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振制造业的举措及对我国的影响.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3669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重振制造业的举措及对我国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美国重振制造业的举措及对我国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美国重振制造业的举措及对我国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美国重振制造业的举措及对我国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美国重振制造业的举措及对我国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美国重振制造业的举措及对我国的影响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认识到制造业是一切经济的基础,因而采取一系列措施重振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矛盾,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复苏和就业。美国制造业的重振使中国制造业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密集型制造业;对外贸易政策;贸易摩擦 中图分类号:F4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4-0111-05 国际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认识到制造业对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和就业的重要作用。因此,开始把重振制造业作为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美国自 2009 年以来,采取一系列措施重振制造业,以期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既改

2、变美国的产业、经济、社会结构,解决美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境,又再次占据世界技术创新的制高点,继续保持美国对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强大领导力。 一、美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制造业与美国经济的繁荣、创新、强大紧密相连。2010 年制造业占美国 GDP 的 11.7%,制造业就业人数占美国就业总人数的 9.1%。由于制造业需求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直接影响农业、建筑业、运输和仓储业,制造业也间接为这些产业创造了就业机会。制造业是美国创新的源泉,美国的研发活动一直与制造业紧密联2系,大部分美国私人企业研发活动都在制造业开展。 (一)美国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实力 1 美国制造业规模和比重居世

3、界前列。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2010年美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产值为 1.8 万亿美元,中国为第二,日本为第三(见图 1) 。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也是最高的(见图 2) 。美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近 1/3 下降至现在的 1/5。19932010 年,日本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从22%下降为 10%,德国从 10%下降为 6%。而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使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份额快速上升,这也是导致发达国家制造业占全球份额减少的重要原因。但是,美国制造业占据的比重仍最高。 2 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较高。尽管制造业占美国 GDP 比重不断下降,但 2

4、0002010 年美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长 11%,该增长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增长率。从图 3 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最高,从美国的增长率看,美国制造业还在继续发展,比德国要高。3 制造业是美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20072009 年,美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中的 34.6%进入制造业。同期,意大利、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和韩国分别为 21.1%、18%、11.4%、11.4%、10%和 10%。该数据反映了外国资本对美国制造业的信心。 4 “服务密集型”是美国制造业的显著特点。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中服务业的增加值所占之比重为全球最高。

5、这反映了美国服务业的发达,也反映了美国制造业与服务3业的高度融合。在美国制造业内部从事服务业的岗位人数众多,美国制造业内部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全球最高。美国制造业的“服务密集型”特点表明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中非物质属性的比重很高。也就是在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中更多的是由于设计、创新而产生的知识产权增加值,或者是美国制造业的增加值中更多的是法律、会计、广告等服务业领域产生的增加值。 5 高科技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最高。OECD 把制药业、办公设备制造、无线电和电视机设备制造、电信设备制造、医疗和光学设备制造、精密仪器设备制造、航空航天制造等产业归入高科技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都基于大量的研

6、发投入。按照这一标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一直上升。从这点看,美国制造业更侧重质的提升。2012 年3 月,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发布的全球先进制造业趋势报告表明,美国研发投资量仍居世界第一,其中 3/4 投向制造业,在航天、医药、军工等领域竞争优势突出,在合成生物、先进材料和快速成型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领域优势明显。美国有可能出现以无线网络技术全覆盖、云计算大量运用和智能制造大规模发展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 (二)美国制造业在整体经济中相对衰落 虽然总体上看美国制造业实力依然较强,但在其经济中则相对衰落,这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

7、下降。但必须指出,制造业在发达国家都是相对衰退的。 1.制造业占美国 GDP 的比重下降。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 年制4造业占美国 GDP 的比重为 12.4%,该比重相对于英国和法国而言要高,但比日本、德国、韩国和中国要低。制造业占中国 GDP 的比重为 29.6%。可见,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下降,但这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的普遍性规律。该比重只说明制造业的“量” ,不能反映制造业的“质”。 2 制造业就业人数不断下降。20002010 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 1/3。制造业就业人数的不断下降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移,必然伴随制造业就业

