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淮海战役的党群关系及对新时期党建的启示摘 要 淮海战役,一场决定中国格局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其胜利原因众多,而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援作用。这种支援是在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下形成的。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人心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淮海战役的党群关系对新时期党建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它要求中国共产党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健全党群互动机制,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 淮海战役 党群关系 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144-
2、02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于 1948 年 11 月 6 日至 1949年 1 月 10 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大地上进行的一场战略大决战。此役,国民党军 80 多万人参战,人民解放军 60 多万人参战,国民党拥有先进的美军装备,我军大都是“小米加步枪”和从敌军手中缴获过来的武器。在如此劣势条件下解放军取的胜利的决定性原因,就是党密切联系群众作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后来陈毅赞扬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时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历史证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
3、的兴亡。 2一、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基本情况 (一)粮草等物资的供应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早在战役发起前一个月,各地广大人民群众夜以继日的碾米、磨面、赶做军鞋军衣,以满足前线供应,出现了“冀鲁豫五专区人民,碾小米 1000 万斤,胶东妇女半个月赶做军鞋 22万双”等感人的场面,有的群众甚至把自己的棉衣、棉被中的棉花抽出来,絮在送给前线战士的棉衣棉被里。为了使粮草及时运送到前方,广大人民群众还积极抢修铁路、公路和桥梁。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把公路铁路修复到哪里。 (二)兵员的及时补充 由于部队连续作战,急需兵源补充。在党的“到前线去,到主力去”的号召下,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争相上
4、战场的群众参军运动。淮海战役前后, “仅山东省就有 168000 名青壮年参军,从而保证了我军大兵团连续作战的兵员补充” 。另外,人民群众还开赴前线,担负押解战俘、捕捉散兵、打扫战场等战勤任务,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 二、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原因 (一)中国共产党的和平民主建国政策深得民心 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要民主是历史发展趋势,是人心所向。中国共产党顺应民心,提出和平民主建国方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在战与和上,中共真心希望和平,中共领导人不顾生命危险,远赴重庆谈判,坚持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政策。相反,国民党却不顾人民的权益,一意孤行,坚持独裁内战政策。国民党不仅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
5、,破3坏政协协议,而且发动了全面内战,导致民不聊生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怨恨,日益失去民心。 (二)中国共产党加强民主政权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益 1940 年,我们党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共产党员、非党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在各解放区的政权机关中,除共产党人外,继续吸收大量的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参加工作,广大人民群众的参政愿望得到了保障。 “中国共产党严格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分配人员,在选举过程中出现共产党员人数超过三分之一时,中共被选人员主动退出政府或参议员,大大提高了共产党的威信,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民主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使得民主政权更有民主性” 。相反,在国民党
6、统治区,人民毫无民主权利。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全国各地的反革命统治,使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在政治、经济上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人民在政治上毫无权利,经济上贫困不堪,人民生活濒临绝境。 (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 中共中央发布五四指示后,经过一年多的斗争,大部分已基本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取得很大的成绩,但还有三分之一的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中共中央适时的提出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大纲规定了彻底平分土地的基本原则,即:“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
7、不分男女老幼,同意平均分配,使全乡村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4人所有” 。这场深入的土改运动猛烈的冲击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改变了农村旧有的生产关系,使各阶级占有的土地大体平均,使亿万农民在政治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了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解放军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相反,国民党不仅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反而豪强兼并土地变本加厉,税收日甚一日,民众曾称国民党为“万税党” ,就是讽刺国民党征收的税收太多了;而且国民党保护的四大家族掠夺吞并群众的财产,不断的进行财富转移,阻碍了生产力进步。国民党的上述种种做法必然失去民心。淮海战役失败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当政二十年,
8、对其社会改造与民族福利,毫未着手” 。三、淮海战役时的党群关系对新时期党建的现实启示 (一)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维护各阶层群众利益 1.热爱劳动人民,甘心做人民的公仆,从思想上行动上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各级党干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提高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近些年来出现了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与群众疏离的状况,部分领导干部宗旨意识不强,为民服务意识不浓,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观。在机关,手握审批权,高高在上,下到基层,不是服务,而是颐指气使,俨然一幅官僚作派,导致了严重的干群矛盾。因此党干亟需转变思想,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权利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在不断的基层服
9、务中提高与群众互动的能力。 2.党干必须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通过对民情的调查,才能制定真正符5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巨大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以及自由职业人员阶层等,这种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因掌握的知识、资本、等资源不同,贫富差距日益明显,随之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而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变化对党在新时期如何整合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
10、求,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了解各方面民意,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各阶层利益的方针政策。 (二)建立健全党群互动机制,保障群众的参与权 1.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和参与机制。我们所要构建的党群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使上情下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另一方面,使下情上达,保证群众有呼声,党员干部有回应。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邓小平同志的至理名言:“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要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决策机制、人民意志表达机制、决策信息反馈机制、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机制等,让广大群众有条件通过正常的渠道、健全的制度,有序参与到重大决
11、策中来,使社会各方面的意愿能够真实、迅速地反映到决策机构,为各项政策的出台奠定民意基础。 2.构建多样化渠道,为群众表达意愿、反映情况提供平台。党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民间组织、信访等的作用,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在当今的社会中日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经过6媒体的传播,起到了催化加速的作用,出现一呼百应的现象,不仅对我国的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威胁,而且还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我们最近出现的新疆“天价切糕”事件,让我们再一次看见了新传媒的威力。这就要求我们党迅速的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以此来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做好群众工作。 3.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制度,及时认真处
12、理群众的信访举报,积极加强社会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举报人的人身安全等合法利益,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把党员联系群众的成绩的评判权交给群众,加强与人民的直接联系,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清除腐败,保持廉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建党 90 多年来,特别是伴随着新中国 60 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已从几十人扩大到 8000 多万,由于目前制度和体系的不完善,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淡化,党内逐渐滋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脱离群众的现象,特别是与人民群众水火不容的腐败现象,降低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习近平在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三天两提反腐。习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我
13、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习总书记接着说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中国特色7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反腐倡廉建设即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党必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必须逐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工作力度;必须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
14、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运行,使党内监督、人民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扩大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有效途径;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官员的财产公开制度;健全群众的举报制度,让群众监督反腐败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建立奖励措施鼓励群众反腐。总之必须增强群众反腐信心,使我们的党取信于民。 参考文献: 1编委会.淮海战役新论.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8 年. 2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淮海战役第三册.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 年版. 3夏继诚.淮海战役秘密战.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年版. 4朱小玲.抗战时期共产党政治理念的更张与政治生态的改善.江苏社会科学.2010(4).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