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企业家能力与民营企业成长研究文献综述摘 要: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者的关注课题。许多学者认为企业家是介于组织和市场之间的中间人,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企业中扮演着多种职能角色,因此必须具备多种能力。企业家所具备的能力在企业成长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现有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对中国民营企业成长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关键词:企业家能力;民营企业;企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028-05 收稿日期:2013-08-19 基金项目:云南
2、省科技计划项目基础研究面上项目(2010ZC09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规划基金项目的支持(11YJA630050) 作者简介:杜南珏(1987-) ,女,云南彝良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企业管理和公司财务研究;李小军(1973-) ,男,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公司治理与企业并购研究。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着令2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 。据统计,截至 2012 年底,中国民营经济在中国 GDP 的比重已经超过 60%。随着中国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民营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组织形式不断优化,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
3、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作出了贡献。 但是,与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相比,中国民营经济具有深深的“中国特色”的烙印。首先,它们普遍以家族企业形式出现,具有浓厚的家族管理色彩。2010 年,全国工商联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家族式企业占中国民营企业比重的 85.4%。其次,中国民营企业存在产权结构不合理、管理制度不科学、缺乏发展战略远景等特点。同时中国民营企业还面临着准入门槛高、税费负担重、外部融资困难等诸多问题。最后,企业家对于中国许多民营企业至关重要,他们是整个企业的灵魂。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取决于企业家的能力。因此,探讨企业家能力在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对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必要
4、的。本文将通过对企业家能力和企业成长的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主要从企业家能力的内涵、企业家能力维度以及企业家能力如何影响企业成长这三方面进行综述。 一、企业家能力 熊彼特曾指出,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许多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在企业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家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企业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企业家是介于组织与市场之间的“中间人” ( Marshall,1890;Penrose,1959) ,企业家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扮演的不同的职能角色。国内外不同理论学派学者对3于企业家能力内涵的理解也不同。 Penrose(1959)关于企业成长的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对企业家能力
5、研究的开端。她代表的是企业内部成长理论,强调企业内在动力促使企业成长同时又必然限制企业成长。她认为企业家的资质是多项能力的综合。 国内许多学者也对企业家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探讨,贺小刚(2006)认为由于企业家必须同时履行多种职能,因此必须具备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指通过对不确定环境的敏锐观察,挖掘具有市场价值的机会、获取资源、整合企业内部其他要素资源,并构建组织能力以利用环境中的机会。这一定义一方面强调企业家通过制定并执行企业战略作用于外部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企业家通过管理、协调作用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内部资源的能力。 二、企业家能力维度 由于对企业家能力的理解不同,导致国内外众多学者对
6、于企业家能力维度也众说纷纭。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微观到宏观各层次对企业家能力维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企业家个人特质角度。这一层次的研究从企业家行为特征出发,旨在挖掘这些特质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但他们大多没有区分成功与非成功企业家。McClelland(1987)认为,企业家具备预知性、成就的方向以及奉献精神是保证企业有效运营所必需的能力。Martin 和Staines (1994)认为成功的企业家须具备个人能力,包括亲切友好、自信、领导力以及冒险意识等个人特质。Pendelaiu(1996)辨别了一些4创业者必要的潜力。Burgoyne(1988)把能力定义为意愿和技能。与此相似,Bartl
7、ettand 和 Ghoshal(1997)把能力区分为态度/特征、技能/能力、知识/经验。然而,由于对企业家行为特征的描述或多或少带有主观性,选择的样本也各有差异,导致结论各有相互重叠甚至相互矛盾。 2.从职能管理理论出发。这一层次的研究是从组织层面进行探讨,试图结合具体的企业特点归纳总结企业家能力。Adam 和 Chell(1993)提出了企业家管理能力的四个维度,即商业战略、财务战略、市场战略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能力。在不同的领域,个人属性、知识和技能构成的个人能力不同。Thompson、Stuart 和 Lindsay( 1996)辨别了包括销售和市场、控制、组织、科技创新、人力资源、
