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创业型农民的培养.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94914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创业型农民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创业型农民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创业型农民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创业型农民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创业型农民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创业型农民的培养摘要: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培育体系,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创业的农民,这不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创业型农民;体系建设;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型农户采取分散的自我封闭式的经营方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农户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分工协作,生产经营经常处于盲目状态,导致农产品交易成本高,利益大量流失。而就整体而言,我国农业产业化体系还不完善,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机制还不健全,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传统型农户的能力还比较弱,利益连结机制还有

2、待完善。要积极引导创业型农民进入市场,与传统型农民进行市场、科技和信息对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因此,立足于创业型农民带动农村基层的传统农户,完成与传统型农民的有效对接显得尤为重要。一、培养创业型农民的体系建设 (一)农民创业支撑体系建设 农民通过创业,不但富裕了自己,也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农民掌握的资源、信息不足且缺乏创业的支撑体系,当前我国农民的创业比例还很低,阻碍了新技术、新知识从最上级开始推广。创建完备的农民创业支撑体系,有助于带动创业农民等主体率先应用先进农

3、业生产力。 首先,在省级或地(市)级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成立农民创业指导委员会,各乡(镇)政府与农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联合设置农村创业风险基金。其次,加大对农民创业的培训力度。政府创业培训机构和社会团体要共同承担农民创业培训体系建设,政府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另一方面提供一部分培训补贴,以更好地促进农民参加创业培训。经济发达的地方政府还可通过适当的方式(如组织专家评审)来选择一些优势项目给予资金或政策(如税收减免)支持。再次,在区域功能定位的前提下,通过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农民创业。政府对农民创业进行引导并提供配套服务。如,在城郊型农村可发展乡村旅游,引导农民创业,当地政府通过对“行、游、食、住、购

4、、娱”六大要素配套建设,吸引农民投资参与乡村旅游创业。最后,建立农民创业者协会。为已经创业和想创业的农民提供一个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平台,发挥成功创业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协会会员与政府之间建立桥梁和纽带。农民创业者协会将创业农民凝聚成一个整体,通过互联、互助、互补、互带效应,激发农民创业激情、提高创业成功率,使先创业者不断做大做强、后创业者少走弯路,深入推进农村全民创业。 (二)创业示范带动机制建设 示范带动机制是在培育农业人力资源过程中,建立创业型农民培养机制。首先,通过选拔培养,使一些创业型农民成为一支固定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影响和带动周边农民学科技、用科技。通过户带户,户带

5、组,组带村,村带乡,农业科技的星火就能够在广大农村形成燎原之势。其次,在农村建立一大批蔬菜、水果、生猪等种养示范基地,充分利用示范基地,拓宽传统型农民的学习空间。并聘请科技人员、创业型农民传授知识、发布信息,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把课堂教学与基地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习和应用的实效性。最后,充分认识本乡本土的历史传承、文化资源、特色产品,结合农村实际所需,根据其行业特点把部分任务分解到乡镇有关部门,制作“乡土教材” ,通过乡土教材“土、特、新”的特点来吸引农民,充分利用乡土开发的资金和资源,减少人才培养的投入。 创业示范带动机制多种多样,包括“产业+人才”聚集人才模式,“部

6、门+农村”科技人才开发模式, “协会+人才+农户”的农业人才开发模式等等。通过完善创业示范带动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开发有机结合,有利于农技的推广及吸纳科技人才,建立协会会员与服务人员的新型关系;有利于积聚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资金,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机构的职能作用,从而为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速科技与农业经济结合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三)建立农村多方位综合服务体系 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促进作用。要切实为农业人力资源的培育做好服务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尽快出台国家有关鼓励扶持农民创业的政策文件,包括创业农民工回乡创业

7、的贷款优惠政策、科技政策、税收减免政策、人才培训政策等内容,在工商登记、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税费、创业培训、人员招聘、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使农民工回乡创业同招商引资一样享受同等甚至更为优惠的待遇。第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多元化、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建立农村创业型农民培养的专项基金,用于对重点、示范实用技术的项目资助和对农村人才的培训、奖励等。第三,吸引各类教育资源向开发农业人才投资,取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限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于农业发展,给农村营造一种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确保农民的知识、技能得到及时更新。第四,建立农村人力的技术、信息市场,为农村人才技术成果的转让、科技

8、信息交流提供服务。可以把农村人才组织起来,成立各种类型的行业协会、研究会,为他们开展科技交流、技术推广提供方便。第五,协调有关部门对农村人才在发展项目、投入资金、土地承包、产品包销等环节上予以扶持;同时对农村人才创办的经济实体制定必要的保护措施,避免乱收费、乱摊派等问题的发生,保证他们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培养创业型农民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培育创业农民,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头人 培育创业农户,影响学习仿效型农户,提高他们经营生产的能力,带动大多数传统农户,这对稳定我国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极为重要。首先,应把发展创业型农户作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加强领导,制定扶持的优惠

9、政策,为培育创业农民形成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其次,在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基础上,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手段,鼓励农民跨地域承包经营土地,积极吸纳外地劳动力前来承包经营土地。并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制度,如“股份制” 、 “临时转包”等,以加快土地流转,扩大土地规模,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必要的条件。再次,鼓励和引导年青人从事农业生产,通过科技下乡、农技推广服务、农广校等渠道,建立健全对种粮大户尤其是青年种粮大户的日常技能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经营者,使其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载体,带领广大农民走上科技兴农的道路。 (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创

10、业农户的政策支持 以“多予、少取、放活”的支农政策为基础,注重发挥政府农业公共服务的作用。一是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村创业大户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经营补贴、政策优惠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种、养殖大户和创业经营项目予以扶持。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全局的原则,用足用好专项资金,培育一批产业关联性高、带动能力强、与农民联系紧密、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创业大户,二是注重农业生产环节的服务,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加大对农户的资金和技术服务,增强农户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效益稳步提高;三是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积极稳妥地改革

11、财政体制,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进程。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着力解决农民最迫切希望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 (三)完善农业经营形式,提高创业农户的生产能力 通过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示范基地为纽带,在创业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创业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行业协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连接机制,采取“公司+农户” 、 “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 、 “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连接起来,构建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农业经营体系。在此基础上,为创业农户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改进农业生产方式

12、提供一个优越的平台,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实现农业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 (四)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和相关公共物品投入,完善人力资源培育体系 开展农业职能教育培训,提高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结合有中国特色的人力结构建设,在人力资源培育体系自上而下形成和推广的同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应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农村劳动力,增强农民学习农业科学技能,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首先要通过引导,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降低培训成本,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逐步建立起政府、用人单位、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机制。其次,各地要适度调整扶贫和补贴资金的使用方向,将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减免偏远落后地区农村的教育和相关费用支出,以保障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 1 魏下海. 试析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 经济与管理2007 年第 2 期。 2 张东华,郑威. 我国农民文化素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5 期。 3 熊会兵等. 中国农村人力资本评价体系研究 , 农业经济问题2008 年第 7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