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贵州省黔西县城关镇双星村大龙潭水污染原因【摘要】本文通过对黔西县大龙潭水源点地下水的补、迳、排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大龙潭水源点污染主要是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堆积不当及贯城河清淤破坏了隔水层,致使污水直接渗入地下含水层中所致。 关键词:水源点;污染物;原因分析;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黔西县大龙潭地下河出水口为城关镇双星村 28000 余人口生活饮用水供水源地,位于县城北东直距 4km, 2010 年 3 月 12 日,该水源出现不明原因水质短暂变黑,2010 年 3 月 14 日经黔西县环境保护局取水样分析显示:水质中锰、阴离子合成洗涤
2、剂、亚硝酸盐、氨氮、大肠菌群不同程度超标,由于该水源地污染,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处于十分困难的局面。 2 基本水文地质概况 大龙潭地下河出水口位于杨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型区内的黔西向斜北西翼。黔西向斜南西段轴向北东东,北段轴向渐转北东,呈弧形向南东突起,轴部地层三叠系中统狮子山组(T2sh) ,两翼岩层产状较平缓,倾角 10 度左右。 水源地主要补给区大至南北以三叠系中统狮子山组与松子坎组(T2sh-s)地层界线南西的车家寨以远区域,在这区域地下水补给以大气降水垂向渗入补给为主。大气降水至地面,通过岩石缓慢渗入地下,或通过洼地、落水洞、竖井等岩溶洞穴快速注入地下,并以溶隙管道、
3、溶隙、构造裂隙等为迳流通道和储存空间。受岩性组合地形及构造裂隙控制,地下水的流向由西向东,受 F2、F3 断层控制转向北东迳流,并以大龙潭、岩溶伏流出口溢出地表成为明流。 3 不利地质概况 水源地从补、迳、排均处于极易污染地层中,水文地质环境脆弱,在补给区存在以下不利环境地质条件: (1)不利的岩性组合条件 从环境地质角度看,水源地主要含水岩组为三叠系中统松子坎组(T2sh)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顶部强风化呈砂状,结构松散,渗透条件好,但自净及吸附能力差。 (2)不利的下渗条件 水源地主要补给、迳流区上覆第四系土层薄且厚薄不均,部分地段基岩裸露,基岩上部无相对隔水层,地表及岩体中岩溶发育。在县
4、城北油街、沈家寨、火烧寨、新田湾一线洼地,落水洞星落棋布,同时构造溶蚀裂隙发育良好。这些都为地表水(污水)下渗地下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不利的构造条件 从构造条件上看,本区走向北东向的断层北西盘富水。水源地地下水迳流区主要受控于 F2、F3 两断层,地球物理探测显示在两断层间岩体较破碎,特别在大水塘至公园一线构造裂隙极发育;水文地质调查两断层沿断层北西盘岩层破碎,构造裂隙及溶蚀裂隙极其发育,具有良好的导水性。 4 水源地污染现状及分析 (一)水源地污染现状 2010 年 3 月 14 日经黔西县环境保护局取水样分析显示:水质中锰、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亚硝酸盐、氨氮、大肠菌群不同程度超标(
5、表 1-1) 。表 11 大龙潭水质监测超标项目结果 (二)环境地质条件评价 大龙潭水源点为一地下暗河出口,其迳流通道发育于可溶岩地层中,地下水的迳流以岩溶管道、构造裂隙、溶蚀裂隙为主,由于补给、迳流区可溶岩大面积裸露,在其迳流主通道上分布有落水洞和消水坑,洼地,这些条件为地下岩溶水与地表水联系产生了直接便利条件。同时由于F2、F3 两断层的存在,在两断层间,贯城河左岸的大水塘至公园一带构造裂隙极为发育,也是地表水下渗地下水的便利场所。在上述区域排污及堆放垃圾极易对大龙潭地下水产生污染,污染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岩溶发育管道迳流。 (二)地下水背景值 水点 S14,属地表地下水交替较强烈的地下水露头
6、,从该点水文地质条件看,相似大龙潭(S1) ,为此选择该点作水质背景值,并与大龙潭水质对比,经取水质检测结果见表 61: 表 12S1 与 S14 检测结果对比表 (三)主要污染项目检测结果对比与分析 取样监测期的 4 月 8 日 S1 号点断流,所取水样检测结果,仅供参考 1.锰 表 13 各监测点水中锰检测结果对比表 mg/l 依据对比,S1 地下水锰含量低于贯城河污水,锰污染源主要为贯城河污水;从时间上看,两点含量在时间上存在明显不一致性,当污水中锰为高值时,同时间段 S1 水中锰含量不太高,而是过一两天后呈现偏高,分析原因,主要是受污染的地下水有一迳流流速时间段的时差所致;从总的趋势上
7、看,两点锰含量趋于减少态势。同时也可看出,河道清理扰动河床淤泥对地下水中锰污染明显,随着清淤工程的完成,一定时间段,S1 号点地下水中锰含量可以恢复到背景值。但需提出的是,由于河床隔水层的破坏,为河水下渗地下水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丰水期河水上涨,对河床产生水力冲击后,也可自然产生锰离子悬浮富集,对水源地也会产生地下水锰污染。 3.亚硝酸盐 表 14 各监测点水中亚硝酸盐检测结果对比表 mg/L 从上对比可见,S1 号点明显亚硝酸盐检测结果高于贯城河污水,说明贯城河不是唯一对 S1 地下水产生污染的污染源,在流经贯城河北东侧的地下水下游区也存在污染源。 4.氨氮 表 15 各监测点水中氨氮检测结果
