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 疆 医 科 大 学 教 案 首 页编号:27课程名称 针灸学 专 业 中医医疗 班 级主讲教师 苏菲娜 计划时数 2 学时 专业层次 本科专业技术职称 助教 编写时间章节名称 第七章 治疗各论 第一节 内科病证(胁痛-癫狂) 使用时间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掌握胁痛、痹证重点病症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2、了解痿证、痫证、癫狂一般病症的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熟悉其针灸治疗。重点与难点1、重点为胁痛、痹证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2、难点为痿证、痫证、癫狂等病症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教学内容更新情况1、 重点讲授胁痛、痹证重点病症的概念、
2、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2、了解痿证、痫证、癫狂一般病症的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熟悉其针灸治疗。3、重点病证结合临床病例讲授教学方法与组织安排课堂讲授为主。1、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35 分钟;2、对胁痛、痹证等病症概念、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60 分钟左右;3、对痿证、痫证、癫狂 病症概念、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20 分钟;4、小结 35 分钟;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基本教材和参考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黄帝内经 、 难经 、 针灸甲乙经 针灸大成 针经指南 针灸问对 中国针灸
3、 、 针刺研究 、 上海针灸 、 针灸临床杂志集体备课教研室审查意见 同意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一) 、提问:1、中风、眩晕、头痛、面瘫、腰痛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2、中风、眩晕、头痛、面瘫、腰痛的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二) 、上次课内容梗概:中风、眩晕、头痛、面瘫、腰痛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胁 痛胁痛临床常见的证状之一,泛指因一侧或两侧的胁肋部疼痛而言。内经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又说:“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肝与胆为表里,肝脉布胁肋,胆脉循胁里,过季胁,说明胁痛与肝胆的关系甚为密切。本证可见于肝、胆
4、囊、胸膜等急慢性疾患以及肋间神经痛等。【病因病机】肝胆位于胁部,其脉分布两胁。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失于条达,或伤于酒食,积湿内生,移于肝胆;或外感湿热,郁于少阳,枢机不利;或跌仆闪挫,胁肋络脉损伤,停瘀不化,均可导致肝胆疏泄功能失职,经脉气机阻滞,血运不畅而发生胁痛。此外,久病精血亏损,肝络失养;或因湿热久羁,郁火伤阴,络脉失濡,亦可发生胁痛。【辨证】肝郁胁痛:随胁作或左或右,痛无定处,常因情志波动时发作。伴有胸闷,噫气泛酸,善怒少寐等证,舌苔薄白,脉象弦劲。湿热胁痛:胁痛偏于右侧,如刺如灼,急性发作时常伴有恶寒发热,口苦,心烦,恶心呕吐,畏进油腻饮食,舌苔厚腻,脉象弦数。瘀血胁痛:胁痛固定不
5、移,持续不断,有慢性胁痛或外伤史,胁下胀痛拒按,或有痞块,舌质偶见瘀点、瘀斑,脉弦或细涩。.阴虚胁痛:胁痛隐隐,痛无定处,无撑胀重着感,劳累和体位变动时疼痛明显,面色少华,颧红,低热,自汗,头晕目眩,心悸,舌质偏红少苔,脉象细数。【治疗】1肝郁胁痛治法 疏肝解郁。 取足厥阴经,少阳阳经穴为主,任脉及背俞为辅。针宜泻法。主穴 中庭 肝俞 期门 侠溪方义 期门为肝之募穴,配肝俞为俞募配穴法,功能疏肝理气;侠溪为胆之郗穴,配中庭善解少阳之郁火,止胸胁疼痛。随证选穴 泛酸加胃俞;少寐加神门。2湿热胁痛治法 清热化湿,疏肝利胆。 取足厥阴、手足少阳经穴为主,针用泻法。主穴 期门 日月 支沟 阳陵泉 太冲
6、方义 期门 日月是肝胆募集之处,泻之能疏利肝胆的气血;支沟 阳陵泉是治疗胁痛的成方,泻之能和解少阳而清热化湿。治疗胁痛诸穴有协同作用。随证选穴 热重加大椎;呕恶腹胀加中脘、足三里;心烦加郗门。3瘀血胁痛治法 活血通络,行气止痛。取足厥阴、少阳经穴为主,足太阴和背俞为辅。针用泻法。主穴 大包 京门 行间 膈俞 三阴交方义 膈俞为血会配三阴交以活血;大包是脾之大络,配京门以通络;行间疏肝行气,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络通,而胁痛可止。随证选穴 跌仆损伤,可结合痛部取穴。 4阴虚胁痛治法 滋阴养血,和络定痛。 取足太阴、阳明及手少阴经穴为主。针用补法。主穴 阴郗 心俞 血海 三阴交方义 汗为心之液, 阴郗
