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林斗盦,致中国的三封信无论在日本还是中国,其实都已经鲜少有人坚持对中国传统篆刻风格的复兴,2007 年,日本书法篆刻界泰斗小林斗盦逝世,无疑宣告着古典立场和传统流派的式微。小林斗盦的人生,似乎正是守护着中国篆刻古典精神的一生,并在 91 年的漫长守候中,深深体味,抵达极致。 第一书:印人品格 1989 年,浙江桐乡的君陶艺术院里,一位瘦小的老人正站在赵之谦巨大的篆书四条屏前凝神肃立。这是十一月的下午,南方的秋天刚刚终结了漫长的暑热,老人是来自日本的篆刻大师小林斗盦,而赵之谦,正是他终身崇拜并追随的对象。 后生回忆起来,小林斗盦是“西服革履,系着那种老派的领结一条细绳子,用一只金属制的鹰穿结在
2、一起,系在领子下。金属鹰状的领结看起来有点像古董,张开的翅膀羽毛一根根清晰可见” ,在君陶艺术院创办人、篆刻家钱君匋的印象中,小林斗盦“其身不甚高但身材笔直,鹰眼钩鼻,脚步轻健,眼镜后面的目光炯炯有神,令人不由得产生敬畏感。 ” 亲访君陶艺术院之前,小林斗盦曾手书致钱君匋: 钱君匋先生函丈 访日时蒙光临谦慎印会展,衷心表示感谢!宴会后又莅寒舍,使我感到无比光荣! 当时,我已提出,希望十一月十日参加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纪念会的前一天,即九日下午,无论如何要拜访先生美术馆,看看各种陈列名品。这里我再次提出。 我知道先生工作很忙,故如有您的门生带领我们,我已非常荣幸了!谢谢。 小林庸浩拜上 十月廿八日
3、 庸浩是小林的本名,1916 年出生于日本埼玉县的小林斗盦既是日本艺术院会员、全日本篆刻联盟会长,又是中国西泠印社的名誉副社长。他于 1999 年获得日本国家文化功劳奖,2004 年又获最高的日本国家文化勋章。致力于书法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弘扬, 是小林斗盦毕生的宏愿,事实上,他也的确如此,从 15 岁开始师从日本篆刻大师河井荃庐、西川靖盦研习书法篆刻,终生没有成家,其耗费数十载编撰而成的中国篆刻史已经成为初学书法篆刻者必读的经典。 在致钱君匋的手书中,小林斗盦如此强烈的提出拜访请求,想来与赵之谦的篆书真迹不无关系。篆刻对于日本人来说,是绝对的舶来品。日本国流传下来最早的一枚印是“汉委奴国王印”
4、,据后汉书东夷列传对这方印的记载,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这是可考的日本用印之始。 然而,日本人真正把印章当作艺术来对待,则是 16 世纪的事了。当时,独立和心越两位中国禅师流亡日本,并在日本传授篆刻,才使印章由实用转向艺术。基于此,小林斗盦称心越为“本国篆刻一道的开山祖” 。但篆刻传入日本时间较晚,加之篆刻本身的特点,在日本研究篆刻的人并不多,可供日本篆刻家们借鉴模仿的文字与历史资料也少,为了另辟蹊径, “去中国化”而自成面目,日本现代派印风往往过于外露、直白,以求引人注目。 对此,小林斗盦虽难免感叹“日本篆刻一直处在把中国技法作为惟一法规的极其困惑的状态” ,但仍
5、然将尊重、摹仿古典作为书法篆刻的第一要务。他极力主张学篆刻必须先学书法, “古来的(篆刻)名人皆擅书,惟因此,才创造出了优秀的篆刻作品。印人首先熟习小篆,通过学习小篆,掌握文字的间架结构、分间布白、运笔的微妙变化等等。甲骨、金文以后的书风,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有此基础,才容易成功” 。 清代书法篆刻名家赵之谦的篆书与印刻,让小林斗盦尤为叹服,那种“经反复推敲而成”的篆刻,被小林斗盦视为篆刻的“最高段” 。小林的篆刻作品古朴典雅,追求完美之神畅.尽显日本印人的认真、勤勉,以及注重细节的风尚。又多严谨,承古法,对中国古代书法篆刻精神的沿袭甚至被日本现代派认为是过分吸收、依赖中国传统而少见个人风格,但
6、无论在日本还是中国,以小林斗盦为代表的传统派篆刻,仍然被认为是书法篆刻的最高品格。 第二书:西泠往事 2003 年,杭州西泠印社百年社庆之际,小林斗盦以 87 岁高龄率团参加,而此前一年,小林更委人到杭州,向西泠印社捐赠出吴昌硕“西泠印社中人”原印。但凡加入西泠印社的社员,入社时,都会得到一份证书,证书上面钤有一枚印章,嵌有“西泠印社中人”6 字。这出自西泠大家吴昌硕之手,象征着这个百年学术团体的历史与荣光。但这枚原印,却在漫长的变迁中流落社外。直到 2002 年,小林斗盦通过拍卖会寻得,又捐回了西泠印社。 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的西泠印社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浙派金石书画家丁仁
