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jj思考題解答doc.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78702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sjj思考題解答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ksjj思考題解答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ksjj思考題解答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ksjj思考題解答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ksjj思考題解答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讲 1.1 什么是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后弘期? 末学恭答:从第一代的松赞干布到后来的迟惹巴瑾,这个两百多年的中间,西藏的佛法大盛,从没有到开始有,再到不断地兴盛,这一时期是寂护论师跟莲花生大师他们创立的,叫西藏的佛法的前弘期。后宏期,是指西元八百年代左右,朗达玛灭佛之后,阿底峡尊者入藏之后建立起来的,称噶登派。后来噶登派里边又分出萨迦、迦举等等。 1.2 略述宗大师简历? 末学恭答:宗大师 1357 年,降生于青海的一个宗喀的地方。三岁的时候,从迦玛巴授了居士戒。六、七岁的时候,跟东珠仁钦出家。七岁的时候,宗 大师受沙弥戒,他的名字就是贤慧称吉祥,那就是洛桑扎巴。二十九岁受了比丘戒。在三十二

2、岁之后,他因为看到西藏当时佛教的衰败 ,就是不从戒侓,戒律颓废,他要重兴佛教,要从整顿戒律下手。从这个时候起,他就开始整顿戒律 ,严格的戒律 ,也是开始形成格鲁派的教派了。四十六岁的时候,就造菩提道次第广论。五十岁的时候写的是密宗道次第,五十九岁的时候,他因为有些人要学法、要修法,对这个广论辩论太多,那么又写了一部略论。宗大师一生从事正法的教授,重新整顿了藏地的佛法,也建立了一个系统性的殊胜的求佛之道,引导后人成就正 果。 1.3 宗大师何时写广论此书总源何经何论,别依何经何论,有何特殊价值? 末学恭答:这个广论是整个的代表宗大师在显教方面的成就。它是有体系有系统地把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全部地按

3、照次第讲下来的。这个菩提道次第它的依据,一个是,远的是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近的是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实际上,它是这两个为主,其他的一切的佛经,瑜珈师地论、中观论等等,都是它的依据。还有很多,就是阿底峡尊者噶登派里边的祖师的那些口诀,都包含在这个菩提道次第的里边。就是包含的很多,一方面是一切佛经,三藏,都在里 边,还有噶登派的传承祖师的语录、口诀都在里边。在学修过程当中有一定的次第。从浅入深,从下而上,慢慢地循序渐进,一切法有次第,就得方便善巧,没有次第,就是没有方便。 1.4 海公上师集科颂为什么? 末学恭答:对于初学的人,宗大师造了一个略论。略论讲修行为主,那些教理的辩论就略掉了。但是这个

4、还是要专修的人,像西藏是喇嘛,专门出家的搞的。但是其他的呢,汉地的人对西藏的教派不熟悉,而且有时候一些在家的时间也没有。那么海公上师就编了这个科颂,它是纲领性的东西,把这个菩提道次第论的重点都讲了。同时还有一个关 系,论是开解的,开解的论它是太多,内容太多,修的时候不能那么多一起修。修的时候要颂来修的,要略的颂。略的颂要把里边主要的意思拿出来修,这个科颂也是重点在修的。所以说,在修行的时候要用这个科颂。这是有利于真正学法修行的人,那就是当时近慈寺的那些出家弟子们。对那些在家弟子呢,一方面是学教的时候可以简略地学,修行的时候也可以照这个修。所以说,海公上师就写了这个科颂。 1.5 详释“加持”涵

5、义? 末学恭答:加持的含义,其中 “加 “是加被, “持 “是任持。加被是佛菩萨的力量,任持自己拿的力量。如同西藏的一些祖师们经常说的 ,如来的大悲,佛菩萨的大悲心跟众生的信心,两个合拢来了,就是加持。 1.6 为什么称宗大师为第二法王? 末学恭答:法王就是佛,释迦牟尼佛是法轮王。之所以称宗大师为第二法王,是有原因的。就是说,佛,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时教,四十九年说法,里边有人天乘的,二乘(声闻乘、缘觉乘)的,波罗密乘(大乘)的,也有显的,有密的,这是佛全部说了的,都是佛一个人说的。后来的大菩萨,大祖师,他就是说,有的弘扬显教;有的弘扬显教的性宗,讲空性方面的;要么弘扬瑜伽的,讲缘起的,讲唯识的;