8、人数的不断下降。事实上,发达国家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工作时间也在不断减少。 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和工作时间的减少反映了制造业对劳动需求的下降。原因有二:第一,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美国制造业劳动需求下降。20002010 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高于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国家,但不如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19872010 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 3.4%。2012 年 12 月,美国劳工部的最新数据表明,2012 年第三季度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按年率计算环比上升 2.9%。第二,海外制造业低工资的成本优势使美国低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是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美

9、国制造业内部只有不到 40%的工人直接从事生产活动,也就是说,大多数美国制造业从业人员从事的是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性工作。在美国制造业内部,设备制造和航空航天制造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最快,而制造业中流水线作业转移到了海外,使美国制造业能维持劳动生产率的高水平。 二、美国重振制造业的措施及成效 5近年来,美国认识到虽然服务业会更快发展,但绝不意味着制造业不发展,制造业依然是一国经济的坚实基础。所以,美国出台一系列鼓励制造业发展的政策。2009 年,美国提出了重振制造业的战略计划。目的是改变美国经济过度依赖金融创新和债务的格局,推动经济结构转变,为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基础。第一,2009 年

10、12 月,公布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 ,提出七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研发三大要素方面为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发挥制造业和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社区集聚和创新,为大型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打开国外市场,为制造业产品创造更大规模的需求;改善制造业的税收、金融等商业环境。第二,2010 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制造业促进法案 ,对本土制造业所需的原材料进口削减关税,对投资在本土的美国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在制造业各部门中,重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第三,2012 年 2 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 。该计划旨在实现五大目标:加快中小企业

11、投资,提高劳动力技能,建立健全伙伴关系,调整优化政府投资,加大研发投资力度。从发展趋势看,美国制造业的重振不是数量上的扩张,而是产业结构的改变,更多的是“质”的提升。 美国重振制造业的措施产生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第一,制造业增长业绩突出。从 2009 年 6 月美国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以来,美国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 5.7%,2010 年全美工厂的实际产出增长率为6.4%,2011 年为 3.7%。第二,作为制造业主要代表的汽车工业已经复苏。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一度陷入困境,通用汽车甚至走到6破产的边缘。现在通过政府的救助,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业绩良好,2011年通用汽车的销售量为世

12、界第一,福特汽车正在建造新工厂,2011 年克莱斯勒的销售业绩是近几年最好的。第三,反映美国制造业变动的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一直高于荣枯线。2012 年 6 月,美国制造业活动已连续 34 个月扩张。分行业看,在 18 个制造业中,2012 年 5 月份有 13 个行业实现扩张。第四,美国制造业出现向国内转移的迹象。国际金融危机后一些美国企业开始从海外撤回投资转向国内。如,福特汽车公司和卡特彼勒汽车公司都宣布了增加本土投资的计划,准备增加本土的员工数量而减少在日本、墨西哥和中国的员工数量。 美国制造业重振对美国经济的直接贡献在于:第一,增加就业。过去 20 年,由于自动化和新兴国家的劳动力

13、低成本优势,美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一直下降。2000 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员为 1710 万,2001 年以后制造业就业人数一直处于下降态势。美国制造业的重振直接带动了就业人数的增加。从 2010 年以来,制造业新增岗位 40 万个。2013 年 1 月 4日美国劳工部的就业数据指出,2012 年美国工厂的新增就业人数为 18 万人。当然,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增加也反映了制造业重振为美国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第二,增加出口。美国制造业的发展是美国对外货物贸易出口的基础。2010 年美国对外货物出口为 1.3 万亿美元,2011 年增加到 1.5 万亿美元,增长率为 16%。2012 年 110 月,

