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表皮建筑【摘要】在当前高速变化的社会中,快餐式的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表皮建筑适应建筑的时尚化,表现化成为当下最流行的建筑流派之一。本文通过对表皮建筑的定义、产生背景、表现特点以及该流派作品进行分析,得出表皮建筑流行的原因及存在的必然性。 【关键字】表皮 表皮建筑 界面 材料 中图分类号: R322.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表皮建筑的定义 1.1 表皮的概念 “表皮”一词是当前国内建筑理论研究中对英文单词“Surface”的通常译法在英语环境中“Surface”所对应的名词性解释有两层含义:一是物体的最外一层二是物体的表面。这两种解释都是从物理角度出发的定义,除此之
2、外, “表皮”一词还具有两种抽象观念上的解释。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当代哲学家阿维荣斯特尔(Arum Stroll)于 1988 年出版了第一本以表皮为主题的哲学书:表皮(Surfaces),据斯特尔介绍,从 20 世纪开始表皮被用来讨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同时他介绍了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吉布森(J.Gibson)的观点,认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建立在物体的表皮和我们的视觉系统的关系之上的,而由表皮构成及呈现了物体的各种视觉形式,并经由视觉转化成各种信息而被我们认知。斯特尔介绍了现有的四种表皮定义:(LS)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所说的抽象的表皮,该表皮不属于任何物体而
3、只是一种界面;(DS)物理主义的抽象表皮,该表皮是属于某个物体的;(OS)日常所谈论的物质的表皮,有各种物理特征;(SS)科学观念下的物质表皮,是物体最外一层的原子组织。前两种将表皮认为是抽象的,而后二者却将其视为物质的。但是,斯特尔认为表皮既是抽象的也是物质的,同时具有这两种性质。他说,表皮是形成其所体现(的物体)的上部或外部边界的薄的(几何学的)伸展(spreads),并且对象依据其具体情况可有一张或多张表皮。 1.2 表皮建筑的概念 表皮建筑是指具有表皮化设计倾向的建筑。在刊登于 2008 年第 5 期新建筑的从建筑表皮到表皮建筑一文中,文章作者认为表皮建筑是极少主义建筑发展的一个阶段,
4、并且是当代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文中对极少主义建筑表皮的表现特征进行了阐述,包括不同程度的透明性,对材料本身特征的表达和表皮的编织性、重复性特征等。这些论述从物质层面(表面、表层)对表皮建筑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2.表皮建筑的产生 2.1 技术背景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材料的选择上,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和传统材料的改进翻新,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建筑形式上,施工工艺的改进和施工组织的调整,让建筑师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建筑形式;在建筑设计上,计算机的普及和模拟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师对空间曲线和复杂形体的探索变得简单,对建筑施工的控制力加强。这些进步,从客观
5、上为表皮建筑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2.2 理论背景 尽管理论界对表皮建筑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却不得不承认它是 20 世纪末期至今的、最具活力的建筑形式之一。现代主义建筑对于空间和功能的探索似乎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极限,开始停滞不前。不满足于追随在功能之后的僵硬形式和脱离了实际的抽象空间,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兴奋点。而被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解放出来,却又遭到长期压制的表皮则在此时初露锋芒,借助于时尚和传媒的力量大放异彩。 关于表皮建筑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建筑“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古老命题。一方面,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表皮建筑朝着精密和高技的方向发展,力图通过对表皮的设计解决更多的建筑问题,以技
6、术成果来反映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对建筑情感化的需求促使表皮建筑承载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艺术化设计来美化生活。 除此之外,表皮建筑还与流行时尚密切相关。在这方面,创刊于1995 年的时尚生活类杂志Surfac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杂志集时装、建筑和设计于一身,每一期都有一个新鲜独特的主题,力图传达一种个性化的态度和生活方式。 2.3 现实背景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表皮建筑也不例外。在当今社会,个性的发展和表达得到人们的广泛尊重。经历了国际主义热潮的城市急需一种既能摆脱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又能最大限度的保持现代主义建筑便利性的建筑形式。而表皮建筑恰好能够比较好的满足这种要求。而对于像中国