6、要么是弘扬二乘的;或者弘扬人天乘的;要么是弘扬密 宗的,对显教不大讲的。而宗喀巴大师把佛的一代时教,大小显密全部讲完。这个跟佛的功能相仿,所以称宗喀巴大师 -第二法王。并不是说其他前面的祖师不如他。这是从讲法的完整的方面说,他跟佛两个恰恰是相同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第一法王,宗喀巴大师就是第二法王。我们皈依第二法王。 1.7 什么是所求的身、口、意三悉地? 末学恭答:? “身、口、意三悉地 “的含义为:悉地就是成就,身的悉地,最高的成就。三身,法报化三身,这是佛的三身。口的成就,四无碍辩。意的成就,大智、大悲、大愿,文殊菩萨的智慧,观音菩萨的悲心,地藏菩萨的大愿 等等,这就是意地的功德。还有这个

7、断的功德,断烦恼的功德,断习气的功德,都是意地的功德。这个身口意三种成就,都希望我慈悲,加持我能够成就。 1.8 印藏修行主要分几派? 末学恭答:印藏在这个教理方面分两大派。他们一般最尊重的是般若经。般若经又分广般若跟深般若。 1.9 何为广般若、深般若? 末学恭答:广般若讲缘起,深般若讲性空。广般若相当汉地的相宗,深般若就相当汉地的性宗。汉地的教派,律宗,唯识宗,俱舍宗,还有华严宗等等,这属于广般若的。天台宗,三论宗,还有禅宗等等,属于这个深般若的。这是性宗、相宗的 两种。印度就是叫深广两般若,深般若也叫中观派,广般若也叫瑜伽派。 1.10 释菩提道次第广论名? 末学恭答: “菩提道次第 “

8、, “菩提 “是梵文,就是 “觉 “。这里所指的菩提,指的是佛的无上菩提。 “菩提道 “,就是要达到这个菩提的果,那么我们必须要经过修学的一个过程。在这个完整地从凡夫一直到最后的圆满的佛果,这个修学的过程就是叫菩提的道,这个道就是这个学修的过程。在学修中间要有次第,学修过程当中必须有一定的次第。从浅入深,从下而上,慢慢地循序渐进,不可以跳跃,也不能缺略,也不能混乱,这个就叫菩提道次第。“广”则是 说包罗一切和修菩提道次第相关的广博的知识都包含其内。 1.11 何谓薄伽梵? 末学恭答: “薄伽梵 “就是世尊。薄伽梵是梵文,这三个字包含六个意思,多意不翻。其六种含义为: 1)世尊,珍贵的意思 -世

9、尊就是珍贵的意思,世界上最尊贵的; 2)自在的意思;3)炽盛的意思; 4)端严的意思; 5)名称的意思 -名称就是名气好; 6)吉祥的意思。 1.12 何谓灭戏论? 末学恭答:。 “戏论 “的意思是,世界上的一切法,有高就有低,有生就有灭,有常就有断,有一就有异,有来就有去,这些都是戏论。在龙树菩萨的中观的开头的那个颂, “不 生不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出。 “把一切戏论,这个就是一切戏论的中间的最基本的范畴的这八个都否定掉了,就是 “灭戏论 “。释迦牟尼佛是已经在菩提道上成道之后,真正的、一切的宇宙真理全部得到了,一切戏论全部是灭掉了。所以说,灭诸戏论的祖,最大的祖,释迦牟尼佛。这是