14、美国对外货物出口为 1.3 万亿美元。2011 年对外货物出口增加的产品主要是精炼石油、民用航空飞机、发动机和设备、汽车。美国的一系列影响重振制造业的政策充分发挥作用,将继续对美国产品出口起到积极作用。 7三、美国制造业重振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在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美国制造业的重振对中国制造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美国制造业的重振对中国制造业形成了挑战:第一,美国政府支持制造业重振时正处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时期,这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我国的低劳动成本优势已逐渐消失,人均工资以每年 17%的速度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中美之间的工资成本差异正迅速收窄。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

15、上将会带动制造业回归美国,美国制造业重振可能会导致美国部分中高端制造企业回流,增加我国制造业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难度,我国世界工厂地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第二,有可能使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在振兴美国制造业的背景下,2012年 1 月美国商务部在其美国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报告中,明确提出通过贸易政策支持美国制造业的振兴。美国一方面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和其他措施为美国产品打开市场,另一方面加强实施现有的贸易规则,寻求公平贸易。而所谓公平贸易,往往就是以反倾销和反补贴手段去抵消美国产品可能受到的不利影响。美国通过实施对外贸易政策,一方面要打开进入中国的市场,另一方面对中国产品进入美国设置障碍。美国对中

16、国光伏产品的“双反”措施是美国制造业重振期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一个典型案例。2011 年 10 月,美国太阳能制造联合会牵头向美国政府提交中国光伏产品损害美国同类产业的指控,要求对中国产品实施惩罚性关税。美国政府运用对外贸易政策工具打压了中国光伏产业,使中国许多光伏企业陷入困境。类似的案例还有美国对中国风能产品的贸易限8制,对中国华为、中兴、三一等企业的投资限制。这都是通过打压中国制造业来为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开辟通道。 美国制造业的重振也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机遇。第一,提供中国制造业分享美国先进技术的机会。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的实施,必然加剧国际竞争,推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革新。美国等发达国

17、家为维持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必然继续在制造业基础研究方面加大投入。经济全球化导致高科技产品和服务供应链的全球化,从而终结了单一国家垄断科技产业的时代,为中国分享技术进步创造了条件。中国应继续采取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政策,充分利用全球化条件下科技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的条件,引进、消化和应用先进技术,发挥本国制造业规模大和消费市场广阔的优势,把引进创新、集成创新、局部创新、原始创新有机结合,发挥中国企业较强的市场定位和市场销售能力,巩固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第二,给中国企业提供了进一步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只要中国企业能密切跟踪美国重新振兴制造业战略的实施进程,把握其重点产业、投融资模式和研发

18、领域的发展动向,利用美国重振制造业的资金需求,就能为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找到契合点。中国企业可借助美国吸引海外投资的优惠政策,带动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在新兴产业的制造环节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强合作。通过扩大对美国绿地投资、发展基金投资、与美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业务关系、就地聘用科技人才等方式,加强与美国新兴产业的联系和合作。这样,中国企业可让中国制造业与美国制造业的振兴联系起来。当然,利用这两个机会也需要中国政府在税收、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9中国应对美国制造业重振的具体举措有:第一,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稳步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中美光伏产业的贸易争端再次表明走低端道路的困境

19、。创新应成为中国制造业的灵魂。第二,努力为企业减负,维持中国制造的综合成本优势。中国要采取措施保障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稳步实施,加快推进结构性减税,加快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审慎使用大幅提升工资标准措施,避免综合成本过快上升。第三,完善外资政策,为促进转型升级创造条件。增强外资政策的系统性和导向的一致性,发挥法律制度、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劳动力素质等综合因素对制造业投资的吸引力。第四,在竞争中发掘与美国合作的机遇。一方面,要认真应对美国采取保护国内市场的贸易政策而引发的贸易摩擦,依法合理保护中国企业利益。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要密切跟踪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的实施进程,努力利用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的资金需求,寻找与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契合点,借助美国吸引海外投资的优惠政策,带动中国的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