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贵州省推进“三化”同步的思路初探【摘 要】本文从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入手,结合国内外的代表性经验,初步讨论推进贵州省“三化同步”的思路。 【关键词】三化同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1.引言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地区欠发达的省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化都非常落后,这严重影响到全国小康目标的同步实现,为此,国家专门出台一份针对贵州实现跨越发展的国发(2012)2 号纲领性文件,制定了在未来 5 到 10 年间贵州省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水平的宏伟目标。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文件要求的“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发展现代农业”等目标,就提到了贵州人的日程表上。贵州想实现
2、跨越发展已经不能按照其他身份重工轻农,而应该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简称“三化”同步)来加快转型,因为并使“三化”之间良性互动才能够真实挖掘贵州居民的内需潜力,和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 2.贵州省“三化”同步的现状 根据资料显示,贵州省的 88 个县市区,有 50 个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占全省县级总数的 56.8%;贵州的贫困,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在于工业促进农业和城市带动农村的实力不强。 2010 年,贵州省城镇化水平 3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3.2 个百分2点;2011 年贵州城镇化率为 35%,比全国水平低 15 个百分点。贵州农业现
3、代化也步履维艰:自然条件差,生态脆弱,耕地资源少,难以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农业投入明显不足。很多农产品只能为外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收益甚微。 总之, “三化”发展水平不高,政策重工轻农,使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率看似上升,实则下降,和全国相比差距越来越大。要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良性发展必须深度挖掘“三化”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关联性,按照它们之间固有的规律,推进贵州跨越发展。 贵州之所以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落后。贵州的贫困,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在于工业促进农业和城市带动农村的实力不强。只有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两化”得以充分发
4、展,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增强,才能更好地装备和提升农业,有效促进农业和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但是, “两化”过程中对土地、环境、资源的进一步挤压问题,应当未雨绸缪;“两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忽视农业、架空农业的倾向应当及早预防。 3.国内外“三化”同步代表性经验借鉴 3.1 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是对无锡、苏州、常州地区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与主要走向的一种概括,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这个概念由费孝通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率先提出。 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3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
5、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3.2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 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形式家庭化,小商品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经营方式专业化,有家
6、庭生产过程的工艺分工、产品的门类分工和区域分工;专业生产系列化;生产要素市场化,按市场的供需要求组织生产与流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均可自由流动;服务环节社会化。 3.3 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是人们对广东省珠江流域中以广州、深圳等为中心的 14 个市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概括和总结。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与外来资源相结合,创造了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4化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沿海地区新工业化发展道路。3.4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化
7、同步”政策经验借鉴 3.4.1 美国 美国是典型的人少地多,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工业革命是美国工业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迅猛增长。 19 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美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这一阶段美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受到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基本完成的影响,农业技术水平上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场数量继续增加。1950 年农村发展速度自 19 世纪 20 年代以来第一次超过了城市,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1950 年以后,传统制造业的衰落、第三产业的大发展、交通技术的进一步革新以及网络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进入去工业化时代,1970 年
8、城市化率达到 73.6%,区域城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乡村和城市的生活方式逐渐融合,步入城乡一体化阶段。 3.4.2 日本 相对于美国而言,日本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1868 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统治阶级收入的 85%来自农业。此后,日本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推动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积累原始资本,加快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1950年1977 年,日本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阶段。以四大工业地带为主的大城市工业及相关产业迅速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5重化工业比重达到了 62%,基本上实现了重化工业化,并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
9、中心的东京、阪神、中京三大都市圈。同时,日本完成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人口非农化的过程。1977 年至今,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已经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日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一些新兴产业在大城市中心地区聚集导致“再城市化”的发生。同时,随着大量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城市人口过度拥挤,城市房价高涨,由此出现中小城镇的崛起和大城市向周边扩张的“逆城市化”运动。 3.4.3 韩国 韩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最少的国家。20 世纪 50 年代,传统农业经济在韩国占据主体地位,人民生活贫困。1961 年,朴正熙政权确立的政府指导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促进了韩国工业的迅速增长。1965 年1984年间,韩国工业
10、增长率是农业增长率的 6.3 倍。随着迅速的国家工业化,韩国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张,城市化水平从 1960 年的 28.3%发展到 1990 年的 81.9%。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人口城市化的过程,而且快速的人口城市化进程与国家工业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全面展开,农业便成为工业化资金积累的重要源泉。优先发展工业的产业发展政策,导致农业发展速度极其缓慢,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韩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韩国政府及时改变经济发展战略,发动政府投资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的新村运动,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深人发展。 4.贵州省推进“三化”同步的对策与建议 4.
