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金融危机后东亚货币金融合作路径探讨摘要: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新金融衍生品监管的有关制度创新滞后于金融衍生品创新的步伐,忽视了对利用新的金融衍生产品获取暴利的金融部门的监管,并非是“美元体制”本身的弊端造成。作为“美元体制”的主要受益者和支撑着,东亚各经济体难以摆脱该体系。因此,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设计应该是在“美元体制”的可持续性背景下,探究东亚地区各经济体的持续繁荣与稳定。 关键词:东亚;货币金融;合作 一、引言 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后,为刺激本国经济增长,欧美国家普遍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这意味着向以美元、欧元作为其外汇储备的国家征收通胀税。东亚经济的
2、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对美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对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不满再次引发了对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热烈讨论。本文在对东亚货币金融合作过程进行反思和对已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东亚货币金融合作面对的新形势、新问题,试图探究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新路径。 二、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已取得的成果 1997 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各经济体普遍认识到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其对美元的过度依赖,欲寻求区域货币合作成为东亚各经济2体的共识。1997 年,日本提出组建总额为 300 亿美元的亚洲基金,用于解决危机发生时的资金短缺问题。2000 年,在“10+3”共同努力下,关
3、于东盟各经济体间的货币互换协议清迈协议(CMI)签订。货币互换的总金额为 10 亿美元,为进一步的货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001 年蒙代尔基于最优货币理论,提出建立亚元。2003 年初始规模为 10 亿美元的亚洲债券基金(ABF)正式启动,2004 年扩大亚洲债券基金二期的 20 亿美元。2008 年, “10+3”达成了 CMI 多边化协议。2009 年, “10+3”特别财长会议发表了亚洲经济金融稳定行动计划 , 扩大了“清迈倡议多边机制” ( CMIM) 共同储备基金的规模,此次会议还要求建立独立的区域经济监控实体。2009 年 5 月, “10+3”财长会议公布, 将于 2009 年
4、底前完成总值 1200 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库的筹建。在发生金融危机时,储备库以借贷方式向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成员国提供资金帮助。 三、关于东亚货币金融合作路径设计的思考 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究竟能不能“脱美元化” ,合作的目标是什么,构建的思路是什么? (一)需考虑“美元体制”的持续性 20 世纪,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强劲的经济增长趋势,使得美国成为了以出口为导向的东亚各经济体的最终市场提供者。东亚各经济体为发展经济,反过来又稳固了“美元体制”的地位。在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美元的比值稳定的前提下,这是一个相互促进和相互依赖的过程。即便是在 2008 年爆发金融危机,美
5、国广泛采取量化宽松政策,肆意将金融危机的损害转嫁到以美元作为外3汇储备的国家的情况下,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依然没有改变。原因主要有:首先,国际货币体系的变更都是以国际关系格局的变更为前提的。目前, “一超多强”的国际关系格局虽然已经形成,但是短期内仍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取代美国成为霸权国家,美国通过其强势的进入霸权实现了对那些向美国输入商品和服务的国家的绑架;其次,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取代美国作为东亚地区的最终市场提供者。近年来东亚各经济出口产品中美国所占的比重总体上虽有下降趋势,但美国依旧是该地区最大的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因此,东亚地区在短期内难以摆脱对“美元体制”的依赖。再次,美元依然是强势货
6、币。自上个世纪 70 年代以来,即使是在人们一直讨论美元长期贬值趋势的情况下,每当全球性或局域性危机爆发时,不论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地点,美元依旧是各国政府和投资者资产保值和规避风险的最终选择,这里就有对选择美元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美元依旧坚挺的预期。欧元诞生后,也没有改变这种状况,特别是在欧债危机爆发后,强势美元的性子更加凸显。从 2008 年 8 月初到2009 年 5 月初,美元指数上升接近 15%。而且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房地产和其他资产价格暴跌,资产价格大幅波动,但国际资本向美国金融市场的流入并没有停止。2008 年,投资于非美国政府债券的其他债券的规模出现很大下降,但投资美国政府债券的
7、规模却达到约 5080.65 亿美元,远超过 2007 年 2303.30 亿美元的水平。2008 年,美国资本账户仍然出现 5465.90 亿美元的顺差。因此,现阶段推进东亚货币金融合作最重要的背景就是“美元体制”的可持续性。 (二)需改变现有的合作路径设计思路 4一直以来,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设计的思路主要针对如何解决和防范东亚经济体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次金融危机轻而易举地击溃了既已取得的成果,原因在于两个危机的作用机制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产生原因不同。东亚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东亚个经济体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以及金融体制建设的滞后和金融监管力度的不足。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发
8、展过度的依赖出口拉动,采取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当出口竞争力下降时,为避免本币贬值,普遍采取提高利率的做法,引发了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从而催生泡沫经济,当泡沫爆炸时,外资大量流出时,本国外汇储备不足以维持本国汇率时,本币大幅度贬值,金融危机产生。而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新金融衍生品监管的有关的制度创新未能赶上金融衍生品创新的步伐,忽视了对创新使用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以获取暴利的金融部门的监管,金融监管系统漏洞难以及时发现,影子银行过度膨胀,当资产价格下降时金融体系就变得十分脆弱。其次,影响造成的结果不同。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是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支付能力;而 2008 年的
