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得与失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好处:1.有利于吸引外资。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为它们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直接投资国之一,基本上属于一个资本净流入国。外资的大量引入,对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有巨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资金,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我们还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靠对外贸易拉动的部分约占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年约 14 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实现的。3.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为止,我国仍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人口大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近些年来,大批乡镇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及对外贸易的增长,给我国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契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坏处:1.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来说,使中国经济停滞不前。使得人民币
3、升值,虽然人们的工资在不断的涨但永远涨不过通后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2.经济全球化近一步拉大了中国的贫富差距,劳动力的外流。3.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文化也流入我国,严重冲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总的来说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害有利。其中的得与失是要看人们的拿捏程度的。经济全球化也是世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中国加入 WTO 只是适应世界的发展趋势,如果避之将带来更大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有取其利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与文化,积极应对其出现的状况。2、贸易有利于经济增长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但是具有很明显的时期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进口是对经济增长的漏损,进口的增加将减缓经
4、济的增长,加重进口国的失业,对经济增长起负面作用,但经济的增长将会拉动进口的增长;出口则是对经济增长的一个纯拉动,出口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国内的就业。 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大幅上升,加速通货膨胀,此时的国民收入的提高取决于供给能力的改善,这时的进口会增大本国的供给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而进口产品又分为进口消费资料和进口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进口会提高国内的暂时供给,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生产资料的进口能增加国内的长期供给能力,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出口则会降低国内的供给能力,加速通货膨胀,并不能增加国民收入,而出口初级产品和大量的原材料
5、则会降低国内的生产能力,导致国民收入下降,这也就是有名的“贸易贫困化”理论。但另一方面,出口能增加进口,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对外贸易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总量和质量。经济发展要求对外贸易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如果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这些目标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对外贸易才能实现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外贸易结构失衡,效益低下。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大多是附加值低的产品,而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尤其是纺织业,大大超过世界水平,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所占比重寥寥无几。因此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是当务之急,了解世界的需求并顺应需求,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质量
6、,增强其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重要途径。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贸易大国并不等于贸易强国。所谓贸易强国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贸易强国必须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二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而且竞争优势非常明显。三是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四是货物贸易规模大,服务贸易尤其发达。五是对外开放度大。贸易强国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共同特点是:平均关税较低,尤其是逐年有大幅度下降;市场开放范围广,商品市场、服务市场和资本市场同时对外开放;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一般都在 30左右。按照以上指标衡量,目前的中国还不能称为贸易强国,与世界上的贸易强国相比,中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目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上存在的问题有
7、:1中国出口企业规模偏小,规模效益较低中国目前参与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总体规模很小,特别是在重化工业和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国内的自主企业规模都更小,不能形成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2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出口产品结构长期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明显的优势和较大的比重,如家电、服装、玩具等;而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处于劣势,如光学、计量、医疗、精密仪器的比重较小。3贸易条件长期恶化贸易条件是一个国家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通常用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长期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8、,而且还有逐渐恶化的趋势。4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严重失衡从流入量与流出量的比值看,从 19941999 年的 6 年间发达国家平均为 0.7,发展中国家平均为 2.94,而中国为 15.48;到 2001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 0.42。