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与社会认同一个中观的视角.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7673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福利与社会认同一个中观的视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会福利与社会认同一个中观的视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会福利与社会认同一个中观的视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会福利与社会认同一个中观的视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会福利与社会认同一个中观的视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社会福利与社会认同一个中观的视角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80 后新生代社会认同建构和社会建设参与研究”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社会认同,涉及到成员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表面上看,社会认同是一种观念,但本质上看社会认同则是一种利益共享。社会认同的分化状况和演化趋势,关系到社会生活协调、社会秩序稳定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外经验表明,社会福利制度是现代社会社会认同的基础。当前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社会认同的挑战,需要重塑碎片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关键词:社会认同 社会福利 公民权利 公平与效率 随着社会建设的推进,社会认同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认同的挑战也

2、越来越明确地摆到了人们的面前。社会认同的分化状况和演化趋势,关系到社会生活协调、社会秩序稳定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和揭示社会快速转型期中的社会认同问题,做出深入的理论概括和明确的对策研究,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当前的社会认同研究,要么停留在具体的微观层面,要么醉心于宏大叙事,而很少关注在具体社会中社会认同是如何建构、如何变迁的,支撑着社会认同建构和变迁的力量是什么?李友梅教授指出社会认同在中观层面上的基础性支撑有三个方面2的内容:社会福利(制度)系统、社会意义系统和社会组织方式。本文主要讨论社会福利系统与社会认同。 概念界定

3、 (一)认同 认同的定义有不同的角度,从心理学的角度,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认同是一种同化与内化的社会心理过程,它是将他人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期望与社会角色,内化于个人的行为和自我概念之中。从两个学科的定义来看,心理学偏重于认同的过程与机制,偏重于认同的心理活动层面的研究,即回答“如何进行认同” 。社会学更偏重于社会现象的一致特性(比如身份、地位、利益和归属) ,人们对此的共识及其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偏重于认同的对象与内容,即回答“对什么进行认同” 。 认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我认同,是个人认同,是指自己对自我现况、生理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情境、未

4、来希望、工作状态等各层面的觉知,统合而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结构,亦即追求自我统一性及连续性的感觉。二是社会认同,是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随着个体发展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一生可能发展出各种不同的认同型式:在个人方面,如职业认同、性别角色认同;在群体部分,如阶层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 (二)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的英文是 social identity。Identity 的原意是指身份,3社会认同把 identity 定义为可以将个人与他人分辨开来的个人和社会特征。社会认同理论的创建者 Tajfe(1978)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

5、到自己所在群体成员所具备的资格,以及这种资格在价值上和情感上的重要性” 。 社会认同是衡量个体融入主体社会程度的一个重要维度,它既包括客观的一些相似或相同的特性,例如,相同的身份、相同的表现等,又包括心理认识上的一致性及由此形成的关系。因此,社会认同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既包含着个体属性内容,又具有关系属性特征。所以,作为一种研究视角,社会认同能很好地沟通微观与宏观,个体、群体与社会的关系。 一般地说,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对与自身利益、地位、权力和声望等相关的社会事实、社会政策与社会制度的归属性、赞同性或评价性认识。社会认同是群体关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它解释了个体所获得的对所在群体成员身份的

6、认识,影响个体的社会知觉、社会态度以及社会行为。 (三)社会福利 在英语里,福利是 welfare,它是有由 well 和 fare 两个词合成的,意思是“好的生活” 。但是,什么是“好的生活” ”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它既可以指物质生活的安全、富裕和快乐,也可以是精神上、道德上的一种状态。而作为社会福利就更超出了个人的范畴,要求人们在社会的层面上来考虑和解决如何使人能够过一种好的生活。它涉及社会根据什么来帮助人们生活的幸福,需要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和4政策安排来保证他们生活的幸福。 社会福利是一个多元、模糊而又复杂的概念,对其进行定义既可以从广义、也可以从狭义的角度出发。广义的社会福

7、利是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精神病人等特殊人士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本文所探讨的是广义上的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社会福利还与社会政治相关联,既被看作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状态,又被看作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 社会福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马歇尔在追溯英国公民身份的发展史时,认为英国公民身份先后经历了十八世纪的公民权、十九世纪的政治权、二十世纪福利

