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校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高校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整合高校人才培养资源的有效手段、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当前,实施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目标整合、载体对接、运行保障等问题,为此,要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对接载体、健全运行保障机制,推动教学与团学工作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一体化发展。 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载体机制 教学工作和团学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力量,担负着在各自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方面的教育。长期以来,教学工作与团学工作相互独立,缺乏整合, “两张皮”现象突出,既不利
2、于高校资源的整合,更不利于人才培养。因此,积极探索高校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深入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统筹教学、团学工作两大系统的育人功能,全面促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度重视高校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是整合高校人才培养资源的有效手段 高校教学工作和团学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大系统资源。长期以来,高校教学工作由教务处总体负责,各教学院校负责组织实施,团学工作则由学生处、团委牵头,各学院的学工力量具体组织实施。在更高2层面上,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都有各自的分管领导。这种组织体系看似分工明确,其实是多龙治水,容易出现相互排斥和教育真
3、空现象,在学生缺课、课堂纪律等基本问题上经常出现职责不明,管理难的问题。两大系统各自为战,既不利于教学系统借助团学力量掌握学生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团学工作借助教学力量发现和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状况,及时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把教学和团学工作共同纳入到人才培养的范畴,走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有利于整合两种资源,合力发挥人才培养的育人功效。 (二)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教学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其最终落脚点和归宿。作为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历史重任的高校,面对社会不断变化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培养出适
4、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课题。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反过来也会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从这一点来说,积极探索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进一步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提高团学力量参与高校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拓展教学改革空间,在实践中总结和运用适合各专业实际的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运行机制,从而推动高校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三)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 3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侧重于课堂的理论教学,课堂的理论教学虽然对学生知识传授和认知素养培养等方面具有
5、较大的作用,但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却有效性不高。而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环节的团学工作恰恰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但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团学工作更是多被排斥于人才培养环节之外,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规范化运行机制,对团学活动的系统化管理机制和辅导体系等。团学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教学与团学“两张皮”现象的产生,造成培养出的人才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才就业的需要。因此,积极探索教学与团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统筹教学和团学两个人才培养主渠道,优化教学团学工作职能,促进专业教学与团学工作有机融合,建立起全员参与、科
6、学有效地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充分认识高校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的目标整合问题 目标整合问题,是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遇到并且必须面临的问题,其核心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性。人才培养目标也可称为教育目标或教育目的, “是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确定的通过培养要达到的具体培养要求。 ”1一般包括人才培养方向、培养规格等内容。它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决定因素,是对人才培养质的规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整合过程其实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整合问题。教学
7、与团学工作由于长期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4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具有各自的规定性,致使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都具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如何科学修订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能够体现培养目标的课程、明确培养主体及其责任,是其首先面临的问题。(二)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的载体对接问题 载体对接是教学与团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由培养方案到培养过程的转变必然要有一定的载体支撑,因而这既是培养主体运用培养方案作用于培养对象的平台和中介,也是检验培养方案实施状况的试验场,是联系教育主客体必不可少的保障。长期以来,教学工作主要以专业教学为载体,而团学工作则主要以课外
8、实践活动为载体,两者各自为阵,虽然对学生进行了全天候的培养教育,但由于缺乏有效渗透,重智轻德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育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因而如何在教学载体中渗入团学力量和在团学载体中融入教学力量,把培养载体统一到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进而实现载体的无缝对接,是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的运行保障问题 运行保障问题是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亮点和突破,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然会触动多方利益,打乱原有的体制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增加双方的工作量。而这一改革的实现
9、又需要教学、行政、团学等各方面力量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指令参与,因而如何制定有效5的运行机制来统一认识、合理制定实施方案、科学构建评价体系、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广泛利用培养资源,推动双边真正融入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切实发挥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效果,是运行过程中要面临的问题。一旦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作为支撑,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规范性运作必然难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难以提升,而且还有可能下降。 三、积极探索高校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做法 (一)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教学与团学工作目标一体化 一是要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设计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着人才