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局限性。5缺少对市场有冲击力的自主品牌企业全体没有品牌实力,在面临市场洗牌的时候抵御风险的能力低。向强国转变也要求我们的企业尽快并投入精力建设自己的品牌。真正做到以自己的名义出口。我国要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的对策:1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科技兴贸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9、一是大力推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二是运用高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三是提高商品生产者和交易者的综合素质;四是贸易手段的现代化。2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升级,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3加强宏观调控,规范进出口秩序贸易强国通过建立完善的体系和有效发挥商会的作用,规范本国的出口秩序。我们应借鉴贸易强国的经验,充分利用商会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工作,及时全面地掌握有关信息,在企业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能够迅速传递信息的桥梁。同时,商会可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管理好行业内的经营秩序。4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0、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目标,服务业市场的开放程度和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是贸易强国的基本条件。我国加快服务业发展就是要: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产业升级;发挥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国防竞争力;深化服务业改革,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促使与国际市场接轨;服务出口坚持走质量和品牌之路。4、我国纺织品出口遭受国际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我国纺织品遭受反倾销的原因(一)我国纺织品出口价格低1、 劳动力成本低。 纺织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产品的成本也就较低。我国是劳动力密集型国家,中国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人力成本较低,按照比较优势理论, 我国生产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
11、品更有利,也使得我国纺织品的价格比其他国家的价格低,这也加大了进口国对华反倾销的可能性。2、 出口企业国际营销战略的失误。 中国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单纯依赖低价战略打入国际市场的居多,出口企业急于出口,同行竟相压价。致使某些商品大量涌入进口国,增大了对华反倾销的概率。(二)外国的贸易保护策略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强势对进口国家的纺织品造成较大压力,进口国政府为了保护自己国内的纺织产业而对外来倾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通过这些手段使其进口价格与国际市场拉平,以保护自己国内的纺织产业。(三)中国涉案企业对反倾销应诉不积极统计显示,大多数中国企业遭遇反倾销后, 要么不积极应诉
12、, 要么就不应诉。中国对纺织品遭受反倾销的应对策略(一)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意识产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可以通过成本的提高来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还可以通过建立的品牌形象加大产品的附加值。(二)改变产品结构,研发新产品面对不断变化的贸易环境,纺织企业应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和扩大国际营销渠道,通过出口结构调整,提高深加工、高质量产品,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三)对反倾销案件积极应诉,及时抗辩1、 了解国外反倾销。2、运用国际标准,健全管理制度,健全商务档案。5、我国企业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策略研究1、顺应潮流, 积极参与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潮流,我国企业只有顺应潮流,积极主动参
13、与,才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获得或维护相关利益。事实表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主动融入较之被动卷入有利得多,以部分经济主权约束和让渡, 换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是明智的选择。游离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外,不仅不能得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益,而且还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2、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企业应该积极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改善投资环境, 促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同时 ,也可以主动出击, 将优势产品投资到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国内生产,绕开贸易壁垒, 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减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3.加大改革力度,促进企业的成长。我国企业
14、可以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改组、控股、参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集团建立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增强母公司资本经营管理能力,扩大企业集团的融资渠道, 并实行国际化经营战略,使其在国际竞争中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6、跨国经营中的转移定价分析转移定价是跨国公司的一种经营策略,又称转让定价或划拨定价,它是指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约定的出口和采购商品、劳务和技术时所采用的内部交易价格。这种定价服从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谋求最大限度利润的需要。跨国公司通过各种名目的转移价格,调整各子公司产品的成本,转移各子公司的利润收入,以使整个公司在
15、全球范围内纳税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并能减少各种政治、经济风险以及支持子公司去争夺市场。因此,这种定价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市场供求关系法则的影响,也不是独立的买卖双方在公开市场上按“独立竞争”原则确定的价格,而是一种人为的内部转帐价格。我国跨国企业实施转移定价策略可以达到以下目的:避税,使整个公司纳税最小化转移定价首先用来规避所得税。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分布在不同国家,这些国家的所得税率高低不同,跨国企业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将盈利从高税率国家转移至低税率国家,减少公司整体的纳税额。调节子公司的利润水平运用转移定价调节子公司的利润水平主要是调低利润,以避免子公司利润过高而引起的一系列麻烦。有时跨国企业也可运