8、对比表 mg/l 本项目从监测检测结果而言,无可比性。 5.总大肠菌群 表 16 各监测点水中总大肠菌群检测结果对比表 MPN/100mL 总体上看,水源点及相邻泉点地下水大肠菌群均严重超标,说明水源地地下水受到生活排污及垃圾堆积污染严重。 6.大雨后水质监测 2010 年 5 月 6 日大雨后,取 S1、S10 两水点水质样,检测结果详见表 17。 表 172010 年 5 月 S1、S10 监测点水质检测结果表 从结果看,大雨后除贯城河对供水点产生影响外,W3 号点渗滤液对其所在下游区域地下水产生严重影响。 (四)污染程度分区 依据水质背景和监测点水质的检测资料结合本次调查成果综合分析,调
9、查区可分为三个地下水不同程度污染区: 1.严重污染区:该区生活排污量大,无统一的排污管理措施,对地下水影响大,地下水水质明显受污染。 2.较严重污染区:污染点少,无密集居住地,地下水水质受严重污染区及污染点气象因素影响明显。 3.污染较轻区:居住地零散,生活排污量小,地下水纳污量小。 (五)污染成因分析 本区污染源主要有贯城河清淤,黔西县老城区散排的生活污水,半边街养殖场排污水以及置于地下水补、迳流带上的黔西县城垃圾堆积场。1、河道清淤, 贯城河是黔西县主要排污口,河床清淤未将屯集于河床中的污水清除,当挖除污泥及粘土层以及河床改道爆破,致使基岩含水层裸露,失去隔水作用的河床位于 F2、 F3
10、两断层间及影响带内,特别在大水塘至公园一线沿现贯城河河旁构造裂隙极发育带,污水通过溶蚀及构造裂隙直接渗入水源地上游迳流通道导致地下水产生污染。 取河床中污水样检测显示,锰达 1.622.440mg/l;阴离子合成洗涤济 0.3440.431mg/l;亚硝酸盐 0.0760.094mg/l;氨氮0.05mg/l。污水中的锰、亚硝酸盐来源初步分析如下: (1)沿贯城河调查上游区堆积于河中的垃圾堆比比皆是。多年堆积于河中的生活垃圾锰富集,并存积于淤泥中。 (2)自上游区沿河可见未经处理的污水、私厕直接排污于贯城河中,除此之外还可见于弃河中的动物尸体,神仙洞一带有一小型水产养殖场。总体贯城河从上至下水
11、质由清渐变浑浊直至恶嗅。这些都是河水含亚硝酸盐的主要原因。 2、老城区生活排污 老城区污染源以生活排污为主,沿地下管道生活污水排放,方式以散排为主,这些污染点通过落水洞及裂隙下渗于地下,直接对水源地地下水产生污染。 3、黔西县垃圾场 为大龙潭地下水迳流、补给下渗区,处于 F2、F3 两断层间,构造裂隙发育。该点为黔西县城生活垃圾堆集地,无防渗处理措施。调查期间久旱无雨,对水源地无明显影响,但在丰水期该点受渗滤液影响,垃圾场周边土壤有机物含量增加。随着土壤有机物含量的增加,土壤中有效态铁锰含量增大。周边土壤中渗滤液有机物和金属铁锰共存时,大量的有机物质能活化土壤中的铁锰,增加其有效性,增强其在土
12、壤中的迁移能力,从而造成垃圾场地下水较严重的铁、锰污染,而也对下游的井、泉造成污染。由于垃圾造成的污染与降雨对垃圾(固形废物)淋滤相关,故污染类型属间歇渗入型。 4、养殖场 近邻 F2 断层,为良好的下渗区,含水层裸露,场中动物排泄物堆、排于周边,通过裂隙下渗于地下,对水源地地下水可产生直接污染。 5 水源地污染治理措施 1、因清淤对河床隔水层破坏,工程结束,河床需进行防渗处理,从工作投入及难度而言,对堆放于贯城河的垃圾进行清理,所有排污口通过管道及沟渠收集集中除污处理为宜。 2、加快清淤进度,对残积于河道中的塘、坑内的污水抽排清理。 3、对老城区散排进行整治改造,清除各污染点的排污现状,建立
13、集中排污管网,严禁直接散排及乱倾倒垃圾。 4、垃圾场在丰水期特别是大雨后存在极其严重影响,该点应进行清理或采取对垃圾辗压、粘土掩埋压密、封盖薄膜、挖排水沟渠、设置防渗滤坑收集渗滤液并抽入垃圾场上部散排蒸发等治理措施处理。 5、关闭或迁移养殖场。 6、建立专门的河道及排污管理机构。 7、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站,进行地下水动态的长期监测(特别是水质)及时进行地下水污染的调查研究,以便发现问题和采取措施。 6 结语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日趋强烈,地下水正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地表以下地层复杂,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因此,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即使彻底消除其污染源,也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使水质复原。我们应以预防为主,必须进行必要的监测,一旦发现地下水遭受污染,就应及时采取措施,防微杜渐。最好是尽量减少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的机会和数量,诸如污水聚积地段的防渗,选择具有最优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地点排放废物等。 参考文献: 1张海英,贵州地矿青年科技人员论文集,贵阳大龙井水源地污染浅析,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2006 21/20 万息烽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 00 九三九部队)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