10、培养方案的制定, 关系到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专业实际,按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突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复合型人才应突出基础宽厚,学科交叉,知识综合、研究型人才应突出基础精深,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要求,分层次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规格,突出教学与团学双线培养目标指向的一致性。 二是要科学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结合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科学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成果。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考虑社会市场需求与学生就业去向,又
11、要符合学科专业要求,将团学工作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将与专业基本素质技能相关的团学活动列为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强化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同6时将育人目标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使专业教学既体现专业性又体现育人功能。为此,要重视第二课堂(课外学习)和第三课堂(社会学习)活动在巩固学生知识、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将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纳入培养方案,充分发挥课外教学、校外教学的延伸功能,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各专业要精心设计“见习”与“实习” 、 “课程论文(设计) ”与“毕业论文(设计) ”、 “科研活动”与“社团活
12、动” 、 “实验”与“实训”等环节,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列入团学活动内容,增强团学活动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系统开设符合专业自身特点、参与面广、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丰富多彩且具有特色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并明确实践活动的考核方式和要求学生达到的学分,真正体现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 (二)明确对接载体,推动教学与团学工作培养过程一体化 一是以专业教学为载体,推动教学工作与团学工作深度融合。一方面,专业教师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统揽,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任务的要求,充分领会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以教学研究改革为契机,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等教学基本文件中设计更新教学活动,体现育人目的。在理
13、论教学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要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将专业教育与成才教育有机结合,共担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岗位职责。要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将辩论、演讲、模拟等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将原有的单纯由团学系统举办的辩论赛、演讲赛等活7动与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运用团学活动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团学工作中要体现专业教学的精神实质,策划、开展相应的团学活动,让学生在团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专业教育,锻炼、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以学风建设为载体,推动团学工作与学风建设的一体化。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团学工作的重要评
14、价指标,以学风建设推动学生的“学” ,通过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 。同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评价指标,以教师的“教”带动学生的“学” ,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三是以专业实践为载体,将专业实践与团学工作相结合。一方面,要将专业教学实践贯穿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始终,在校园文化活动和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专业教师要积极参与指导和协调,亲自带领学生下乡实践考察,系统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融入专业技能、体现专业特色。另一方面,团学工作者要自觉将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作为
15、专业教学实践的典型案例和有效载体,学习研究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配合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设计专业技能性强的活动方案,在社会实践中融入专业实习、见习。 (三)健全运行保障机制,推动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长效发展 一是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教学与团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重心在二级学院,关键在于教学系统与团学系统的协调配合。因此,在组织机构上要建立从学校到学院的、教学人员与团学人员共同参与的纵8横相结合的组织机构,明确实施主体和主要责任人,落实好组织实施、沟通协调、管理、考核和监督工作等。 二是要建立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第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学校层面,分管教学工作的教务处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学工部、团委应
16、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二级学院行政和党总支应定期召开联席会,相互通报教学、团学工作,共商推进教学团学一体化事宜。第二,建立人才培养工作的共商制度。教务处和学生处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各二级学院要建立党政联席研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机制,由教学、团学两大系统工作人员充分酝酿协商,立足学科专业实际,完善并优化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动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 三是要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推进教学与团学信息一体化。要建立团学工作系统信息平台,以扁平化的学生工作组织和最优化的学生工作流程为基础,以交互化的学生工作信息网络为支撑,最终形成高效能的学生工作管理
17、模式和实现对学生教育管理的个性化引导,实现团学工作的信息化。团学工作部门要加强与教务处的协作,将团学工作信息系统与教学工作信息系统对接,规范学生工作操作流程,实现团学工作与教学工作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四是要建立健全考评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对教学、团学系统的考评机制,将原有的单纯团学工作考核内容,纳入到对教学院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中,并赋予一定的权重,并把教学与团学工作一体化的参与情况作为专业教师参加教学类评价的考核标准。同时,参照教学评价体9系,改善团学工作评价机制,将教学与团学一体化工程作为团学部门的重要考评内容。另一方面,要改进教学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改革,拓宽评价思路,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强化学习过程考核,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刘英,王治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