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7291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摘 要】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对人口再生产、社会经济、教育卫生、社会负担等都有不同影响。研究人口年龄构成可为不合理人口年龄结构调整、教育卫生公共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我国自 20世纪 70 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已由“两高一低”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三低”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年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对全国、福建省和龙岩市普查资料及与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比分析,揭示了全国、福建省和龙岩市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阐述了这种变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尤其对教育布局和教育结构的影响,提出了适应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后教育发展的

2、相应对策。 【关键词】人口年龄构成;教育发展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区域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形成一定结构的人的总体。自人类拥有文明历史以来,人口和教育就互相影响和作用着,在当今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口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更是制约和促进着社会的进步。人口变动及其一系列后果可能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使得国家或地区在制定教育规划时必须准确地判断其趋势并做出适宜的决策。年龄是人口最基本的自然属性,一定时期内人口的年龄构成,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历史反映,又是影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口在经历了上世纪 50、60 年代的快速增长之后,自 702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生育率迅速下降,已经从

3、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低死亡率的“两高一低”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低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三低”人口增长模式。中国在短短的 50 年中经历了西方国家历时百余年方能完成的人口变动,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呈递减趋势。 一、人口年龄构成 人口年龄构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某一时间各个年龄组人口在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用各个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表示。由于年龄是人口除性别之外又一基本自然属性。所以,同人口性别构成一样,人口年龄构成也是人口自然构成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之一。一定地域人口年龄构成的形成是人口出生、死亡和迁移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分析人口年龄构成可从中发现人口出

4、生、死亡和人口迁移等动态过程,也可以预测未来人口出生、人口死亡及人口迁移的趋势。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反映了总人口中育龄人口与非育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与非劳动适龄人口、少年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等的比例关系。而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在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它社会活动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不一样。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对人口再生产、社会经济、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社会负担以及军事力量等都有不同的影响。如果在总人口中幼年和老年人口比重小,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大,有利于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社会负担也较轻。可见,研究人口年龄构成可为不合理人口年龄结构调整、教育卫生公共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

5、依据。 3在研究人口年龄构成时,可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划分各具特点的年龄组。目前通用的划分年龄层次的方法有四种:(1)基本年龄组。即按调查时日每个人的周岁年龄分为一岁一组,组距为一岁,如不满周岁的列为 0 岁组,满 1 周岁而不满 2 周岁的分在 1 岁组。 (2)常见年龄组。即按 5 岁或 10 岁为组距将人口进行分组。如按 5 岁分组,各组排列为:04 岁、59 岁、1014 岁这种分组可与国民经济发展 5 年计划或10 年规划相协调。 (3)主要年龄组。即采用国际通用的三种主要年龄为界限将人口划分为幼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三组。其中 014 岁为幼年组,1564 岁为成年组,65 岁以上为老

6、年组。 (4)特殊年龄组。即从需要出发,根据人口的各种社会经济特征把人口划分为若干年龄层次:0岁为婴儿组;16 岁为学龄前儿童组;男 1860 岁、女 1855 岁为劳动年龄组;1549 岁(女)为有生育能力人口组;男 22 岁、女20 岁为法定婚龄组美国学者将人口划分为 7 个年龄组:04 岁为学龄前;519 岁为就学期;2034 岁为青年期;3564 岁为壮年期;6574 岁为中年期;7584 岁为高年期;85 岁以上为老年期。 目前,世界上一般把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其主要划分指标普遍采用联合国人口学家建议采用的老年人口系数、少年人口系数、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等

7、(见表 1) 。 人口年龄构成决定着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一般说来,年轻人口型地区的未来育龄人群大,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速度快;相反,老年人口型地区的未来育龄组人群小,出生率则较低,死亡率则较高,4未来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为了更加形象、直观地反映人口年龄构成现状,并能更好地预测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可采用一种特殊的图表法人口年龄金字塔。人口年龄金字塔的横向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人口的人数或比例,纵坐标表示各年龄组。人口金字塔和人口年龄构成一样,基本上可被直观地划分为三种与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相对应的基本的人口金字塔形状。 (1)山型。与年轻型年龄构成相对应,人口出生率高,年轻人占总人口的

