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缺乏现状及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95368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劳动力缺乏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劳动力缺乏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劳动力缺乏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劳动力缺乏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劳动力缺乏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村劳动力缺乏现状及对策研究摘 要: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青壮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务农收益低,而城市生活丰富多彩使得外出务工的农村优质人力资源不愿再回家务农,农村留守的是由家庭养老的老人和看管小孩的妇女,农村人力资源下降,农业现代化进程减缓。要解决农村有效劳动力缺失问题,必须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生产收益,从而吸引青壮劳动力回流农村,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组成,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劳动力 缺乏 人力资源 农业现代化 当前我国农村“三农”的基本矛盾还是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是社会考虑的重点。但由于区域

2、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出现了农村青壮劳动力缺乏的现象。据了解,近几年来,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40 岁以下的中青年外出比例高达 80%以上。伴随着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劳动力在农村发展的意愿下降,转移劳动力回流农村的数量明显减少,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妇女化的现状。农村劳动力的缺乏,使农村的发展将受到巨大限制。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南城县徐家乡五帝村党支部书记吴木根提到:建设新农村,资金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没有人才,甚至连像样的劳动力都没有。如何破解农村劳动力缺乏这一难题,对新农村的建设,对

3、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都有积极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现状调查 对于中西部农村劳动力现状,笔者在自己家乡所在村做了一个初步调查。调查以村为单位,对村里户籍人口和实际留守人口进行统计和分析。 (一)村况概述 全村地处丘陵地带,共 11 个社,以种植业为主。截至 2011 年 12 月底,总户籍户数:302 户,户籍人口:1013 人,留守户数(家中至少留有一人):201 户,留守人口:485 人(留守标准:一年在家 10 个月以上) 。原总耕地面积:733 亩,目前在耕面积:433 亩。人均农业生产总收入:1100 元/年,人均农业纯收入(不计自给自足的粮食和蔬菜):600 元/年,人均总收入(含务工收

4、入):4800 元/年。 (二)村中劳动力现状 1.人口年龄分布表 2.留守人口性别分布表 3.留守劳动力现状分析 (1)人口流失量大,耕地面积下降。留守人口锐减到户籍人口的47.8%,在耕面积由 733 亩降为 433 亩,下降为原来耕地面积的 60%。 (2)农村青壮劳动严重缺乏。农村劳动力人口(20-60 岁)下降,户籍人口中比例为 58.5%,而在留守人口中比例为 35.9%。农村现有青壮劳动力(20-50 岁)由 38.4%下降到 14%,并且主要为女性,占比达到 85%,这一年龄阶段的男性劳动力整个村只有 12 人,只占留守人数的 2.5%,这些人中,除去村干部,还有部分人员是因身

5、体健康,无法外出而留守在家中。目前农村劳动力主要是老人和妇女。 (三)劳动力流失原因分析 1.人多地少,村民务农效益低 村里人均耕地只有 7 分地,地处丘陵,种植条件艰苦。本村劳动力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外出务工,在打工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务农效益的情况下,家中的青壮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补贴家用,留下年老不能外出的父母或照看小孩的妇女在家。有务工补贴的留守家庭,农业生产在家庭中逐渐沦为边缘地位,留守家庭的农业生产就只是生产自给自足的粮食和蔬菜。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升高,农产品价格的长期低迷,农业产业结构的同质化程度高,农业生产方式陈旧,对于没有务工补贴的家庭,仅有的务农收入只能让他们陷于相当贫困的

6、生活中。村中纯农业人均总收入为 1100 元/年,除去农药、肥料、饲料等生产成本,村中人均纯农业净收入为 600 元/年(不计算自给自足的粮食和蔬菜) ,除了生活,农业生产就没有给农民带来剩余。 2.外出青壮年接受新观念后,不愿再回家务农 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尤其是刚毕业的青少年,在接触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后,尽管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但也不愿再回农村。农村没有网络,没有年轻人,只有很少的文化生活,让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认同感。有部分刚毕业的青年在没有外出前,也是整天在附近的镇上晃悠,没有心思在农田上耕作。对于能力稍强一点的青壮年,就将老婆、孩子都接到城里,全家都离开农村进城打拼,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7、。农村老一代农民的生活方式已经被年轻一代抛弃。要发展农业,必须改变原有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重新吸引年轻人回到农业中去。 3.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劳动力远离家乡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平衡。在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相对落后。中西部贫困山区,甚至城镇人员都流动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去打工。他们远离家庭,远离自己的土地,只能留下妇女、老人、儿童在家。 二、农村劳动力缺乏的危害 农民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现在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代表着老迈而过时的传统农业,现代农