16、用转移定价调高子公司的利润水平,为扶持国外子公司的建立和发展, 。3规避各种风险(1 )规避外汇风险。 (2)规避东道国的价格控制。 (3)规避东道国的外汇管制,回收投资和收益,调拨资金。4.争夺与控制市场当子公司需要扩大新市场,或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我国母公司可以低价向子公司供应原材料、零部件或成品,降低子公司的生产成本,使其拥有价格优势,击败部分对手,争夺和控制市场。7、非歧视性原则的理解与应用非歧视原则是世贸组织及其法律制度的一项首要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国际贸易关系中最基本的准则。它是国际法上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在国际贸易关系中的延伸。非歧视待遇原则是世贸组织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又称为无差别
17、待遇原则。该原则旨在以多边贸易体制来限制经济实力战略及固有的歧视国外生产者的因素。非歧视待遇原则规定:一成员方在实施某种限制或禁止措施时,不得对其他成员方实施歧视待遇。它表明,如果成员方一方对另一方不采用对任何其他国家所同样不适用的限制或禁止,即为无歧视待遇。为确保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关贸总协定自建立起就致力于通过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等规定的实施来形成非歧视的、多边国际贸易关系和体制。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是国际投资协定中应用非歧视原则最常用的两个标准。最惠国待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缔约一方的国民或公司在缔约另一方领土内的投资所享受的待遇,不低于任何第三国国民或公司的投资所享受的待遇
18、;二是缔约一方的国民或公司在缔约另一方领土内与投资有关的活动所享受的待遇,不低于任何第三国国民或公司与投资有关的活动所享受的待遇。从协定内容看,最惠国待遇的适用范围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投资所享受的待遇,主要是指投资准入的条件、投资财产、投资的范围、类型、内容等;第二是与投资有关的活动所享受的待遇,主要指投资者在缔约国的各种经营活动;第三是由于战争、革命造成损失的补偿。非歧视待遇原则的适用面较广,除了关税减让,还在数量限制、进口配额限制、补贴、国营贸易企业以及在国内税收方面给予进口产品以不低于国内产品的待遇。此外,在海关估价、原产地标记、输出入手续、贸易条例的公布和实施等方面,无歧视待遇原则同样
19、也适用。而乌拉圭回合的有关协议又使非歧视原则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展。8、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世界工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来料加工型“世界工厂” 。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便宜,跨国公司就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工业品的生产加工基地。这类“世界工厂”在国际分工生产价值链中处于最低端;第二类是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着研发和市场销售。这种类型较第一种类型的层次提高一步,但仍然属于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工厂” ;第三种是既具有研发能力和名牌,也控制着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类“世界
20、工厂”能够获得生产链的最大经济利益。只有成为第三类“世界工厂” ,才能真正成为对世界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体。 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正在成为第一、二类世界工厂,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也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西方资本越来越多地流动到中国的现状决定的。中国如何成为“第三类世界工厂”首先,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技术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化对应之策。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建立鼓励科技人才创新的机制。 其次,加强立法,适应全球化的“游戏规则” 。应积极参与 WTO 和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现行规则的修订,以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尽可能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再次,具体到行业,应根据不同产业的
21、现状制定不同类别的发展战略。最后,要加强环境监测,劳动保护,维护工人利益等方面的工作。9、通过对影响国际分工发展因素的分析来探讨我国相关产业提高国际分工地位途径。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有: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3、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必要条件;4、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策略1、强化产业开放意识。全方
22、位地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规则将与世界市场经济及其运行规则全面接轨,而且我国产业发展也将以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为基点,参与全球国际分工。2、指导国际分工理论应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外贸出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我国参与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分工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国际竞争。4、加强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我国要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变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就要重视技术进步,强化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5、培育自主品牌,强化营销网络。培育自主品牌,不仅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而
23、且能提高盈利率和增值率。所以一定要着力培育我国产口的自主品牌。10、中国如何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的运用使各国按照其禀赋条件参与国际分工,享有比较利益。将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对策 1、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现阶段,中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决定了其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国应遵从产业演进的客观规律,在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中遵循而不是脱离比较优势的原则。当前要通过资源转换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一簇处于较高技术层次的主导产业。2、坚持创新,对传统比较优势产业进行改造,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 坚持技术创新是提高传统产业竞
24、争力的关键,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把高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煤炭、机械等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降低产品成本。3、抓住机遇,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角度,要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特别是成套设备出口,把该类产品作为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主攻方向来抓,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使其中一部分产品尽快上升为出口的主导产品。4、政府要转变职能,为企业、产业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竞争环境 切实加强政府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应该担当起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职责,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竞争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企业提高产品出口