8、比重大,其塔形呈上尖下宽的“山”字型。属于此类年龄构成的国家或地区目前面临着:青年人的抚养、教育、就业和住宅等严重问题,未来人口增长速度快。 (2)钟型。是成年型人口年龄构成的形象表现,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只是在高龄人口部分才有比较急剧的减少,故塔形类似“钟”型。 (3)瓮坛型。是老年型人口年龄构成的形象表现。由于人口出生数量不断减少,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塔形下窄上宽,类似于瓮坛。此类年龄构成面临着老年人的照顾、赡养、医疗等问题,年轻人负担重。未来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长,人口增长速度缓慢,乃至停滞。 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全世界人口年龄构成已转变为成年型,1965 年老

9、年人口系数达 5%,少年人口系数 37.4%。发达国家(如西欧和北欧、北美洲)逐渐转变为老年型,人口增长速度减慢;发展中国家仍属年轻型年龄结构,人口增长势头强劲。1987 年在 173 个国家和地区中,以老年系数为依据,属于年轻型结构的国家和地区有 106 个,成年型的国家和地区 37 个,老年型的国家和地区 30 个,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基本属5于年轻型。而经过实施 30 多年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构成已发生根本性转变,60 岁及以上人口为占 13.26%,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 8.87%,由年轻型变为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形状已呈瓮坛型。 二、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情况 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

10、查看,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 岁人口为 222459737 人,占 16.60%;15-59 岁人口为939616410 人,占 70.14%;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177648705 人,占13.26%,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18831709 人,占 8.87%。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6.29 个百分点,15-59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3.36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2.93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1.91 个百分点。 从福建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看,全省常住人口中,0-14 岁人口为5

11、705674 人,占 15.46%;15-59 岁人口为 26976145 人,占 73.12%;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4212397 人,占 11.42%,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2912140人,占 7.89%。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55 个百分点,15-59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5.68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1.87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1.35 个百分点。 根据龙岩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常住人口中,0-14 岁人口为418126 人,占 16.34%;15-59 岁人口为 1778646 人,占 69.49

12、%;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362773 人,占 14.17%,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0742 人,占 10.19%。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9.056个百分点,15-59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5.7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3.35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3.03 个百分点(见表 2) 。 与全省、全国人口构成相比较,龙岩市 0-14 岁人群比例高于全省低于全国,15-59 岁人群比例低于全省、全国,而 60 岁以上、65 岁以上人群比例明显高于全省、全国(见表 3) ,说明龙岩市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

13、料看,龙岩市常住人口年龄构成呈现六大特点: 少儿人口比重明显下降。十年来,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要求下,龙岩始终保持较低生育水平,少儿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六普”数据显示,在常住人口中,0-14 岁人口比例 16.34%,与“五普”25.39%相比,下降 9.05%。 人口老龄化加速。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或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7%以上,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龙岩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 14.17%,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10.82%相比,增加 3.35%;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19%,与“五普”7.1

14、6%相比,增加 3.03%,人口老龄化在加速。 高龄人口比重上升明显。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的同时,80 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比重不断上升,全市 80 岁及以上人口为 5.14 万人,与“五普”的 3.20 万人相比,增加 1.94 万人。 总抚养比下降。2010 年,以 65 岁为老年人口年龄起点,全市少儿抚7养比(0-14 岁人口与 15-64 岁人口之比例)为 15.3%,比“五普”降低10.2 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65 岁及以上人口与 15-64 岁人口之比例)为 15.7%,比“五普”提高了 1.5 个百分点。受少儿抚养比快速下降的拉动,全市总抚养比为 28.1%,比“五普”降低 9

15、个百分点。 劳动年龄人口老化特征明显。国际上通常把劳动年龄人口划分为三个部分:15-29 岁为年轻劳动力,30-44 岁为中年劳动力,45-59 岁为老年劳动力。按此标准,全市现有 15.5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 177.86 万人。其中年轻劳动人口 54.55 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 30.67%;中年劳动人口71.97 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 43.84%;老年劳动人口为 50.34 万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 28.30%。与“五普”相比,15-59 岁人口比例提高了 5.7%,年轻劳动力比重下降了 0.9 个百分点,中年劳动力比重下降了 3.2 个百分点,老年劳动力比重上升了 3.8 个百分点。

