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于水系肌理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摘要:嘉兴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独特的自然条件、丰富的人文资源、优越的地理区位造就了得天独到的城市风貌,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优美的环境构成了嘉兴历史文化名城的要素,本文结合多年来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总结,寻求基于水乡肌理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点,为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开展作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水乡肌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Abstract: As a typical City Jiangnan region of rivers and lakes of Jiaxing, a unique natural con
2、ditions, rich human resources, excell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makes the unique city style, a long history, rich culture, beautiful environment constitute the elements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Jiaxing,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year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Jiaxing protect
3、ion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key work, seek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water texture based on the exploratory study, as for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Jiaxing protection work. Key words: water textur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2K928.71 1 引言 2
4、011 年 1 月,经国务院批准,嘉兴正式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加强对嘉兴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嘉兴市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研究,笔者结合多年来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经验,通过工作回顾、特色挖掘、水乡肌理重塑等方面找出基于水乡肌理脉络保护的线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法。 2 研究综述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及组织构造,细致入微的反映不同形象的差异,通过人的触觉或视觉被认知。 作为城市形态的外在视觉表象下更深层次的抽象形态,城市肌理决定了区域的物质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城市肌理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在自然环境中长时
5、间生产、创造活动的全过程在空间中的固化,包含着城市人自然之间复杂而密切的关系。城市肌理是由反映城市生态和自然环境条件的自然系统与体现在城市历史传统、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人文系统相互融合、长期作用形成的空间特质,是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所共同构筑的整体,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历史图式;反映了城市所处地域环境的文化特征。 水乡肌理作为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密度下,按照某种3组织规律,在一定范围空间上的一种重复、叠加结合而形成,反映了过去和现在城市文化、技术和社会行为的历史过程,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表征,也是记录城市发展的 DNA 遗传密码之一。 目前国
6、内外对于水乡肌理保护的研究很多,法国的“价值重现规划(PSMV) “强调对于保护区进行适当的再利用, ,使这些“遗产”不但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一个“孤独的城市博物馆“转变为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城市地区,重点在于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控制城市形态和功能容量,注重居住、商业、交通、公共设施、服务设施的雪球;日本的历史城镇保护运动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使生活更美好、环境更宜人,不但保护建筑本身,而且在于形式体系等外部软环境的保护建设;欧洲的”反发展“整体性保护对既存建成环境的改善利用优先于新的开发建设;优先考虑低收入阶层的居住环境改善;保护历史遗产和自然环境。开创性的提出“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7、的概念,即不仅保护有价值的古旧建筑,又要保护生活在那里的原有居民的生活状态。 国内以阮仪三教授带领的同济大学为代表,对于保存完好的江南水乡古镇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作出了详细的保护性再开发规划,提出了“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的战略方针,为能完好的保留古镇风貌创造了条件。 通过相应的研究发现,水乡肌理的保护是作为城市肌理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也是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在资源日益紧缺、环境逐步恶化的大背景下,肌理的保护、延续、继承、交融迫在眉睫。 43 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回顾 为了加强对嘉兴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优秀的历史
