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摘 要 主要分析了当前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规划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不足、管理水平低等具体问题,提出了优化布局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管理水平、深化配套改革等可行性的方案和对策,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 发展 调整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级财政在支持城镇化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并通过加快城中村改造、迁村并居、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等措施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在城镇化率突破 50%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
2、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启动我国农村市场,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与市场制约;推动农村产业集聚和结构升级,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解决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突出表现出的如建设分散,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薄弱,配套功能不合,管理落后,缺乏区域特色等问题,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实现城乡和谐稳定的重点。 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是规划布局不合理。规划是建设发展的总纲,而长期以来各地普遍对农村规划重视程度不够,村镇规划编制层次低,规划覆盖面窄,规划的权威
3、性、严肃性不强。此外在一个地区或区域范围内,乡镇的面积、人口差距较大,乡镇驻地之间的距离分布不合理,影响经济发展有效覆盖面,资源浪费,建设重复,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相似、缺乏鲜明特色,难以形成产业集聚,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仍然薄弱,配套功能不完善,需要进行长期建设,而仅仅依靠并不充裕的财政收入,很难实现资本的大量连续投入。农村公共卫生、农田水利、水、电、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交通、建设、管理水平跟不上发展需要,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阻碍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三是产业发展不
4、足。较多的农村地区仍然传统农业比重大,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经济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产业集聚。传统农业发展缺乏鲜明特色,不能形成有体系的规模产业。而已经兴办的非农产业,大多也是低层次、低水平项目,缺乏规模、缺乏市场竞争力,产业聚集和辐射能力较差,经济发展缺乏支撑和活力。 四是管理水平落后。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往往是从执政者的角度制定管理政策,没有从农村和农民的角度考虑发展和管理,很多时候违背农民本身意愿。还有一种常见情况就是宣传不到位,大多数农民对国家的政策不了解,对农村城镇化的认识不足,甚至一无所知,对建设和管理不接受不配合,主体作用根本没有得以发挥。再加之乡镇规模不合理,人口分散,管理方式落
5、后等,导致乡镇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建议 (一)优化布局结构推动城乡整体协调发展。 农村城镇的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而是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和思路来设计规划。在当前交通、通讯发展迅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趋紧密的形势下,应适当对一些区域面积较小,经济发展缓慢的乡镇给予考虑撤并到毗邻乡镇,摒弃传统 “小而全” 的模式,实现由数量型到质量型转变。选择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乡镇,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形成不同规模和功能的城镇圈。充分利用其产业聚集和要素聚集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和经济速度增长较快的优势,拉动周
6、边地区经济发展。 (二)突出特色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仍应该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进行与原地形地貌特色、原生态环境、原民居特点相匹配的产业结构调整。或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聚集,就地吸纳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或是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和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要素的工业,围绕城镇的某主导产业和相关的若干骨干农产品,将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结合成一个新的农业体系,实行种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通过开展加工、购销、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整体统筹农工、销售和市场环节,使农业成为高效盈利产业
7、,促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广开渠道筹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政策、行政、社会秩序和人文条件上优化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根据市场经济下资本的流向规律,采用市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利益化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将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公交、路桥、公共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推向市场,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对于土地收入、财政性投入、银行贷款、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的资金要进行有效的社会监督,合理使用于最需要的项目上,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
8、。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推行其他金融投资模式和政府特许专营的方式,突破传统的体制与模式,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四)转变观念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要改变农村城镇化建设就是盖几栋房子刷几面墙的“政绩”观,切实从农民的角度出发考虑发展问题,相应政策措施的制定应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具体政策的执行管理需要精细化,如很多农村新居已经建成,表面看起来焕然一新,但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农民迫切需要,但却不能显现“政绩”的隐性问题却得不到较好的解决。 农村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农民的支持,需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农民对政策的认可和向往,要让他们知道政策制定的根据、发展的蓝图和实现
9、发展的可能性,发激发他们的热情和信心,充分发挥他们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五)深化配套改革保障农村城镇化建设持续发展。 改革土地制度。随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土地承担农民社会保障的功能在逐步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条件已基本具备,应在对农村土地使用性质进行严格管理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形成农民将拥有的农村土地市场化推出渠道,能够分享到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推出时的收益,减小农村城镇化建设阻力。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改革要和土地制度改革相应协调联动,一方面放开户籍流动的政策限制,消除户籍差异带来的身份差异,以及在教育、养老、失业、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影响,使
10、农民享受到较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打破城乡分割,提高农村征地补偿达到同级城市的参考标准,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跨地区流动就业,向各类城市、向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减少农民数量。 改革农民就业体系。一方面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积极发展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社区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空间,为农民务工提供更多岗位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就业市场,做好就业的培训服务工作,为务工人员提供低廉有效的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促进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 结束语 城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城镇化,农民要变成居民就要
11、尽快打破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体制,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农村城镇规划和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坚持“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稳步提高农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加速全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使农村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敬琏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M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2 张进,常红晓 “三农”变局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 3 陆学艺 “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汪青松 “三农”问题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法律关系重构 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5林教走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 J农业经济问题,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