16、老年劳动力比重的提高将加快龙岩市常住人口的老龄化进程。 年轻劳动力后继不足。2010 年,全市 5-14 岁人口为 25.75 万人,占总人口的 10.06%,而 50-59 岁的人口有 29.66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58%。市人普办表示,如果不考虑人口迁徙的影响,十年后我市的劳动力补给能力将面临压力,劳动年龄人口将比 2010 年减少 3.91 万人。 三、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需求的大小,也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规模。人口增长必然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教育要大规模发展,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

17、学制不能单一。由于人口增长方式不是匀速而是波浪式推进的,8所以人口的波峰、波谷的反复出现对学制和学校内部结构也产生很大影响。此外,学龄人数增加使班级人数过多同样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人口质量是指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前者是人口质量的物质要素,后二者构成人口质量的精神要素。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直接影响是指人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间接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一代为对象的学校教育质量。 人口构成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人口的年龄构成标志着需要受各级教育的实际人数。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人口的性别结构不同,也会给教

18、育带来一定的影响。人口的阶级构成对受教育权利的影响。人口文化构成对教育的需求和质量也有影响。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的布局。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增长状况和实居地的人口密度。学校的布局基本上有三种。第一种是人口分布合理的地区,学校分布合理。第二种是人口密度过于稀疏的地区,常出现学校布局不够合理。第三种是人口密度过大的地区,由于人口过密,需要办更多的学校,就要增加教育经费和空间。 从表 4 看到,1953-2010 年间,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 60 年代以前,如 1953 年少儿人口系数为 36.28%,1964 年为40.69%,接近或超过 40%,老年人口系数在

19、5%以下,1953 年为4.41%,1964 年为 3.56%,社会属于年轻型人口结构。60 年代以来,少儿人口系数不断下降,如 1982 年为 33.59%,到 2010 年下降为 16.60%;老年人口系数不断上升,比如 1982 年为 4.91%,2010 年为 8.87%,到 80 年9代,近似壮年型人口结构。目前少儿人口系数已经低于 20%,老年人口系数已呈现 10%的发展势头,可见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龙岩市老年人口系数为 10.19%,已先于福建省和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学校布局的影响由于适龄儿童减少, “六普”比“五

20、普”相比,全国 0-14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6.29 个百分点,福建 0-14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7.55 个百分点,龙岩 0-14 岁人数减少 9.05%,加上近年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进城务工人员都把孩子带进城里上学,导致全国各地城市和各县(市)城区中小学生源爆满,学校不断扩班扩容,普遍出现大班制。而乡村中小学却由于生源不足出现小班制,并不断撤并中小学,有的乡镇小学已只有中心小学,有的出现单人校,学生读小学或小学高年级都要到中心校。有的乡镇中学已被撤并,读初中都要到相邻乡镇中学,造成学生上学的诸多不便,需要重新合理的安排布局中小学幼儿园。 二是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人口的年龄构成标志着需要受各级教

21、育的实际人数的构成。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适龄儿童减少,导致基础教育中小学撤并减少;成年和老年人比重增加,又会产生更大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老人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需求,需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因此需要因地制宜调整发展与当地人口年龄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级各类教育,以适应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后教育发展的调整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确定了我国教10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22、)指出:“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龙岩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行列“的战略目标。结合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应采取以下对策: 1.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坚持多种形式办园,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优先保证幼儿园建设用地。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的住宅小区开发,承建方必须按照规划条件和有关规范标准配套建设幼儿园,建成后将房产产权交政府部门,由教育部门举办公办幼儿园,或由教育部门通过组织竞标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县(市、区)政府应编制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按城区服务人口 1 万人、农村服务人口 3-6 千人设置 1 所幼儿园。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新建改造扩建一批、多元主体举办一批、盘活资产新建一批、改善提升扩大一批,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农村学前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闲置的校舍举办幼儿园。在乡镇和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逐步健全以乡镇中心园为核心、辐射至各村的农村学前教育网络,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