8、业呼唤新型农民,呼唤职业农民,青壮劳动力才是现代农业的希望。 (一)严重减缓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农业是弱质产业,需要工业的反哺,工业科技在农业中的大面积使用,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大量的工业科技正在面向农民推广使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摸索。工业科技的使用,新农业生产模式的建立,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敢于尝试、有朝气的劳动力来承接。就目前只剩下老弱病残的农村劳动力,是不足以承担农业现代化的重任的。 (二)严重危害新农村的建设 现代农业,不只是农业现代化,更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现代化,是对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现代农业不再是为了自给自足的生存,而是以效率

9、来配置资源的商业农业,含有更丰富多彩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老婆、孩子、热炕头” ,老一辈的生活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农村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更不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以农民为主体,通过社会各方力量来参与的一个系统工程。它是在社会其他力量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农民自身不断努力来发展的。在我们现有的农业生产中,现有的农村劳动力结构中,是留守的老人和妇女,是传统而老迈农业的代表,因此,需要吸引社会各方力量来参与新农村的建设。 三、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的对策措施 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根本上要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生活方式,增加农业生产的收入,提高务农的收益。但这是一个长远而艰巨的目

10、标,就目前来说,可以有以下一些短期措施: (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农村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生活单调、务农收益低,必然导致农村人力资源流失。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对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回流以及对工业人才和工业资本的吸引都非常重要。中小城镇的完善布局,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便利的交通,可以使城镇和村庄联系更紧密,人们生活在城镇,耕作在村庄,形成“村庄的城镇,城镇的村庄” ,既可以享受便利而丰富多彩的城镇生活,也可以完成农业耕作。政府对中小城镇的规划和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日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城乡均

11、衡发展战略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快速向东京、大阪、名古屋集中,导致城市过度拥挤,农村人口过疏和农村区域社会功能的衰退。为了城乡的均衡发展,实现全面现代化,日本政府便实施工业和城市分散化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地区通过村町合并,建立中小城镇。工业和城市在空间上的重新布局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使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迅速增长,农民就地就业,当地农村空心化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 (二)大力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推动农业内部分工的细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现代社会,效率决定收益,效率配置资源。农业要吸引人才和资金,必须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传统农

12、业的精耕细作虽然最大程度挖掘了土地红利,但因现代工业科技无法大面积普及,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比,效率还是要低很多。在向国成与韩绍凤教授的小农经济效率分工改进论一书中,他们根据分工与报酬递增思想,得出小农经济效率改进应该走深化分工的道路,只有深入促进农业社会分工,提高农民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各地政府应根据自身地理条件,扶持本地特色农业,有意识地培养当地的少数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以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带动本地发展,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内部的分工,大力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 从全国范围来说,农村还处于劳动力剩余状态,力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是主流问题。但对部分地区出现的农村

13、劳动力缺乏现象必须要高度重视。人是一切生产的首要因素,现在部分农村剩余的不是劳动力,而是需要养老的人口,是以前农村家庭养老体制的遗留问题。农村劳动力的缺乏,是农村生产效益和生活环境双重不如意带来的结果。青壮劳动力的缺失将进一步导致农村生产效益的恶化,这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将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减缓,甚至失败。要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使主体强有力起来,才能吸引社会力量来不断参与。 参考文献: 1温铁军.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M.贵州日报,2006-7-4. 2张新民.中国农村人才现状与演变趋势J.农业经济,2012(3). 3杜群.浅谈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4(202). (责任编辑:杨再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