10、深观派的这个祖师的第一代还是佛。 1.13 何谓庄严、顶严? 末学恭答: “庄严 “,我们的人头上戴一个花,或者戴一个什么珠,或者戴一个什么东西,金刚钻之类的,做装饰品,感到很庄严。我们这个南洲的庄严是论师。有了论师,像世亲菩萨这样的论师,那是我们南瞻 部洲的光荣,是它的庄严。 “顶严 “,顶上的庄严。庄严有戴在身上的,有戴在项颈上的,在顶上的庄严是最高的庄严。印度的王,他顶上一个珠,这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是最高的庄严品,是不能丢的。那么,这个顶严是最殊胜的庄严,我们在南洲的最殊胜的庄严,是三尊,就是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龙树菩萨。 第 2 讲 2.1 何谓中道? 末学恭答:中道就是我们在佛法

11、里边的中道法,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所谓中,就是真真实实,远离颠倒的,不落两边。正因它是真真实实的,远离颠倒的,才是不落两边。如果它有不正直,有这个颠倒夹在里头,他就不能处中 道,不是落于空,就是落于有。这个中道,是佛的缘起性空的根本的法则。 2.2 广行派和中观派的中观是否相同? 末学恭答:广行派从这个唯识的那一个方面进去,它就是用三自性。这个遍计所执性是虚妄的,不实的;依他起性是缘起法;圆成实性是真实的本来有的。那么从依他起,缘起法里看,这个依他起的、虚妄的法是没有的 -非有。而真正真实的圆成实性不是没有,是有的 -非无。所以说,非有非无就是不落两边,这是中道。那么,在这个中观派的里边看起来

12、,那就是 -这个里边讲的更深一层了。他就是说,缘起当下就是性空。因为它是本自性空,才能 做各式各样的缘起。如果自性不空的话,就变不出东西来了。那么,正因为自性是空的,所以缘起。也就是因为它是缘起,可以证明它没有自性。因为它一切法都是靠因缘和合而成的,你离开一个因缘的话,它就要变掉的。那么,这就是缘起性空的。这个中观见也好,那个瑜伽的中道观也好,都是进入实相,这个实相印,真正的佛的缘起性空的道理。这两个派都能够进入中道。 2.3 为什么说“能成众德之体”是师? 末学恭答:然后,我们再说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 “。这个 “众德 “,从因上说,戒定慧的功德,这是最根本的。从果上说,断智悲的功德。那是

13、最总括的 。就是因上我们要修戒定慧,果上我们要得到断德、智德、悲德。从果上来说,断的功德,智慧的功德跟悲心的功德都能够具足。这样,因果的功德都能够使我们成就的体,就是我们具足大恩的师父。能成就我们一切功德的体,就是我们现在具足大恩的师。因为,我们从他那里知道有三宝,知道皈依三宝,也知道依法修行,这是从师那里得来的。这是特别从感恩的这一方面说,这是恩是特别大的。所以,这样的师父,应当如理地依止他,这是修行的道第一步走正了。 2.4 众德是哪些德? 末学恭答:这个 “众德 “,从因上说,戒定慧的功德,这是最根本的。从果上说, 断智悲的功德。断德,一切烦恼习气断得干干净净,等于说一个摆过酒的老酒瓮,

14、他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一点酒气也没有了,这才是干净。智德,一切的智慧,都要成就。不但是修行的智慧,乃至度众生的智慧,都要有。悲心,佛发的愿,菩提心,度尽一切众生。 2.5 为什么说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末学恭答:我们要修行,第一步要走得正。那藏地经常有这个话, “初一一错的话呢,那就不断地错,错到十五,三十都会错完。 “因为,你初一当初二的话,初二就是变成初三了,初三变初四了,那一直错到底。所以说,第一步不要错。我们从科学里边说,你假使开始错一点点,那么你引申下去的话,这个距离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最后你乃至背道而驰都可能。假使不如法依止的话,那就是产生很多的毛病。所以说,在找到如量的师之后,如

