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79177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十三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十三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 十三五 ”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 “ 十三五 ” 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任务要求,全面完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的任务目标,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显著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制定 “ 十三五 ”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 一、发展形势 “ 十三五 ” 是完成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战略任务、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打造

2、国民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关键时期。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实施新一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举措,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 “ 十三五 ”时期,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迫切需求。 (一)进展与成效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以来,已成为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和强有力抓手。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部际协调小组领导 2 下,形成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联合推进机制,工程实施取得显著 成效。 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015 年全社会R&D 经费支出中

3、企业占比 78%,研发人员占比达到 80%,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15.9 万件,占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的 60.5%。创新型试点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到 1.79%,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0.77%的水平。一批有技术研发实力、产业化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迅速成长。 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紧紧围绕提高重点产业创新能力,突破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产业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 升,企业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从跟踪为主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跃升。在高速铁路、核电、第四代移动通信、特高压输变电、北斗导航、电动汽车、杂交水稻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重大装备和战略产品,有力促进了

4、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带动产品和装备走向世界。实施工业强基等示范工程,突破制约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一批核心技术。攻克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农产品安全等一批关键技术,新药注册数量大幅度增加。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依托行业骨干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建立高水平研究开发中心,集聚创新资源,加速成果转移转化。截 至 2015 年底,依托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 700 家。各地建设的各类 3 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达到 1000 家以上,累计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76 家。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 146 家,集中了 5000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中

5、小企业的技术服务显著加强,以国家高新区为载体认定了 32 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引导建设了 400 多个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形成了以运营商和服务为主体的信息化分支服务机构 6000 多个。 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向企业集聚为提升企业创新 能力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人员交流深入开展,建设院士工作站 3000 余家,科技特派员超过70万人,农业领域设立企业综合试验站 221 个,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 7.8 万个。国家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共享,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企业服务 47 万多家次,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的企业用户数超过

6、 3400 家。深化科技和金融结合, 16 个试点地区共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超过 1.2万亿元,国家开发银行累计发放表内科技贷款 5436 亿元,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对科技企业的投资超过 7000 亿元,国家 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到 42 亿元。 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完善。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全国各类众创空间超过 2300 家,与现有 2500 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 16 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 147 个国家高新区共同形成完整的创业服务链条和良好的创新生态。 2015 4 年,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 453 家,技术(产权)交易机构 30家,国际

7、技术转移中心 34 家,技术交易总额 9835 亿元。连续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共有近 6 万家创业企业和团队、 1500 家创投机构参加,促成创业投资近 300 亿元,银行授 信总额超过 500 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税收试点等政策逐步完善。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7.9 万家。广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和职工素质提升活动, “ 十二五 ” 全国职工提合理化建议 5704 万件,实施率 55.6%。 推动区域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市把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作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突破口,统筹实施创新型企业、创新人才、园区建设、科技

8、服务、科技金融以及创新激励等政策措施,与地方产业转型发展、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出台长江经济带创新驱 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加快推进沿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江苏省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全省 80%以上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 80%以上科技平台建在企业,80%以上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进入企业。广东省积极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汇聚全国产学研创新资源,累计攻克产业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 1900 余项。浙江省建设 149 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累计资助 8.5 亿元,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 70 亿元。四川省把构建省市县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举措。青岛市安排 10 亿元技术

9、创新工程专项资金。技术创新 5 工程的实施推动着区 域转型升级。 (二)形势与需求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 “ 十三五 ” 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全球处于新一轮技术创新活跃期,群体性技术加速突破,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发展 “ 拐点 ” 初显,产业形态和组织方式显著改变,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加速重构。 技术创新多点突破和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全球技术创新进入新的密集活跃期。信息、生物、新能源、智能制造技术不断突破和相互融合,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高端芯片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成为催生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推动了以绿 色、智能、泛在为特

10、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主导技术群发生变化并构成了新时代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 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产业发展 “ 拐点 ” 突显。颠覆性创新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期的突出特征,新技术新产业厚积薄发,很多产业接近转型升级的拐点。新能源汽车技术加快成熟,成本持续下降,市场加速拓展。清洁发电综合成本与火电逐步接近。生物技术在农药、化肥、医药和日用化工业中的应用快速提升。产业发展拐点带来的机遇稍纵即逝,应对不当,可能造成巨大沉淀投资和损失。 技术创新催生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基础研究、 6 应用研究、技 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推动生产与消费模式变革,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创业经济

11、、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时代来临。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的结合将产生新型工业模式,新型制造技术的发展将促使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重塑产业发展格局。 知识、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在全球加速流动 。 产业技术创新协同共享与开放程度加深。网络信息技术、大型科研设施开放共享、智能制造技术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研发工具和新型 创新平台,技术创新活动日益社会化、大众化、网络化。大 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网络众包、协同设计、产业创新联盟等重塑产业价 值链体系与产业组织形式, 产业协同创新逐步向深层次、紧密化、实体化方向发展 。企业创新的生态环境更加重要。创新生活实验室、制造实验室、众筹、众包、众智等多样化新型创新创

12、业模式不断涌现,衍生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快产业转型和高新技术孕育、转化和应用。 围绕打造技术创新优势和抢夺产业链主导权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全球技术创新蕴含的重大机遇,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提出十年内建设 45 个制造业创新研究中心;英国通过建设一批技术与创新中心完善和优化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德国出台集群政策全面支持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等创新主体。各国通过促进产学研合作、完善创新生态等争夺对人才、技 7 术标准以及产业链的主导权。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经济发展进

13、入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迫切需要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是新形势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有利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中高速增长,又有利于释放新动 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迈向中高端水平,也有利于推动与全球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同时,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市场需求逐步释放,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市场机制更加完善,对外开放显著加强,我国产业、企业实现赶超发展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三)问题与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和需求, 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还存在

14、一些薄弱环节 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创新型企业较少,尤其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二是 企业持续创新动力依然不足,制约不同性质和类型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 ,创新创业活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很多产业处在价值链中低端,高端产业低端化现象明显。四是适应产业变革要求的新型产业创新体系还未形成,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 8 支持不足, 创新链条和体系不完整,市场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五是产业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共性技术研发载体和战略性支撑能力不足,面向 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服务机构和平台

15、有待加强。 综合判断,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正面临着利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挑战。必须紧 紧把握全球产业变革和创新发展新态势,加快 “ 互联网 +” 、中国制造 2025、大数据等战略实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支撑引领产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改善产业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和产业进入价值链高端环节,为构建创新型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重

16、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 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动力,着力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促进产业协同创新,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着力强化创新创业服务,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 9 企业集聚,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发挥技术创新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 主体地位,激发企业

17、创新内生动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使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强化协同。加强产业协同创新,充分调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技术融合与扩散,注重财税、金融、投资、产业、贸易、消费等政策与科技政策的配套,推动军民协同创新与发展。 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以改革驱动创新,推动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 、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破除制约新兴产业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科技创新潜能。 开放合作。把

18、握全球创新要素流动和集聚的新趋势,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促进人才、 10 资本、成果等要素开放、共享与流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有效率地配置创新资源。 (三)总体目标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育成长,科 技与经济社会结合更加紧密。 主要指标如下: 到 2020 年,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培育 20 家左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部分企业进入全球创新 100 强行列,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 1000 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营业收入达到 34 万亿元,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 隐形冠军 ” 。 按照科研基地优化布局统筹部署,在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产业技术领域建设 20 家左右战略目标明确、运行开放高效、资源整合能力强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形成对产业发展辐射和带动作用强的技术 创新网络。 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 1.1%,行业领军企业研发投入达到国际同类先进企业水平,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 PCT专利申请量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