7、这样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表皮建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量建筑设计任务和较少的设计人员之间的矛盾,保证了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多元化”一词可以说是对当今社会的一个概括性描述。对于表皮建筑来说,多元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设计理念的混杂。经过后现代主义的洗礼,各种设计思想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影响借鉴,呈现出共生的趋势。人们对表皮的期望越来越高,除了维护和美观,还要体现个性化并满足生态节能等需要。 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表皮建筑的多元化。一方面,建筑的形态更为自由,模拟技术突破了人脑的想象,建筑师在空间曲面和自由形态上有了更好的掌控力;另一方面,数字化立面打破了建筑
8、形象不可改变的状况,使建筑表皮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 3.表皮建筑的艺术表现 3.1 形式 表皮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开结构和弄能的束缚,使其表现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表皮建筑的形态有很大的变化空间。 3.1.1 几何形态 表皮建筑在几何形态上与其他建筑的区别在于界面增加、界限消减、界面扭曲。 界面增加 传统的立方体是一种稳定而实用的形体,单独存在常给人以静止的视觉感受。而随着界线和界面的增加,其造型丰富的同时,稳定感逐渐减弱,运动感和流动性则有所增强。当多面体的界线和界面无限增加时,会导致每个界面都无限变小,直至消失,最终成为一个整体球体。 界面消失 两个平面相交,其交接处必然有一条界线,但现代表皮
9、建筑有时为了突出表皮的连续性和空间的流动感而故意以曲面代替界线来连接两个面,从而造成界线消失的视觉感受。表皮建筑界线的消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材料的发展。如金属板便于弯曲的造型特点,激发了建筑师的想象力。而钢筋混凝土很好的可塑性和承重能力使建筑造型更为灵活多变。表皮仿佛是没有重量一般在空间中自由延伸、弯曲,而空间就存在于在一次次的转折之中。 界面扭曲 界面的扭曲则是连面本身的形态也一同改变了。身处界面扭曲的建筑中,就如同是身处“魔比斯环”中一样:空间的划分没有内外之别,正面之中有反面,反面之中有正面。这种本来是由数学家所发现的拓扑现象,现在却成为建筑师追求奇幻空间体验的终极目标,被一些人认为是“
10、未来建筑”的形式之一。 3.1.2 骨骼体 骨骼即骨架,是形态所依附的框架,支配整个构成设计的秩序,决定彼此间的关系,是联系形态的内在组织结构。在大多数表皮建筑中,骨骼都处于外表面之内,或与外表面相平,以支撑表面为其主要作用,较少参与建筑的表现。但在骨骼体中,骨骼突出或脱离表面,在起支撑作用的同时,还是建筑外部造型的主要手段。骨骼体常以线为主要的形态构成元素,依据线排列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规律性与非规律性骨骼体。 3.2 材料 建筑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等对人的感官有直接刺激作用。 3.2.1 质感和肌理 如光滑与粗糙、柔软与坚硬等。而肌理除了这些,还有纹理的意思在内。对于建筑设计来说,质感主
11、要是选择适当的材料,并给予恰当的处理;而肌理则要求对材料进行合理的编排,通过组合排列而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肌理又分为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 在表皮建筑中,质感和肌理的设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促使建筑师在挖掘材料本身天然特性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人工的表达方法,如通过绘制、拓印、喷雾、刮擦、水印、拼贴、熏炙等,来获得材料自然特性之外的理想或奇特的肌理效果。由于表皮建筑对表皮艺术表达的特殊重视,使得其对质感和肌理的追求更为强烈,并在设计中形成一些共通的特点,如对肌理的组织偏向于表达材料纹理的均质性和层次感等。 3.2.2 色彩 材料是色彩的载体,并由光线实现色彩对人视觉的刺激。天然材料的色彩能使人感觉亲
12、近自然而又真实可信,但在色彩的选择上比较受限制。为了弥补天然材料色彩的局限性,人类很早就学会从植物和矿物中提取所需的颜色用于装饰。技术发展后,又开始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调配出更多的色彩。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运用到建筑建造中,建筑的色彩也越来越丰富,甚至出现了用灯光和信息技术控制的变换色。 4.小结 表皮建筑的出现和兴起不仅仅是一种外观形式和审美趣味上的转变,同时意味着建筑结构和建造形式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工业化生产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则与计算机技术和数字设计的发展息息相关。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要求,促使建筑构件尽可能的简洁一致;而模拟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则使得曲线造型和复杂结构变得容易控制和把握。在追新求异的现代社会中,表皮建筑最大化的平衡了建筑的功能性和美观性,满足了人们的使用和审美需求。从这方面来讲,它适应社会的需要,是建筑发展的必经阶段。 参考文献 王其钧著.近现北京交通大学代建筑语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英】罗杰斯克鲁顿著.刘先觉译.建筑美学.中国建筑一工业出版社,2003 【德】史蒂西编,贾子光等译.建筑表皮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佟华.表皮建筑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郭峰.当代建筑表皮的表现性与逻辑性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