11、1 审时势,明思路,确立“三化同步”方向 6思路决定出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贵州省是传统农业省份,也是典型的山地省份,由于市域经济发展不足,工业基础较弱,农业设施落后,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不高,导致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城镇化建设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贵州是西部一个欠发达省份,在很多方面无法和东部省份相比。但是,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西部的后进势头越来越猛。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成功。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所突破,赶上和超过发达地区,关键要看有什么思路。 贵州经济提速并没有盲目行动,他们根据自身的条件作了充分的研究。首先是县域经济提速转型。第二,发挥当地资源、区位优势,做
12、大主导产业。第三,推进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四,突出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在推进城镇化上实现突破。第五,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在民营经济规模和质量上实现突破。 4.2 壮产业,激活力,培育“三化同步”支撑 “三化同步”发展,工业是关键,产业是支撑。我省需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强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做大支柱产业,做强骨干企业,以工业突破带动和支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 贵州是有优势的。以贵阳安顺为核心,以遵义、毕节、都匀、凯里等城市为支撑的黔中经济区,优势在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遵义、铜仁为节点城市,以黔北、黔东北为腹地,积极构建连结成渝经济区和
13、黔中经济区的经济走廊。优势在航天等装备制造、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化工、特色轻工、旅游等产业。以毕节、7六盘水、兴义为节点城市,可以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资源优势。 “三州”等民族地区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磷煤化工、新型建材、民族医药和农林产品加工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 相信只要能把以上四个重要的区域大经济区率先发展起来,对于整个贵州的发展将起到强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4.3 扶农业,补短板,夯实“三化同步”基础 “三化同步”推进,大力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在贵州已经具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仍然需要不断改善短处继续夯实基础。 近些年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
14、正确领导下,各部门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尽管全省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和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省应该在保持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继续寻找发展上的薄弱点,并加以改进。为了补齐我省农业发展上的短板,夯实现有的建设基础,一些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要坚持牢牢把握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特色。二是坚持掌握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基本条件。三是切实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四是实行最有力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五是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六是加快构建我国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七是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4.4 抓统筹,缩差距,破解“三化同步”难点 城乡二元
15、结构、城乡差距是“三化”同步必须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点问题。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8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是破解这一重难点问题的关键。 虽然我省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客观的讲,目前包括贵州在内的全国范围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之所以如此,除了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外,关键还是形成城乡二元结构诸多体制性障碍尚未完全消除。 贵州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省份, “欠发达、欠开发”省情使我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除了存在同全国一样的问题外,还必须面临由于省情原因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毋庸置疑,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省“三化同
16、步”的步伐,是我省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要彻底解决这一难题:一是要科学制定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使之与相关规划紧密衔接,以统筹发展的规划努力促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二是统筹我省城乡发展,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努力推进贵州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三是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配套改革,其中对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分隔城乡的二元体制进行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 4.5 勇创新,建机制,强化“三化同步”保障 “三化同步”发展,核心是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等条件的影响,我省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17、存在巨大反差,农村公共服务极度匮乏,农民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仍很落后,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极不平衡。在这种状态下,9“三化同步”难以顺利进行。 因此,建立健全一个互动、双赢、共享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是势在必行的:工业要全力扶持农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为自己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农业要通过产业化的途径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稳定的市场,实现农民增收;在工、农业互相支援中求得共同发展。 5.结论与展望 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农业现代化则巩固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国外在“
18、三化”同步发展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新中国建立以来, “三化”发展上也几经起伏。因此,我省一定要把握住现目前的发展势态,结合国内外优秀的经验,在目前坚实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使“三化同步”在我省又快又好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陈辉.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机制设计与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1(6(下) ). 2夏春萍.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0). 3曹小柯.同步推进“三化”的思考们J.农村工作通讯,2010(22). 4王贝.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1(9). 105刘玉.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6). 注:本研究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1 年规划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夏泰林(1987-) ,男,贵州瓮安人,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兼职人员,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