7、、王禔、吴隐、叶铭 4 人发起创建,秉着严谨治社的原则,创社后 10 年左右未立社长。1913 年,在纪念建社10 周年的盛会上,众人公推一代大师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一时间,国内的金石书画家云起景从,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潘天寿、傅抱石、丰子恺等金石篆刻、书画、鉴赏、考古、文学大家和而应之。就连远隔重洋的日本名家也渡海前来参加,小林斗盦的老师河井荃庐亦在其中。 1981 年夏天,由时任社长沙孟海亲自签发了两份入社聘书寄往日本,决定吸收日本著名篆刻家梅舒适、小林斗盦为名誉社员,就此引起了日本的又一轮“西泠热” 。中日书法与篆刻之间的交流,由上一代交与小林和沙孟海手中,对于尊崇中国古典篆刻至极的
8、小林斗盦而言,入社的意义,尤为珍重。 然而,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西泠印社已然式微,因资金匮乏,几乎停止所有社团活动,印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已不比当年。小林入会十余年,没有看到高水平的作品和学术成果,也没有参加过一次像样的研讨会或评选活动。对于西泠印社,小林斗盦由最初的崇拜变得失望、鄙视。他曾公开在日本媒体上发表文章批评西泠印社,甚至要求退社。 直到 2002 年,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陈振濂受命介入西泠印社的学术和经营管理,百年名社的威望才渐渐重振。随着社团活动的重启,曾经愤而退社的小林斗盦,终于再次对西泠打开心扉,不仅接受了名誉副社长的职务,甚至主动为印社开展国际学术活动
9、提供资金、藏品等诸多支持。 在东京闹市区的小酒馆里,陈振濂与小林斗盦相对而坐,两人相差整整 40 岁,却举杯痛饮,心无窒碍。吴昌硕“西泠印社中人”原印的捐赠,已然成为篆刻史上的一段佳话。写给西泠印社的手书里,小林斗盦使用了“回归故里”四字,彼此相隔着一块海洋,也曾有过荣耀和失望,但这个百年名社对于小林斗盦而言,既是来自历史的认定,更是守护着篆刻之魂的精神图腾。 第三书:篆刻之魂 2007 年 8 月,小林先生逝世,终年 91 岁。陈振濂的追悼里,称其为“一位将毕生献给篆刻艺术的、可尊敬的老人;一位文化巨匠、艺术泰斗” 。在漫长的篆刻人生里,小林斗盦创作的书画、篆刻精品百余件,而最难得的是其藏印
10、,吴让之、邓石如、陈鸿寿、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等大家皆齐,且皆为传世佳作。有不少更是永嘉方节盦的旧藏,拓入晚清四家印谱中。 穷尽一生的收集,加之眼光独到,早年得之较易,当今就算多富有,也做不到了。日本太田梦盦氏所藏古玉印八方价值连城,或琢或刻,皆精美无比,其中三方战国玉印,以其精湛的艺术构思和非凡的制作技巧而名留史册。除了收藏中国古印,小林斗盦的藏品中也有吴石潜、徐星洲、王福庵等西泠印社初期名家的力作,以及高芙蓉、田边玄玄、中井敬所、何井荃庐等日本印坛名家的篆刻。 但纵观其藏品,仍以吴让之的最多。2001 年,小林斗盦发表告西泠印社社员诸贤书 ,其中对吴让之与赵之谦的篆刻进行了对比, “一般
11、来说,经意的作家是保守的,率意的作家是有创造性的。我一方面承认保守和创新是一对矛盾,另一方面更觉得二者必须非常密切地结合守旧的实践是培育理性的自我意识的先决条件。对作者来说,创作冲动和批判理智的平衡,关系到他艺术感觉的高度个性发挥被称为近代艺术的第一命题。但那些标榜本能主义之辈,其实是迷失了方向。 ” 由此书观之,相比吴让之的率意,小林斗盦显然更推崇赵之谦的经意。但或许正是因为小林之篆刻意念秉承赵氏遗风,在创作风格上反而受到吴让之的影响不浅。 自 15 岁开始研习书法篆刻,小林斗盦对于中国传统的坚持与守护几乎从未停止过,在告西泠印社社员诸贤书中甚至极为尖刻的提出日本书法篆刻“对古典和前人的功业
12、敬而远之,避难就易之风弥漫,以致招来今日的衰退中国以前和日本相反,尊重传统、经意的东西,并以此为正宗,视为正确的信条。但二战后也如日本一样,沉溺于闲逸、抒情,陷于无轨道可遵循、难以拯救的状态。作为篆刻艺术发源地的中国,篆刻进入了混乱、迷惑的境地,真令人忧虑!” 这些激烈言辞在中日印坛都激起强烈反响,日本人素来言辞暧昧,非本国人更难以坦露心迹,但小林斗盦却选择了最明白直接的表达方式,其中的“爱之深”与“责之切” ,恐怕非寻常人能够了解。 作为日本印坛泰斗,在日本,关于小林斗盦的私人记录竟不多。反倒在中国,不少印人还收藏着与小林先生的往来书函,这些手书皆以中文书写,字迹如行云流水,信纸与信封纸质考究,显然是专用定制。封底皆留宋体姓名、地址、电话号码印,细节处一丝不苟。 致中国的三封信,大概只是小林斗盦与中国往来的一丝证迹,往往言浅意深。但作为终生守护着篆刻之魂的日本印人,为了真正的篆刻而奋起,再现传统流派昔日光荣的意念,用心良苦,深刻且绵长。 小林斗盦(1916- 2007) ,又名斗庵,本名庸浩,日本书法家及篆刻界名人、全日篆刻联盟会长。 日本埼玉县人。当代日本书法篆刻艺术泰斗,与梅舒适齐名,各占日本半壁江山。生前任全日本篆刻联盟会长,中国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日本艺术院会员,日展顾问,日本北斗文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