15、法地去依止他,这个是修行第一步的道路,跨出的第一步。这一步不能跨错,跨错了之后,以后就一错错到底。 2.6 圆满有暇身之难得大事自己知了没有? 末学恭答:我们这一世投了人身,得到圆满的有暇身。八个有暇,不在八难里边。既不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不是盲聋喑哑,也不是世智辩聪,也不是无想天,也不是北俱卢洲,也不是佛不出世的时候。这八个难都除掉了,我们现在正是 修行的好的机会。五个内圆满,五个外圆满,一共十个圆满,我们也得到了。自己不是残废的,不是盲聋喑哑的,是有智慧能够接受佛法的,也生在有佛的四众的地方,增上功德。那么,现在这样难得的机会,这样的身体我们都得到了,那么这个事情就不要放过了。对于末学

16、,甚至这样的机会难上加难,不愿再如无头苍蝇随风乱撞,倍感修行的必要。也正为此而努力。 2.7 无常之念反省自己生起没有?如何令生起? 末学恭答: “生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要知道无常。一切法,佛的三法印, “诸行无常 “。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个是可以保住不变的,这个是宇 宙的客观的规律,不可破的。就是像辩证法,也是这么说的。一切法都在变动,不会停下来的,那是无常了,没有一个可以保住不动的。能够常的,是没有的。那么,包括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命都是动摇。“犹如水中泡 “,就象水泡一样的微脆。记得以前一位僧人问我,你能保证你下 24 小时还活着么?这句话让我不能忘记。人生的痛苦都是无

17、常的,一场地震几万人的共业,一起逝去;小到简单的争斗,为了五毛钱一念之差将对方打死,多少的难以预料的天灾人祸,下一个就是我,我深陷在一张无常的网中,让我时刻不敢忘记无常的念。 2.8 什么叫下士道? 试引论说明。 末学恭答:道炬论中对下士道的描述,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死已如影随行黑白业,引起后果决定获不异 “。下士道,就是不贪著现世的福报,一切善法都回向下世,这是下士道。把这个善根回向到下一辈子的人天,能修行,这样子才是真正的下士道。 2.9 什么叫中士道?试引论说明。 末学恭答: “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 “。中士道里边就是要知道我们的修的福报不是要享人天福报的。 “受用

18、无厌一切众苦门,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 “。世间受用是无厌的,不会满足的。第一 ,是没有厌足,不断地追求。第二个是追求之后,一 切苦从此而生。所以中士道是能够知道轮回世界的痛苦,能够有清净的出离心。在道炬论里边, “背弃诸有乐 “,要背弃,就是要甩掉那些有漏的 -三界有漏的乐。 2.10 什么叫上士道?试引论说明。 末学恭答:上士道是修一个菩提心。为利益如母众生都能够成就正果,而发的慈悲心。 “坚持修行能做求加持 “。不贪著世间享受五欲的清净的出离的智慧引申的正知正见。 2.11 什么叫抉择? 末学恭答: “抉择 “就是说考虑这个问题。照严格的说,决是决断,择是简择。决断就是说把一些怀疑的事情断掉

19、,拣择就是说哪个对哪个不对,把它搞清楚。那么 ,这个道理白天黑夜地把它这样子地成熟地考虑,考虑清楚。 2.12 试明业果之重要性? 末学恭答:阿底峡尊者当年告诉一个弟子,让他明业果,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业果都不去修的话,还不是佛教内部的人。能够明业果,从这个下手,将来就能证到空性。如果不从业果下手,将来证不到空性,即使证到的也是邪的空,偏的空,不是真的空性。所以,要证真空性的因,就在从这个明业果下手。空性的道理在我们宇宙间具体的表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业果。所以说,这个道理很深,就是空性。如果你能够知道之后当下就是空性。所以说,从业果下手是非常重要的重要法门 。就像野狐禅公案里一样,证了空性是不落因