8、投入以及应变性在内的七种企业家必备的能力要素。但是,这些研究还是无法充分地解释企业家能力对于企业成长的影响。 3.综合测量。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企业家能力对于企业成长的影响是一个多层次、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因此对于企业家能力的测量应该站在更为宏观的层次进行。Man(2002)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了机会能力、组织能力、关系能力、战略能力等八种企业家能力。国内一些学者对企业家能力作了一些全新的探索。周金泉、刘兆峰、邓增永(2004)重新界定了企业家概念,构建了全新的企业家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企业家能力素质三维结构,包括企业家基本素质、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贺小刚(2005)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
9、方法,在结合了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下总结了六个能力因素,即发现机会的能力、建立关系网络、战略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及学习能力,并创造性的通过5企业家能力和组织能力两个角度构建了能力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三、企业家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贺小刚(2005)在其著作中认为企业家能力通过两种机制对企业成长发挥作用:一是通过自身能力直接作用于企业绩效从而促进企业成长;二是通过自身能力构建组织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成长。 (一)企业家能力对企业成长的直接影响 企业家作为沟通组织内部和市场外部相关利益者的信息通道,是企业的边缘人(Thompson,1967;mintzberg,1973) 。其主要的职能是管
10、理组织、应对市场变化和降低经营风险等。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家的个人能力将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影响。 1.发现机会的能力。发现机会的能力需要企业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断力,这种能力并非人人都有。因此,企业家的机会能力是一种稀缺资源(Alvarez 和 Barney,2002) ,而稀缺资源正是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带来利润和效益的要素之一。 对于机会能力的描述可追溯到 Knight(1921) ,他认为利润来源于不确定性,而企业家是不确定性的承担者。他们必须通过识别不确定性中的机会,并整合相关资源来把握与利用机会从而获取利润,促使企业发展。Kirzner(1979)指出企业家通过
11、识别和利用机会可以恢复市场均衡。Ronsanchez(1995)认为企业家敏锐地发现和利用市场机会能为市场策划和战略定位提供有效及时的依据,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同时,他认为机会的质量是决定企业成长潜力的关键。Givon、Mahajan 和Muller(1997)有相似的看法,他们强调企业家通过发现和利用机会指6导战略制定和市场策划,从而推动企业成长。Krishnan、Bass 和Kumar(2000)强调企业家只有认清市场机会的价值,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才能创造价值,否则会导致一种“企业家亏损” 。 2.建立关系的能力。Mitton(1989)指出企业家的一项工作是利用建立的关系为处理以后的事
12、务铺路。Ronald Burt(1992)提出“结构洞”理论,他认为占据未联结结点间的结构洞的行为者能以此获取网络中的稀缺资源,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企业家建立关系的能力包括三类:与政府的关系、与其他企业的关系以及与员工的关系(贺小刚,2006) 。首先,建立良好的政府关系能获得其他企业无法获得资源、资金以及政策优惠等(胡旭阳,2006;吴文锋等,2008;罗党论等,2008;邓新明,2011) 。这些利益有助于企业家更好地收集市场信息、作出正确决策或进入更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同时有助于刺激企业家进行合理的投资等,这些影响有利于企业价值增值。其次,企业与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不仅
13、可以获得更加有效的市场信息、发展机遇,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种渠道学习和模仿其他企业的优势,从而提高企业对不确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企业自我保护能力(边燕杰、丘海雄,2000;贺小刚;2006) ,最终促进企业发展。最后,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员工忠诚度以及员工工作效能,同时有助于在组织中建立一种信任机制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最终起到促进企业成长的作用(贺小刚,2006) 。 3.战略能力。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面临7的动态环境错综复杂、变化莫测,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具有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能力,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战略能
14、力是一种全局性、长远性的思维能力(王又花等,2004;于克信,2004) 。这要求企业家必须对自身所在企业有一幅蓝图或一个愿景(Durkan 等,1993) ,以及一个清晰的目标(Snell 和 Lau,1994) 。 贺小刚(2005)认为企业家战略能力是一种配应能力,即企业家根据市场等动态、复杂的外界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匹配情况作出的战略决策和调整。企业家的战略能力不仅能缓解不确定性市场的竞争压力,还有利于规避经营风险(Hitt 等,2001) ,同时还能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使其产生最大的效应。它关系到企业的灵活性以及适应性,最终影响企业的成长。余来文和陈明(2006)在其研究
15、中也指出企业家战略能力是关系到企业持续发展的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企业家具备这样的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组织能力和组织资源的协同效应,最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管理能力。贺小刚(2005)认为这一能力是指企业家对于企业各种零散资源进行整合和合理配置,以实现资源组合效应最大化的能力。这些零散资源本身并不能直接提升企业价值,只有通过企业家的管理确保其最优使用,才能增加企业价值、促进企业成长。因此,管理能力为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利润的增加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Chandler 和 Hanks,1994) 。 Chandler(1977)认为企业家对于企业的有效管理比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
