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中的运用摘 要: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和评价规范的建设起步较晚,内部控制评价在我国企业受重视度不高,也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本文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为完善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提出了可行的意见。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全面质量管理;PDCA 循环;QC 小组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加强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愈发重要和迫切。对企业而言,健全合理的内部控制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治理水平,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而且有利于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发
2、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对内部控制本身的再控制。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对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解、测试、评价,以便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因此,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揭露财务造假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和评价规范的建设起步较晚,也没有得到企业应有的重视,我国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着许多问题,致使我国很多企业发展受阻,陷入困境,甚至濒于破产。 21 我国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1.1 内部控制评价环境不良 我国对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不仅体现在作为
3、评价主体的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也体现在公司的全体职工。董事会或管理层在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后,一般只是以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形式予以公布,而不去考察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我国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企业感觉没有必要评价,或者评价内部控制的成本太大,而收益却在短期内难以体现出来。因此,企业如果不能从长远考虑内部控制评价对于企业目标实现的作用,则很难对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性给以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要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职工无法认识到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评价并形成评价结论
4、有利用企业改善管理水平,所以影响了他们配合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1.2 评价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内审人员基本上都是由财会人员充任,并不是专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在企业经营及其他管理方面有所欠缺,难以对企业诸多的业务环节控制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1.3 评价缺少全面性 首先,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应包括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的评价,但在实际工作中,检查重点往往放在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评价上,而没有追溯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存在问题。内部控制评价3的侧重点也仅以财务控制评价为主,其他方面基本没有涉及。 其次,内部控制评价常常忽略对人的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无论是设计还是执行,人都是主体,都是不
5、可忽略的一个要素。因此在评价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的同时,还要评价设计人员和执行人员的素质品行以及各控制点负责人的履责情况。 1.4 评价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 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主要是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既定的方针政策,主要结论的形成以定性分析为主,不利于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效率效果的提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必须通过多样化的内部控制评价手段,不断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然而,我国目前的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依靠内部控制调查表、内部控制流程图和叙述法等基于主观的定性评价方法,致使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率较低,效果较差。 1.5 评价成本过高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缺乏经
6、济性。任何企业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部控制评价实施的方法不当会导致评价成本高昂,考虑到相对的风险降低所带来的预期收益,管理层也许会放弃必要的内部控制评价。再则,由于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是即时的,而内部控制评价的收益是隐含的、不确定的,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的开展对于一些只关注眼前利益的企业而言可能会被看成是多余的。 为了改善国内企业现行内部控制评价的状况,本文将以全面质量管理(TQM)为切入点,利用其核心理念对如何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4提一些有用的建议。 2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 TQM)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由
7、日本、美国等首先倡导、发展起来的。1961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费根堡姆发表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对全面质量管理做了如下定义:“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并将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个有效的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至今,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已被世界各国所确认。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多种多样,最经典的两种工具就是 PDCA 循环和 QC 小组。PDCA 循环又叫“戴明环” ,是英语单词 Plan(计划) 、Do(实施) 、Check(检查)和 Action(处理)的首字母缩写。它是
8、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 PDCA 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运转,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进行检查,看是否实现了预期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QC(Quality Control)小组是指在各种工作或生产岗位上的员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的,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是企业中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5的一种有
9、效组织形式,是员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经验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QC 小组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有利于营造文明和谐的工作环境。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可以归纳如下: 2.1 以顾客为中心 全面质量管理以顾客为中心。组织或企业只有满足或超过了顾客的需求,才能获得继续生存下去的动力和源泉。企业必须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宗旨,使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全面地满足用户需求。而用户并不仅仅是指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在企业内部,工作流程的下一个环节都是上一个环节的用户,这样才能唤起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 2.2 强调质量管理的
10、全面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工作质量。只有将工作质量提高,才能最终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此外,管理对象全面性的另一个含义还包括对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因素的全面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人员、机器设备、材料、工艺方法、检测手段和环境等方面,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控制,才能提高产品和工作质量。 2.3 以人为本,全员参与 首先,要倡导凝聚合作精神,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群策群力,创造命运共同体,一方面人人都关注组织的发展,一方面努力使员工满意;再者,要建立以人为主体的领导、干部、员工人人参与的6质量管理体系,使每个人都明白自己所获得的授权与职责;最后,要重