25、竞争力的政策环境,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促进服务体系。11、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影响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的因素有哪些?1 资源导向型对外贸易政策摆脱殖民统治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具有资源优势的一次产品来换取外汇,在将获得的外汇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中间制品、资本物品,由此逐步地推动本国、本地区的工业化。这种对外贸易政策叫做资源导向型对外贸易政策。2进口替代政策依靠高关税、配额等保护手段来限制进口,以内销代替出口的外贸政策叫做进口代替政策。3出口导向政策出口导向政策,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来促进进口工业的发展,用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代替初级产品的出
26、口,促进出口产品的发展多样化,以增加外汇收入,冰袋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经济的持续发展。4 横向联合政策面对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实行经济集团化政策,可以运用共同的力量来同发达国家相抗衡。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因素(1 )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以及本国政治经济情况;(2 )该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世界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和与他国力量的对比;(3)各个时期国内的经济状况及经济政策的制约和影响。12、当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及我国的对策新贸易保护主义,是指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20 世纪 80 年代下半期新贸易保护主义席卷
27、全球,成为一种国际思潮和通行做法。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新贸易保护主义表现的更加突出。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以下特征:被保护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限制进口的措施从关税壁垒转向以非关税壁垒为主奖励限入措施的重点由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我国对策:一、强化理论研究,建有自我特色的壁垒体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利用其在人才,技术和信息上的优势,加强理论研究,力使自己的思想脉络与国际思潮保持一致;及时归纳、总结和提升过去 50 多年来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在控制管理方面所出现的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在与国际惯例相融的基础上,力使其上升到理论,并指导实践
28、;在明确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资源,理清职责,分头把关,共同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 二、加强宏观调控 三、加强对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 四、夯实认证、认可体系五、重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六、中国应加快外贸发展战略的调整13、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 ,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对我国今后贸易发展的适应性分析(一)比较竞争优势是中国贸易发展的必然选择。竞争模式的转变,企业竞争模式逐步实现价格竞争-产品竞争- 服务竞争- 关系竞争的转变,而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确立的生产发展模式,将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
29、时局。(二)比较优势战略促进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指导未来经济决策。1、引进外资企业,发挥劳动密集型优势,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利环节的整改。2、设立经济发展特区,技术服务区。加强技术创新,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3、加强资源的利用,调节和配置。劳动力相对富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要对本国生产要素、原材料加以有效开发,运用。也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思考。让企业重新审视自己战略发展,对自己有更好的定位,提高社会责任竞争力,优化内部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兼顾公平谋求发展。为长期比较优势发展提供可能。经济行业的转变,稳步改变。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14、中国外贸依存
30、度的分析与思考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可以反映一国同其他国家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及该国参与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从横向比, 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 则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大, 与外部的经济联系就越多, 经济开放度越高; 从纵向比, 一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 则表明其外贸增长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大, 经济开放度提高。随着中国加入 WTO 以及更深刻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正处于一个迅速上升的时期。中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偏高,其原因由于:1、 加工贸易的影响。2、GDP
31、构成的影响。3、 贸易政策的影响。4、汇率的影响。缓解高外贸依存度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的战略思考:1、调整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中,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要实现工业化, 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考虑合理、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和市场来保持国内人口、就业, 在巩固外贸、扩大内需的基础上, 制定内外兼顾的战略性经济政策。2、对外贸易政策和目标要进行战略性调整纵观世界各国, 特别是发达国家, 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很多鼓励政策和措施, 如增加对进出口企业的融资、信贷担保或提供进出口信贷, 增加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各种保险; 对有科技创新的企业给予财政和税收支持; 改善
