作为解决”学生资助中的“普遍性问题” 。 有取有予、分层资助体系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由国家、高校和社会经费共同支持,建立奖学金性质的资助;面向贫困生,由国家提供风险补偿、学校贴息、金融机构提供助学贷款的借贷资助;面向特困生,由学校提供岗位和资助资金的有偿劳动资助。奖学金性质的资助,应侧重结果性评价;而贫困生资助应侧重过程性评价。 注释: 数据来自教育部官方网站“2010 年全国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 ,http:/www.moe. 参考文献: 1梁旭光.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运行机制探析.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2李栓久.高校资助工作目标的嬗变:从“机会公平”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公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3甘剑锋.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评价与思考.中州学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