11、视人的自我完善要求,加强教育培训,鼓励学习交流,提高全员素质。 2.4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对产品质量的管理不能局限于原先的制造和检验过程,而应向前延伸到市场调研、设计、采购、生产准备等过程,向后延伸到包装、发运、使用、用后处理、售前售后服务等环节,向上延伸到经营管理,向下延伸到辅助生产过程,从而形成一个从市场调查、设计、生产、销售直至售后服务的生命循环周期全过程。为此,就必须建立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将企业的所有员工和各个部门的质量管理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将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和环节都纳入到质量管理的范畴。 2.5 强调预防为主 产品的质量并不是检验出来的,起主导作用的是设计质量和制造质量。全
12、面质量管理就是主张把工作重点由“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前预防” ,做到防检结合,防患于未然。 2.6 强调用数据说话 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体现在质量的好坏靠翔实的数据来证明,而不是靠人员的感觉来确定。只有那些真实的统计数据,如客户的满意程度、产品销售量和对市场的占有率等,才能够说明产品质量的优劣。 2.7 持续改进,追求卓越 持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为实现长期的成功,需要持续地寻求改进、提高的机会。这不仅包括原有基础上的持续改进,还包7括创新。 2.8 强调经济性原则 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主要目的是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时候也必须用经
13、济的手段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质量保证,预防废品的产生都是有先决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要讲求经济性。面对新环境、新形势的挑战,企业唯有坚持经济性的原则推广全面质量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 3 全面质量管理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不仅仅局限于质量的管理,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也有着其借鉴意义。下面将根据上述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如何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谈几点看法。 3.1 全员参与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的全员性应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评价主体的内外结合;二是企业内部评价的全员性。1)内部控制评价应内外结合。内部评价作为企业自发的自觉行为,主要作用是使得内部控制
14、制度与企业的治理结构、约束机制相结合,从而形成有效的内部制衡关系,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外部评价主要是指内部控制强制审计和信息披露制度,着重强调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仅有内部评价,只靠企业自觉行事,很可能使内控标准体系实施流于形式;只有外部评价,全靠外力推动,也可能导致企业消极应对,不利于将内部控制内化至企业管理流程之中。只有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协调推进,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2)企业内部评价的全员性。从企8业内部看,传统观点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然而,公司应认识到内部控制不只是内部审计部门或专门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也不仅仅是高级管理层应关心的问
15、题,相反,它是所有员工的事。企业内的每个人都在产生内部控制制度所使用的资讯,或采取一些影响控制的其他行动。对于营运中所产生的问题、违背行为准则或其他政策,或不法行为的资讯,每个人也都应该担负起向上报告的责任。因此,公司各部门参与作业的人员都应亲自参与评估。全员参与可使各责任主体及时了解在其职责范围内哪里存在缺陷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让其自己采取行动改进这种状况,而不是等内部审计人员站出来指出问题。 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之一的 QC(Quality Control)小组对动员企业所有员工参与内部控制评价就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国企业应该设立类似的内部控制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可以从各部门、各级别的员工中
16、挑选,并定期撤换,以保证所有员工都有机会参与到这个小组中来。只有大家充分参与,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一切活动都是依靠人的活动来完成的。类似 QC 小组的内部控制评价小组可以帮助企业加强对全体员工的持续培训教育,提高能力,规范各环节的工作流程,重视业务过程的标识性以规避各种经营风险。所以,内部控制评价小组能让员工自觉并积极参与,并使员工感到自己的工作与企业的业绩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可以消除“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对抗性,大大改善内部控制评价环境。 3.2 内部控制评价应做到面面俱到 内部控制评价所要考察的对象不应仅仅是财务控制,运营结果,还9应该囊括其他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的因素。
17、 首先应当考虑的就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健全性以及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性。企业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首先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的规定;健全性则是指内部控制度是否全面、完整、没有大的遗漏与缺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则可分为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程序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是指在内部控制设计有效的前提下,内部控制能够按照设计的内部控制程序正确地执行,从而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要对内部控制设计的适当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必须保证评价内容涉及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
18、运用精细化管理的思维,首先了解企业的规模和经营状况,了解企业的风险偏好,然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内部人员对该制度的接受程度,最后评价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恰当的执行。 其次,内部控制评价不能忘记评价“人” 。我国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时往往会忽略对人的评价。企业制定的任何制度都不可能超越设立这些制度的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也无法超越那些参与制定和监控制度的人的能力、操守、道德和价值观。内部控制主体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也影响到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内部控制主体的品行也会影响到内
19、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可信赖性。因此,对内部控制主体的素质品行进行评价是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内容。 10最后,内部控制评价还应纳入对信息与沟通的评价。信息是沟通的基础,有效的沟通应遍及所有要素及整个组织结构。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定期的评价,有利于企业完善信息通畅度及人员沟通度。对内部控制中的信息与沟通进行评价,应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建立了有效的信息收集系统和信息沟通渠道。 3.3 内部控制评价应是一个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是在过程中形成的,主张要以预防为主,把工作的重点由“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先预防” 。内部控制评价也是如此。内部控制评价是一个过程,要遵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
20、它是一个涵盖计划、实施、编报等多个阶段、包含多个步骤的动态过程。要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管理,防范企业运营潜在的风险,需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方位的控制评价,也就是要对内部控制实施确立标准、计量结果、分析差异、采取措施等全过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价,及时消除影响内部控制的因素。 3.4 内部控制评价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 企业是个经济实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主要目的是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果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过高,再加之内部控制的收益在短期内难以体现出来,企业很有可能会放弃评价内部控制。这也是导致我国企业没有给予内部控制评价足够重视的根本原因。内部控制评价应该在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简便易行、降低运行成本,从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为股东创造最大化财富。 3.5 内部控制评价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