20、果 -错掉了,做了野狐 -畜生去了,人都做不到了。他还是修行的呢,如果不修行,犯戒的话,畜生也做不到,下地狱去了。 2.13 阿底峡尊者入藏弘法要点有哪些? 末学恭答:阿底峡尊者到西藏去,第一个就是皈依喇嘛,就叫人家受皈依,受皈依,不要再去求天魔外道。 第 3 讲 3.1 何谓解脱? 末学恭答:解脱三界, “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 “,这个远离的安乐。解脱,就是解脱我们的这个世间上的一些 “常乐我净 “,那些颠倒的想。离开了世间的 “常乐我净 “,那得到的就是 “无常、苦、空、无我 “,这 是解脱这个世间的。 3.2 何谓出离心? 末学恭答:出离心,就是不要贪著三界,一定要求出离轮回世界,出离这个

21、痛苦的三界。 3.3 何谓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 末学恭答:菩提心,就是自己要离苦,但是一切如母众生的苦不能不管。愿菩提心就是发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是发愿行菩提道,真正按照菩提行去做。 3.4 何谓止观?止观双运? 末学恭答: “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 “,当心趋向颠倒的境。我们的心一天到晚想著这个妄想,都是想那些颠倒的事情。这要把它拉回来,不要给它动摇,能够做到的,这就是止。观,就是如理观察一切法的各式 各样的性,自性,尽所有性。一切法共同的通性,自性空,这个道理都要去抉择,了解。 对于止观,开始是修止,再修观,最后达到成熟的阶段呢, “引发止观双运道 “。止观双运,就是止观两个连起来了。在

22、初下工夫的时候,先把心集中起来,集中起来的时候,观的力量就很微弱,观不起。当心去观的时候,心又不集中了,有点散掉了。那么,到最后,慢慢地观,止与观互相地配合,最后达到止观双运的时候,习惯的时候,止也增进,这个两个连带起来了,这个叫止观双运。 3.5 何谓密器?如何成就密器? 末学恭答:密器就是密法的根器,要下中(上)士道都修 过才成就密器。 3.6 为什么说金刚乘是一切乘中最胜? 末学恭答:密法要包括一切显教,它比显教还多。在深度上,密法较深,密法也包括了显教的所有优点。 3.7 何谓堪能士夫?如何契入正习修? 末学恭答: “堪能士夫 “,就是有堪能受持这个很深很细致的密法的人。堪能士夫本身的

23、根器跟这个密法要相合。要正修习,要按道次第不断地修。 3.8 何谓二种悉地? 末学恭答:悉地就是成就。就是讲生起次第、圆成次第。 3.9 二种成就之体是何? 末学恭答:二种成就之体是戒,是 “清净三昧耶 “。 3.10 何谓三昧耶戒?它与别解脱戒与 菩萨戒有什么关系? 末学恭答:三昧耶戒就是誓戒,就是自己发誓要遵守这些事情,三昧耶戒的事情。三昧耶戒就是包括显教的三聚净戒,都在里边。三昧耶戒并不是离开别解脱戒,菩萨戒另外还有个三昧耶戒。就是菩萨戒,别解脱戒都在三昧耶戒里边。 3.11 何谓无陷诳心? 末学恭答:谄诳心就是自己要充好汉,或者是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们这个要求三昧耶戒,不要这些谄诳心,是

24、纯粹的要赶快成佛度众生的心。之所谓,要无谄诳的心。 3.12 何谓准如师教? 末学恭答:准如师教,就是要根据师所教的修,不要乱修,不要自己想一套来修。 3.13 内外魔障指何?二者有何关系? 末学恭答:烦恼是内魔,天魔、死魔、五蕴魔这些是外魔。那么,最大的魔是内魔的烦恼 -我执大魔。没有内魔的话外魔就起不了作用。外缘经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能够恼害自己的主要还是自己内魔没有消灭。这个内魔在里边就是一切外魔的根源。没有内魔,外魔也不会来,来了也起不了作用,不会害到自己。 3.14 修行二要件? 末学恭答:第一,依靠出生万善的恩师,大宝恩师。这样的恩师,我们永远发愿不要离开;第二,一切的资粮,一切法