16、的手”更能提高资本竞争力,带来更高的生产力和利润,是企8业持续成长的源泉。Teece(1997)提出动态能力理论,他指出企业家将专有资源与生产要素有机整合的管理能力能降低交易费用,使企业不断获得竞争优势。在资源和知识的整合、转化方面市场机制是低效的,企业家将其组织和整合起来使其成为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与替代的核心资源是企业成功的基石(贺小刚,2005) 。 5.创新能力。熊彼特在 1921 年首次提到了“创新理论” ,在其随后的研究中熊彼特指出企业家的基本职能是引进新的组合,即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德鲁克(1985)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体现,是保证企
17、业灵活性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动力,因为创新并不是否定之前的努力,而是循序渐进地改变,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Teece(1997)指出,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可以克服能力中的惯性与刚性,是企业发展最为关键的能力。 中国诸多学者对于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也作了不少研究。邬爱其、贾生华和陈宏辉(2003)认为创新活动是企业活力的成长动力,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在企业初期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贺小刚(2005)认为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属于一种配应能力,能使企业做到差异化,从而缓解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还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为增加企业经济利益。张迎春、李萍(2006)在其研究中以辽宁省
18、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企业家强烈的创新能力不仅有利于自身企业发展,同时能削弱地方经济发展障碍,促进产业集群效应的产生。 6.学习能力。Man(2001)认为学习能力是企业家应具备一项基本能力和支持性能力。当今社会,中9国企业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企业家的学识和能力不足以应付这样的挑战,而良好的学习能力大大增强了企业家在这种环境中识别、把握企业发展机遇的能力(Hill,1992) ,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魏江、焦豪(2007)研究了中小企业成长,认为企业家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将经验与知识传递给员工,使其效能由个人层面上升到组织层面。通过变异、内部选择、复制和制度化
19、四个阶段不断循环,促成特定惯例和做事原则最终制度化和惯例化,使企业具备改进旧知识和创造新知识并不断持续发展的动态能力,最终提升企业绩效。除此之外,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学习能力的好坏对于企业家创业时期尤为重要,因为它能促进企业家不断更新知识,从而降低创业期间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Ward,2004) ,并促进企业家更有效地在未来利用资源(Murray,1996) 。 (二)组织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贺小刚(2005)在其研究中创造性的将传统的能力理论模型“组织能力企业成长”扩展为“企业家能力组织能力企业成长” 。他认为企业家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不仅能通过自身能力提高企业绩效,直接促进企业的成长;而且
20、能够通过培育组织能力,间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并指出企业家在组织能力的培育过程中充当了战略审计者的角色,组织能力形成、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家的各种能力因子都将对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家能力是组织能力之源。 Prahalad 和 Hamel(1990)提出的核心能力理论指出核心能力是组织内集体知识与集体学习,特别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多种技术流的能10力,具有价值性、独特性、难以模仿和不完全替代性,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随着科技发展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形成核心能力的企业表现出核心刚性(Barton,1992) ,它阻碍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发挥。基于核心刚性的产生,Tee
21、ce 等(1997)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其关注的是企业组织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认为良好的组织能力既能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又能帮助企业与现有资产和组织路径相契合,是实现企业持续、动态竞争优势的源泉。与此相似,进化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 Nelson 和 Winter (1982)认为企业是由组织惯例构成的层级结构,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Nelson(1991)指出组织中可行的惯例促使这一组织有能力和信心完成一系列工作,而Winter(2000)明确指出高水平的组织惯例即是组织能力,是企业产生差异化的根源,对于企业存活能力和成长影响至深。中国学者杨国安(2012)在其研究中指出组织能力是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 DNA。他认为组织能力由员工心态、员工能力以及员工的管理三方面构成,建立良好的组织能力才能有效整合企业财务、策略和技术等多种资源,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认同感,进而获得竞争优势,最终促进企业发展。 四、研究趋势 最近几年,许多学者在研究企业家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时认为企业家能力应该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变化才能适应企业各个阶段的发展,对于企业家能力的研究应该是动态变化的。 贾生华(2004)把企业家能力看作不完全的能力束,他认为一个企业家不可能拥有完整的能力束,但是只要他能恰当的组合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