32、企业到海外投资的管理制度等。3、逐步改变加工贸易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首先, 要提高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发展中的主导权。其次, 必须进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4 构建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 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降低外贸依存度的有效办法之一。15、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货币数量论的解释,这种解释强调货币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二个方面是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来解释,包括从需求的角度和供给的角度的解释;第三个方面是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进出口贸易对我国通货膨胀产生影响:1、货币供给当一国的国际
33、收支出现长期大量的对外贸易顺差,而形成巨额外汇储备时,国内市场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商品从国内市场被大量输出到国外; 但另一方面,为收购出口所得外汇, 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投放。这样,也会造成流通中通货过多, 引发通货膨胀。2、国外商品的价格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我国对外国商品出口的增加,从而增加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又会减少本我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我国商品的消费,由此, 一增一减 ,最终引起整个社会总需求的增加。3、成本传导途径由于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价格上涨,
34、导致我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17、产业内贸易理论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产业内贸易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的一种国际贸易形式,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个产业内的产品的贸易行为。产业内贸易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从产品差异的角度看, 产业内贸易可以划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后者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要素投入相似、质量相似、价格相似、在满足消费者偏好方面相似的产品的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要素投入不同、质量不同、价格不同、在满足消费者偏好方面的不同的产品的贸易。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
35、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产业内贸易在给贸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亦可促使一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1 )当前外资倾向于投向技术水平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在技术和人力资源方面并没有优势,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领域,只能是以开放中国的市场为条件,鼓励外商实施本土化战略。(2 )产业内贸易通常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要素禀赋差别不大和地理上接近的国家之间发展较快。因此,中国应充分发挥和利用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东亚国家地理位置接近、政治文化因素相似对产业内贸易的促进作用,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合作。(3 )鉴于产业内贸易与产业本身的性质紧密相关的特点,在改善外贸结构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那
36、些国际市场前景较好的产业发展,重视发展那些有众多差异产品的高技术高资本含量的产业。(4 )引资过程中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固然是最重要,但外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组织方式同样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而且对这些方面的学习和效仿其障碍相对较小。(5 )鼓励同类企业合理并购,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18.“比较优势陷阱”评析“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人“比较利益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
37、优势陷阱。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比较优势陷阱的现实意义: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表明:比较优势战略不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面貌,也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现象。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分地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创新的推动作用。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处在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19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问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进出口也从原来的逆差转变为顺差,丰厚的外汇储备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定心丸”
38、 。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贸易顺差问题有个清晰的认识。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的良好发展,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乃至对世界经济的推动,都表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贸易顺差是我国积极利用外资政策和特有贸易结构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内经济长期健康快速发展的正常表现三、必须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贸易顺差大幅增长带来的新问题。我国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和特有的贸易结构,决定了我国贸易顺差现象将长期存在。总之,面对大量贸易顺差产生的新形势,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高度重视贸易顺差问题带来的外部
39、失衡和内部影响,也要正确认识到贸易顺差的客观必然性。只要我们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积极稳妥地处理问题,我国对外贸易就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中国的应用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指某个国家的一个新兴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主要运用关税保护之类手段来实现。我国常用的幼稚产业保护手段分为产业政策如补贴、有会贷款和贸易政策包括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数量性限制如进口配额、资源出口限制、本地含量要求、政府采购政策和行政限制如最低价格保证、反倾销和反补贴行动)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对中国的知道意义:完善贸易立法,以强化保护和扶持幼稚产业的政策规范性和严肃性。利用政府采购制度,扶持幼稚产业发展。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加大幼稚产业市场竞争制度,加大幼稚产业市场竞争强度,适当引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