25、上的资粮,财上的资粮,希望都能够全备,不要缺乏。 第 4 讲 4.1 何谓皈 敬颂?这个颂有几层意思? 末学恭答:皈敬颂是皈依三宝发菩提心的颂。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这个颂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求三宝加持,避免一切魔障。第二是求归敬三宝,一切我们要做的事情都要陈白三宝。 4.2 修行次第有几?具体是什么? 末学恭答:修行次第分四:下士修法就是下士道,中士修法就是中士道,上士修法就是上士道,密乘修法,总的括在密乘道次第里边,须真正受得密宗道次第灌顶之后,经上师允许,学修无上部。 4.3 何谓八有暇?具体是什么? 末学恭答:八有暇是相对八无暇而言 。八

26、个无暇也叫做八难,这个八难是没有办法修行的,所以叫难。反之就是有暇。 具体是:第一个未生地狱道;第二未生饿鬼道;第三未生畜牲道;第四未生盲聋喑哑,就是五根不具的;第五,未生世智邪辩;第六,生于佛前佛后,非正法灭尽时;第七,未生于北俱卢洲,即一切自在,不需劳动,物资丰富,身体健康,寿期很长,因此修行困难;第八未生无想天外道所生之地。 4.4 何谓八难? 末学恭答:八难就是八无暇,就是八个难闻难修佛法的地方和情况。地狱,饿鬼,畜生道,盲聋喑哑,世智邪辩,正法灭尽时,北洲以及无想天共八个。 4.5 何谓 世智邪辩? 末学恭答:世智邪辩。世间上的聪明。这些人只是日日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只是将所

27、学的东西,认为这个是至高无上,对佛法就不一定听得进去,先入为主了。 4.6 何谓无想天等,等什么?为什么说此是无暇? 末学恭答:无想天等是指诸如长寿天中的色界第四禅的无想天这样的地方。无想天是修无想定感的果。这是外道。他们认为,人间受的苦,就是一个想、一个受。想,各式各样的见。受,希望安乐。这两个东西灭掉,那么,就是不会造罪了。所以把心都灭掉了,那么,心所法,受想也没有了。以为这样子就得涅槃。但是,在佛教里看,这 仅不过是把种子压下去,种子没有灭掉。在无想天 -得了定之后生无想天,寿命是五百大劫,很长。五百大劫的享受完了,烦恼种子,业种子生起来了,还得堕落,还要轮回。这五百劫时间很长,没有脑筋

28、,不用脑筋的,心灭掉了,那么白白地过了。就如同睡觉,如果睡得很熟,没有梦,第二天起来,好像没有睡一样,中间一点不知道。那个无想天虽然很长,五百大劫,中间没有思想,那这个五百大劫也等于没有一样,中间事情感不到。所以这是在浪费时间,对修行不利。而且,无想天的人,即使受报受完了,生到人间的话,也是一个笨蛋。因为脑筋长时间不用了,迟钝了 ,再学东西,很难学进去。生于此处,对听闻修行佛法有障碍,因此属于无暇。 4.7 什么是十圆满? 末学恭答:十圆满,从自身来说,有五个,对环境来说,有五个,一共是十个。内五个,外五个。内圆满,( 1)众同分圆满,生在人中,得丈夫女人身;( 2)处所圆满,生于佛教兴盛的地

29、方;( 3)依正圆满,根支不缺,尤其是意根不要缺,能够接受佛法的,修行成就;( 4)现生的中间,自己没有做五无间罪,也没有教人家做五无间罪,没有业障;( 5)无信解障圆满,没有信解障,对佛教非常之容易接受,生起信心。外圆满,( 1)大师圆满,遇大师出世;( 2)世俗正法施设圆满,即能够碰到大师教法,能够广说三藏十二部,制戒的;( 3)胜义正法流转圆满;( 4)正行不灭圆满,世俗正法犹在未灭,胜义正法未隐未断;( 5)随顺资缘圆满。 4.8 何谓众同分? 末学恭答:众的同类,同分就是同类,或者是同类的因,能够感同类的因素。这个众同分圆满,畜生有畜生的众同分,饿鬼有饿鬼的众同分。那么,这里的这个众