7、配心俞敛汗以养阴;血为阴之类,血海配三阴交补阴以养血使阴血充沛,络脉得其濡养,则虚性胁痛可平。随证选穴 潮热加膏盲;头晕加百会隔布灸。2.其他治疗耳针 取穴:肝、胆、神门、胸。针法:取.取患侧,实证用强剌激,虚证用轻剌激。留针 30 分,或埋皮内针。水针 10%葡萄糖液 10ML 或加维生素 B12 注射液 1ML,注射于相应节段的夹脊穴,直刺达神经根部附近,待有明显针感后,将针稍向上提再注入药液。取穴宜与胁肋痛点水平,可分几次注射。适用于肋间神经痛。皮肤针 用皮肤针轻轻叩击胁肋部痛点,及与痛点成水平的背俞穴上中下三个俞穴,并加拔火罐,适用于劳伤胁痛。痹 证痹证(Bimdmme)是由风、寒、湿
8、、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因病机】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
9、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等邪气,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产生本病。辨证主症 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寒痹) ;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或关节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 通痹止痛。 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主
10、穴 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 行痹者 ,加膈俞、血海 ;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据部位循经配穴。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寒痹、湿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方义 病痛局部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元所依附,痹痛遂解。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气消肿。2.其他治疗(1)刺络拔罐法 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
11、出血少许,加拔火罐。(2)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 0.5-1 毫升,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隔 1-3 日注射 1 次。(3)电针法 选择上述处方穴位 ,针刺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 5 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 10-20 分钟。【按语】1.针刺治疗痹证有较好的效果,尤其对风湿性关节炎。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属于顽痹范畴,非一时能获效。2.在风湿热的急性期要应用西药迅速控制病情,以免心脏出现严重的损伤。3.本病应注意排除骨结核、骨肿瘤,以免延误病情。4.患者平时应注意关节的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痿 证痿证(tIaeciaty di
12、seasee)是指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日久不能随意活动,或伴有肢.体麻木、肌肉萎缩的一类病证。临床上以下肢痿弱无力较为多见。西医学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多发性未梢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及周围神经损伤等引起的肢体瘫痪属于痿证范畴。病因病机病因有外邪侵袭(湿热毒邪)、饮食不节、久病体虚。外感湿热毒邪,或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使肺热叶焦,不能输布津液;坐卧湿地或冒雨涉水,湿邪浸淫郁而化热,湿热阻闭经络;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气血津液生化不足;或久病体虚,或劳伤过度,精血亏虚。上述因素均可使经络阻滞,筋脉功能失调,筋肉失于气血津液的濡养而成痿证。辨证主症 肢体软
13、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兼见 发热多汗 ,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肺热伤津;肢体逐渐瘦软无力,下股为重,微肿而麻术不仁,或足腔热感,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细数,为湿热浸淫;肢体痿软无力日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不华,神疲乏力,为脾胃虚弱;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甚至步履全废,腿胫肌肉萎缩严重,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肝肾亏损。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 法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主穴 上肢:肩与 曲池 合谷 颈胸部夹脊穴下肢:髀关 伏兔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腰部夹脊穴配穴 肺