9、金融危机影响的是东亚各经济体资产价值的严重缩水。再次,应对之策不同。针对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其应对之策主要是如何解决东亚各经济体流动性不足和支付困难的问题,清迈协议(CMI)以及之后的清迈扩大协议(CMIM)可以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针对 2008 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此次金融危机的应对之策主要是各国、各地区应加强其金融体系的监督和管理,注重金融监管制度建设的及时与完备,这是东亚货币金融合作既已取得成果所无法解决的。当然,全球层面的相互合作5是度过此次危机的必然选择。最后,危机发生时外部环境不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 美国经济正处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 这也是东亚各经济体走出 1997
10、 年金融危机的重要的外在条件。而此次金融危机是由美国引发的,欧美经济都处于近乎停滞的状态,这对以出口为导向的东亚各经济体走出金融危机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方向应是危机的防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合理、准确地设定合作目标 迄今为止,对于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毫无争议,早在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人们就已达成广泛的共识东亚地区的货币金融合作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目标并不仅仅在于直接的应对经济危机,更应该是谋求东亚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与持续、稳定发展。鉴于东亚地区各经济体之间的历史文化、要素禀赋、经济结构的差异,各经济体对于危机的应对之策是不同
11、的。所以,这种以直接应对金融危机为目标的合作机制不仅不会促进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进一步推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将阻碍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进程。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危机是非常态的,经济的发展、综合实力的增加才符合各经济体发展的要求。因此,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最高目标应该是东亚各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共同繁荣与稳定发展” 。 于此同时,本文认为那些把“脱美元化”作为东亚货币金融合作路径设计时的一个重要目标的做法也是不合理的。如上所述, “美元体制”在现阶段是不可能消除的。历史上所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是一种霸权更替的结果。目前,东亚各经济体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军事上6都还不具备直接变革当今国际货
12、币体系的能力。因此,若将“去美元化”或者说变革“美元体制”作为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目标会严重阻碍东亚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因此, “美元体制”的持续性仍将是现阶段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大背景,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目标不应该是变革“美元体系” ,而应该是在“美元体制”的可持续性下努力避免和消除美元体制对东亚地区发展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谋求东亚地区的持续、稳定发展。四、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设计 东亚各经济体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决定了短期内该地区不可能具备“最优货币理论”的前提条件,即共同的文化传统与政治意愿和相似的经济发展结构与发展水平。所以,东亚货币金融合作体系的建立必须是一个分步骤、分
13、阶段、多层面进行的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健全危机防范体系。 继续扩大和强化“清迈多边扩大协议(CMIM) ”取得的成果,建立制度化的金融机构即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 ,主要负责设定共同基金执行标准、提供和管理区域性的紧急救助资金、评估和监督执行效果,各国的出资份额与该国在组织内表决权和可以申请的经济救助资金之间挂钩;建立一套早期预警指标,以便于及时发现和协调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东亚各经济体整体对危机的防范能力。同时,为实现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繁荣,可以依照主权财富基金的模式建立一个主要投资区域内金融资产的多国合作投资基金。此外,组建 2 个独立于东亚货币基金组织的国家主权评级的
14、非政府机构评级机构,这样既增加评级7结果的准确性又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第二阶,组建东亚次区域地区的汇率联动机制。 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结构相似性相近的次区域构建一个共同货币篮子。在已经开启东盟自由贸易的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中国,构建分别盯住各自共同货币篮子的制度,实现次区域内的汇率联动,限定东亚各经济体币值对中心汇率波幅以防范价格不稳定带来的投机行为。次区域货币篮子的构建以“亚洲货币单位(ACU) ”作为主要参考目标。这既可以增强整体区域对外汇率政策的协调性,又可以避免价格环境不稳定造成的区域内各经济体间非良性竞争。第三阶段,建立东亚地区的共同货币篮子制
15、度,组建东亚中央银行。首先,在次区域范围内,实现货币的一体化,即用比较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替代共同货币篮子制度。接下来,建立各次区域固定汇率与 ACU的关系,形成东亚地区统一的货币联动机制。最后,随着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东亚汇率联动机制的稳定运行,依据最优货币理论(OCA) ,就可以建立统一的东亚中央银行,实现单一货币亚元的构想。 这将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按照“充分协商,平等互利”的原则,分阶段多层面地进行,其最终结果还有赖于东亚各经济体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敏.最优货币区理论视角下构建东亚货币区的可行性分析J.8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0). 2郭媚.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实践与展望J.财政金融,2011(15). 3李晓.“美元体制”的可持续性与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J.学术月刊, 2010(06). 4欧明刚,张坤.东亚双层货币篮子结构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06).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世界经济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