30、同分圆满就是生在人间。 4.9 何谓依正? 末学恭答:依正,就是有正报,这是异熟报。异熟报不失根支,也不是聋子瞎子哑子,这是五根的不缺。心不顽嚣,能解善恶语的,这是意根的不缺。 要不缺根支,才能够堪能,接受佛的教。 4.10 何谓无业障、无信解障? 末学恭答:无业障就是在现生的中间,自己没有做五无间罪,也没有教人家做五无间罪。没有造五逆,这个五逆,最重的罪,有这个罪,这一辈子没有办法接受佛教的。无信解障,就是在这一辈子,绝对是对佛讲的三藏相信的,认为这个佛说的三藏,尤其是律藏,是真正的最好的一切善法的出生的地方。所以说邪魔外道,那些一般的哲学里这些讲的道理,不会去相信。那么,这样的人,就说是有

31、善根的人。这样的无信解障圆满,那是接受佛教是容易了,一说就信。 4.11 何谓世俗正法,胜 义正法?未灭、未隐、未断指什么? 末学恭答:世俗正法是教法,胜义正法是证法。 “未灭 “,正法没有灭绝,佛弟子修这个法自己能够出离三界; “未隐 “,正法没有隐,没有断,他自己证果证道之后,还辗转地教他的弟子,传教下去。 “未断 “,就是没有断掉,是由证了正法的人,他有能力可以看到某些人是有根基,可以把法教给他,也可以证道的,这样辗转流下去的。 4.12 因何亲近善士? 末学恭答:不走邪路最重要,所以要 “亲近善士 “。见了道的人,得法眼净,他自己眼睛开了,不会走错路了。但是,没有见道的凡夫就是靠人带路

32、。靠人带路,就是要依 靠人。可靠的,正的人才能依靠,他会把我自己带上正路。如果依靠的人是邪的,就把自己带到邪路,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要依靠可以真正引导我们走正路的人 -善士。 4.13 何谓二摄护? 末学恭答:一种是财摄,一种是法摄。讲说法是法的摄护,照顾生活是财的摄护。 4.14 善士需具备什么条件? 末学恭答:善知识一定要具足下面十个功德的,你可以依止他学法。第一个,要调伏,就是要持戒。第二个条件是 “寂静 “。第三是 “惑除 “。第四要 “德增 “。第五, “有勇。第六是 “经富 “。第七 “觉真,了实义者 “。第八 “善说 “。第九, “悲深 “。 第十, “离退,一切时恭敬说者 “。

33、 4.15 十德中何等是主? 末学恭答:一个是调伏,也就是持戒,还有一个是悲深,此两点为主。 4.16 十德难觅,五德是何?至少是几方可亲近依止? 末学恭答:五德就是,戒定慧。加上第七个,通达实义。再加一个悲心。这几个是五德。至少要有两个,一个是调伏,即是持戒,一个是悲深。有这两个条件的,可以依止他。 4.17 善知识十德中,何者自利,何者属利他? 末学恭答:自利的有六种。第一个,调伏;第三个,德增;第六个,经富;第七个,觉真,这都是自利方面的功德。那么,第五个有勇;第九个, 悲深;以及第十个离退;还有第八个,善说,这四个是利他的。 4.18 所谓摄他究竟以何方便摄受? 末学恭答: “现前恩师

34、二摄护 “。财摄,法摄 -两种摄护。 “示初中后道险易 “。修行的时候,开始怎么样走,中间又怎么样子修,最后怎么样子。他这个道路,哪些是险道哪些是平易之道,都要告诉你。 “稳速至家 “,很快地,很稳地能够证果证道。这一切都要靠师,这是师的重要性。那么,师的重要性,既然师是我们的一个修行的方向盘一样的重要的一个,那我们在找师的时候,那很重要。 4.19 能亲近者,应如何依止? 末学恭答:能亲近者,如果是善 知识,可以依止他,可以跟他学。如果不符合十德,或者最根本持戒和悲深这两个条件,假使他是出家人,给他磕头顶礼供养都可以,不要去依止他学法。如果可以依止,则恭敬,使佛欢喜,认真按照他所要求的去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