14、热伤津加尺泽、肺俞、二问;湿热袭络加阴陵泉、大椎、内庭;脾胃虚弱加太白、中脘、关元;肝肾亏损加太溪、肾俞、肝俞。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排刺。操作 主穴中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余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夹脊穴用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方义 阳明经多血多气,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夹脊穴为督脉之旁络,又与膀胱经第 1 侧线的脏腑背俞相通,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三阴交健脾益肾,濡养筋脉。筋会阳陵泉,可疏调经筋。2.其他治疗(1)皮肤针法 用皮肤针反复叩刺背部肺俞、脾俞、胃俞、膈俞和手足阳明经线。隔日 1 次。(2)电针法 在瘫痪肌肉处选取穴位
15、,针刺后加脉冲电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 20 分钟。【按语】1.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对于久病关节畸形者应配合其他疗法。2.卧床患者应保持四肢功能体位,以免造成足下垂或内翻,必要时可用护理架及夹板托扶;另外注意预防褥疮。3.在治疗期间,应加强主动及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以助及早康复。痫 证痫病(epilepsy)又称癫痫、痫证,俗称“羊痫疯“,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本病具有突然性、短暂性、反复性发作的特点,以突然昏仆,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有鸣声,醒后神志如常为特征。多与先天因素有关,或有家族遗传史。本病即西医学的癫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发作时以大脑灰质神经元兴奋
16、性增高产生异常放电为基本病理,而脑缺氧、低血糖、脑血管病等与诱发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密切相关。原发性病因不明,继发性主要见于脑外伤、脑血管病、脑肿瘤等脑部疾患。本病临床类型较多,本节主要论述癫痫大发作。病因病机多与先天因素、精神因素、脑部外伤及六淫之邪、饮食失调等有关。母孕受惊或高热、服药不慎,或胎儿头部受损;情志刺激,肝郁不舒,肝、脾、肾等脏气机失调,骤然阳升风动,痰气上壅。上述因素可导致机体气机逆乱,痰浊壅阻经络,扰乱清窍神明,神失所司,脉络失和,产生痫证。【辨证】主症(发作期) 大发作 :发作前常感头晕头痛、胸闷不舒、神疲乏力等预兆,旋即突然昏仆,不醒人事,面色苍白,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股
17、抽搐,口吐白沫,甚则尖叫,二便失禁,脉弦滑。短暂即清醒,发作过后则觉头昏,精神恍惚,乏力欲寐。小发作:动作突然中断,手中物件落地,或头突然向前倾下而后迅速抬起,或两目上吊,多在数秒至数分钟即可恢复,而对上述症状发作全然不知。(间歇期)兼见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痰火扰神;发病前多有眩晕,胸闷,痰多,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有力,为风痰闭阻;痫病日久,神疲乏力,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弱,为心脾两虚;痫病日久,神志恍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两目干涩,健忘失眠,腰膝酸软,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为肝肾阴虚;中风或脑外伤后出现痫病者,
18、为.瘀阻脑络【治疗】1.基本治疗(1)发作期治法 醒脑开窍。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少阴经穴为主。主穴 内关 水沟 百会 后溪 涌泉操作 毫针泻法。水沟用雀啄手法,以眼球充泪为度。方义 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水沟、百会为督脉穴,后溪通督脉,督脉人络脑,故针刺可醒脑开窍。涌泉为肾经井穴,可激发肾气,促进脑神的恢复。(2)间歇期治法 化痰熄风。以督脉、任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印堂 鸠尾 间使 太冲 丰隆配穴 痰火扰神者,加曲池、神门、内庭;风痰闭阻者,加合谷、阴陵泉、风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瘀阻脑络者,加膈俞、内关。操作 主穴用毫