8、文化遗产,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嘉兴市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研究。 3.1 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0 年 2 月嘉兴市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于 2003 年编制完成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规划在全面调查踏勘各类文物古迹及历史地段、听取社会各界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意见、了解历史变迁、分析古城特色、深入发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城一带三湖八塘”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就文物古迹保护、历史地段保护、自然环境风貌保护、保护范围划定、保护区建筑高度控制、古城格局风貌的保护、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等方面提出控制要求。 3.2 全力打造三大历史文化街
9、区 根据嘉兴城市的历史发展特征和历史文化积淀现状,以及城市特有的自然环境,确定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三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分别为梅湾历史文化保护区、月河历史文化保护区、芦席汇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4 年以来,嘉兴市政府共计投入约 10 亿元,全面启动了三大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与修复。 3.3 倾力塑造水乡文化特色 编制南湖周边高度控制规划 。新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和七一广场。进行南湖退塘还湖工程、南湖亮化工程、南溪园绿化改造、仓圣祠修缮、揽秀园南园、勺园(江南丝竹馆) ,文字书碑苑等项目。并结合八5大放射水系建设生态绿道。 先后完成了京杭大运河嘉兴段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和大运河(嘉兴段)遗产保护规划编制
10、。对运河两侧 500 米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对沿河空间进行景观界面设计和综合整治,深入发掘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明确各类保护对象,划定保护区划,制定保护对策。 3.4 努力保护民俗文化遗存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建设。实施了马家浜遗址的第二次考古发掘,启动马家浜遗址公园、马家浜博物馆建设。充分挖掘嘉兴端午民俗文化,先后完成伍相祠、端午祭台、嘉禾端午民俗体验馆、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小瀛洲仓圣祠等建设。每年举办端午文化节,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参与。 3.5 着力挖掘嘉兴名人文化资源 嘉兴自古教育发达,学风兴盛,官学、书院、私塾众多,英
11、才辈出。自唐至清末,共出状元 13 人;明清两代共有巍科 27 人、进士 1300 余人;现有嘉兴籍“两院”院士 39 名。 近现代有王国维、茅盾、徐志摩、丰子恺、陈省身等一大批著名人士。 先后修缮了沈钧儒、沈曾植、朱生豪、汪胡桢故居,建成了褚辅成史料陈列室和金九避难处。从历代与嘉兴有关的名人中精选出巴金、刘禹锡、陆贽、褚辅成、吴镇、赵昚、黄昆、蒲华、汪胡桢、谭其骧十位名人,选择市区重要地段,建设了十大历史文化名人雕塑。 63.6 保护古镇、古村落,彰显水乡文化 结合嘉兴“两新“工程建设,开展美丽乡村、特色村落调查,同时重点开展新塍、王店、王江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作,针对新塍古镇历史文化街区、
12、王店梅溪历史文化街区、王江泾一里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开发,彰显水乡文化特色。 4 基于水乡肌理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以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点以街区保护或者建筑保护为主,也就是点的保护,而对于肌理,脉络的保护研究不够。本次重点在于水乡肌理的保护,结合嘉兴丰富的水系资源重点考虑河岸、路网、老城格局、历史建筑、水乡风貌等保护工作。 4.1 保护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交织、更替、联结”的保护方法对于水乡肌理与历史文化保护结合起来,保护水乡肌理,延续老城格局,促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开展。 交织:水乡肌理与老城相融,历史与现代过度;更替:局部区域旧城肌理更新,完善老城功能;联结:新城与旧城尺度差异,空间
13、尺度有序对接。 交织更替联结 4.2 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工作,保护利用嘉兴古城风貌 4.2.1 延续老城风貌,有序推进重点地块有机更新 7城市有机更新即按照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顺应城市之肌,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的更新与发展。以生命有机之理,以传承更新之力,谋宜居繁荣之道。 结合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工作的开展,重点针对 14 个有机更新地块盘活土地存量,激活老城用地功能,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近期重点启动子城地块、城隍庙地块、湖滨区块,延续嘉兴古城风貌,体现时代赋予的新的内涵。 4.2.2 优化老城功能布局,构建城市 RBD 老城作为嘉兴兴起地,承担着经济、文化、行政等多个中心,随着行政中心
14、的南移,国际商务区的建设等,逐步弱化老城商业、行政中心的职能,利用老城良好的空间肌理,通过道路、河流、建筑等城市要素的优化完善,利用城市有机更新的契机,植入游憩休闲等职能,打造嘉兴的 RBD(游憩商业区) 。 4.2.3 重整老城空间肌理,重拾城市历史记忆 恢复三清闸遗址公园、运河博物馆、结合环城绿地恢复城门遗址、七塔八寺、嘉禾八景等代表嘉兴历史的纪念场所。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塑造文物遗迹周边的开放空间,加强历史遗迹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性。对传统历史街区和著名景点,采取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措施。 4.3 结合绿道工程建设,开展水乡风貌肌理保护与重现 4.3.1 延续水系格局,形成水乡特色空间格局 进一
15、步加强对古运河、环城河、南湖、穆湖溪等主要水域的开发利用,顺应水乡肌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具有水乡文化特征8的建筑和城市意象,保留原有城市水乡肌理特质,形成“一城(子城)一带(古运河文化带)三湖(南湖、穆湖溪、湘家荡)八塘(苏州塘、长纤塘、平湖塘、嘉善塘、海盐塘、长水塘、杭州塘、新塍塘) ”的水乡特色空间格局。 4.3.2 结合滨水绿道建设,提高滨水空间可达性 与城市腹地相比,紧邻河流的两岸肌理形态顺延河流形态形成不规则的带状布局。通过滨水岸线绿化景观建设,细化沿岸空间尺度,保留原有垂直于河流方向的街巷、弄堂等引导空间,沟通道路与河道的联系,吸引人流驻足,提高滨水空间利用效率。 4.