19、针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方义 印堂可调神开窍。鸠尾为任脉络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可调理阴阳,平抑风阳。间使为心包经穴,可调心神、理气血。太冲平熄肝风。丰隆为豁痰化浊的要穴。2.其他治疗穴位注射法 选间使、丰隆、太冲、鸠尾、大椎。用维生素 B1 和维生素 B12注射液,每穴注射 0.5-1 毫升,每日 1 次。按语1.针灸治疗癫痫能改善症状,减少发作次数。2.对于继发性癫痫须详细询问病史,专科检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3.癫痫病患者应做脑电图常规检查。癫 狂癫狂是神经失常的病症,是癫证狂证的总称。根据临床表现癫与狂有所区别,沉默静呆,表情淡漠,语无伦次者为癫证,属阴证;狂燥不安,甚则毁
20、物打人者为狂证,属阳证。二者在病因和病机方面有相似之处,又可以互相转化,故临床上常癫狂并称。本证多见于青壮年,与先天禀赋和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与家族遗传亦有一定关系,多以强烈的精神刺激为诱因。西医学的狂躁型及抑郁型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均属本证范畴,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具有非现实性,不易理解和彼此分离不协调为特点,其确切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近来发现与脑内一些神经递质如儿茶盼胶,5-羟色胶等多种物质代谢可能有关。病因病机本证由七情内伤所致。癫证多由所愿不遂,思虑太过,脾虚肝郁,脾虚则痰浊内生,肝郁则气机失调,气滞痰结,蒙蔽心窍,神明失常;思虑过度,暗耗心血,心虚神耗,或脾虚而化源不
21、足,心神失养等所致。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热互结,或胃火亢盛,挟痰上扰,均可扰动心神,而发狂证。总之,癫狂的病理因素不离乎痰,癫因痰气,狂因痰火。辨证1.癫证主症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喃喃自语。 兼见 善怒易哭 ,时时太息 ,胸胁胀满,舌淡,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气滞;喜怒无常,秽洁不分,不思饮食,舌红,苔白腻,脉弦滑,为痰气郁结;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善悲欲恨,体倦纳差,脉沉细无力,为心脾两虚。2.狂证主症 喧闹不宁 ,躁动妄言 ,叫骂不避亲疏,逾垣上屋,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甚者持物伤人。兼见 两目怒视 ,面红目赤 ,狂乱无知,气力逾常,不食不眠
22、,舌红络,苔黄腻或黄燥,脉玄大滑数,为痰火扰神;狂病日久,呼之能止,时多言善惊,时烦躁不宁,形瘦面红而秽,舌红少苔,脉细数,为火盛伤阴;躁扰不安,恼怒多言,或妄闻妄见,面色暗滞,头痛心悸,舌紫暗有瘀斑,脉弦或细涩,为气血瘀滞。治疗1.基本治疗(1) 癫证治法 理气豁痰,醒神开窍。 以手足厥阴经、督脉穴为主。主穴 内关 水沟 太冲 丰隆 后溪配穴 肝郁气滞者 ,加行间、膻中;痰气郁结者 ,加中脘、阴陵泉,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哭笑无常者,加间使、百会;纳呆者,加足三里、三阴交。操作 主穴用毫针泻法,水沟穴用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佳。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方义 心主血脉而藏神 ,内关为心包
23、经络穴,可理气活血、调理心神。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后溪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而通督脉,可调神定志。太冲疏肝理气,丰隆除湿化痰。(2)狂证治法 清心泻火,开窍安神。 以手厥阴经、督脉及手少阴经穴为主。主穴 内关 水沟 大陵 神门 中冲配穴 痰火扰神者,加内庭、曲池、丰隆;火盛伤阴者,加行间、太溪、三阴交;气血瘀滞者,加血海、膈俞。操作 主穴用毫针泻法 ,水沟操作同上,中冲点刺出血。配穴中太溪、三阴交用补法,余穴用泻法。方义 水沟醒脑开窍调神。内关、大陵、中冲,清泻心包经、心经之火。神门清心安神。2.其他治疗(1)耳针法 选神门、心、皮质下、肝。毫针刺。(2)穴位注射法 选心俞、间使、足三里、三阴交。用氯丙嗪注射液 2550 毫克,每日注射 1 次,每次选 12 穴,各穴交替使用。按语1.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防止自杀及伤人毁物。2.本病易复发,尤其在精神刺激及春季时更易复发,因此,病情缓解后应连续治疗,以巩固疗效。 本 次 课 内 容 复 习 思 考 题 :1、胁痛、痹证、痿证、痫证、癫狂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2、胁痛、痹证、痿证、痫证、癫狂的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