16、3.3 植入水乡文化要素,营造活力滨水文化空间 水乡文化是嘉兴城市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嘉兴依水而建、因水而兴,通过植入嘉兴特色水乡文化营造滨水空间,打造展示嘉兴城市文化特色的活力空间。进一步开发京杭运河沿岸、穆湖溪、西南湖放鹤洲、梅溪等滨水园林景观,展示传统音乐、舞蹈、曲艺、美术、技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嘉兴端午习俗、荷花灯会、采菱歌、舞龙灯等的空间载体,推进展示型文化的特色化、精品化,形成城市文化载体中最具有活力、内容最丰富的空间类型。 4.3.4 以水为脉,构建三条文化景观轴线 城市历史文化轴线是城市空间肌理的主要框架,加强对这些轴线上承载的特有历史文化建设,是保护与延续城市肌理的最好
17、方法。打造沿古城历史文化轴、古运河历史文化轴、水乡特色景观轴三条轴线,采用延续方式对这三条轴线实施开发建设与保护。打造以子城为中心,由府9南街向南延伸至环城南路、由建国路特色街区向北延伸至中环北路的线性历史文化载体,整合历史文化内涵节点。打造古运河历史文化轴,以古运河为主线,北起百步桥,经环城河、西至三塔的河段西岸,形成古运河历史文化轴;打造水乡特色文化景观轴,以环城河为中心,建设向外延伸的八条放射性河道,组成水乡特有的文化轴线。 4.4 结合路网改造工程,优化老城空间格局 4.4.1 顺应河流肌理,延续环加放射的道路系统 沿河路网是嘉兴水乡肌理形态架构的主体,既需要符合沿河交通设施布局,又要
18、满足城市交通联系、沿河景观塑造等要求。结合嘉兴特殊的地形条件和水乡肌理,放射出多条结构性干道,联系周边生态组团。通过控制环路尺度,控制中心城区空间范围的过度蔓延。落实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发展模式,完善步行交通体系,加快绿道网建设,提倡低碳出行。 4.4.2 加快慢行通道建设及步行街改造,环节老城交通压力 嘉兴环城河以内打造慢行核心区,构建以主干路(禾兴路、中山路) 、次干路(勤俭路、斜西街、建国路、环城路)及公交车道(主干路设专用道)为主的道路骨架。利用传统街巷以及绿道建设形成慢行通道,凸显慢生活。 规划保留建国路、勤俭路、少年路改为步行街,通过街道尺度、空间范围及活动方式等提出控制要求,疏通道路线性,形成步行环路。 5 结语 区别于以往点对点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利用水乡肌理的保护梳理10历史文化脉络,通过道路改造、绿化建设、沿岸景观塑造、城市功能完善等方面构建历史文化保护的系统工程,为今后历史文化保护的推进提供另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