8、国家兴起后的社会权的发展,公民权、政治权和社会权三要素构成了公民身份。公民权更多涉及的是一些诸如言论自由和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等人身保护的问题,而政治权强调的是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和选举权,社会权则主要关注公民过“文明”生活的福利权利。有了基本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与信仰自由,才有可能有公民直接有效参与政治实践的权利,公民也才可以真正享有选择自己代表的权利;同时,又因为有了社会福利权的保障,公民才能获得最低意义上的过正常生活的物质保障,也才有可能反过来支持公民权与政治权的巩固。国家对其成员的责任,除了一方面保5障公民的基本自由之外,还包括国家对其成员提供的生活福利保障,以使他们过一种“文明”生活。麦克

9、佩森甚至这样来直接定义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的三要素:“公民权是公民反对国家的权利,而社会权是公民要求受国家保障的好处的权利” 。 社会福利塑造着它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促进整个社会形成自己的价值理想。人们制定各种社会福利政策,实施福利项目,主要是解决社会成员的生存能力不足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着原有的社会阶层、社会关系,产生出新的社会力量,使得社会结构中的社会福利越来越成为社会成员提高生活水平,提升政治地位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社会福利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社会心理范畴。为此,西方国家往往强调福利的自我幸福感以及个人的生活满足感,而处于中国社会之中的民众还要

10、强调福利供求的社会认同感,努力实现自我幸福感、生活满足感与社会认同感的有机统一,实现个体主观需求与社会客观可能的有机统一。 福利系统支撑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涉及到共同体成员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表面上看,社会认同是一种观念,认同的基础也多种多样,有基于血缘的社会认同、有基于职业的社会认同、有基于宗教信仰的社会认同等,但本质上看社会认同则是一种利益共享。中外经验表明,以社会保障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是现代社会中社会认同的基础。国家履行福利职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国家的产生实质上是亚当斯密所述的“理性经济人”为实现自己最大利益进行的选择。市场经济的6交换原则渗透进现代政

11、治领域,服务职能在国家所要履行职能中的比重越来越重。国家为国民提供某种直接的服务或产品,而使国民得以促进自己利益的程度直接和国民对国家的认同程度相关。 近代以来,欧美国家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匮乏型经济走向丰裕型经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财政的增加使得政府有能力将一部分公共财政用于社会福利事业当中,建立健全各种社会福利制度,切实改善民众生活。同时,在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民众日益面临着自身无法控制的风险因素,产生了贫富分化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制定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福利设施,对困难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此,很多国家将社会福利上升为国家意志,强调社会福利就是政府对全体民众在收

12、入、就业、医疗、教育、住房以及社会工作服务等方面提供的制度性安排,减少民众的不幸福感和不满足感,进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这样,社会福利就从选择性拓展为普惠性,从剩余性转变为全面性,针对全体国民的各种社会福利设施、社会福利项目以及社会工作服务日益完善,社会福利支出逐渐上涨,有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占到整个公共财政支出的 2/3 以上。 民主国家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福利系统这样一个中介来推动个人与国家间的关系。福利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内在地包含着“福利”要素,通过向社会成员提供福利,解决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促进社会结构的和谐。同时,社会福利体现着特定社会群体的利

13、益诉求、心理倾向和政治态度,反映着特定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运动。它实质上就是政府或社会为满足社会成员的特定需要而调配经济社会资源、7增强社会成员生存能力的制度安排与制度设置。 转型期中国社会认同危机与重塑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正义原则,社会认同就是基于这特定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我国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及其所伴随的社会福利体系的碎裂化,在转型时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社会认同威胁,并由此导致了各类社会问题的滋生。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类型的社会认同威胁或者社会问题,都或多或少与社会福利体系的碎裂化相关,或多或少涉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公平正义。 转型时期个体的社会认同威胁是伴随着社会

14、福利体系碎裂化的过程而出现并发展的,因此,社会福利体系的重建就是消除个体的社会认同威胁的某种社会性的努力。在推进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应该建构一种以现代社会福利体系为基础的有机型社会认同。有机型社会认同应该具有利益共享性、边界开放性、多元并存性、可持续发展性等特征。 所谓利益共享,指适度普惠性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是一种惠及全民的、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户籍,只要满足适当条件就能享受特定福利的社会福利体系。 所谓边界开放,是指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脱离某一群体而进入另一群体。社会群体的边界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个体就有可能尝试离开该群体而进入其他群体,并且会以努力工

15、作、再教育等方式作出社会流动行为,尝试改善其生活,离开某一较低的社会位置,到达另一较高的社会位置。 所谓多元并存,是指社会成员之间不仅存在着阶层差异,而且存在8着个体差异,并且由于生活方式和生活形式的多样化,他们对社会福利的需求并非是一致的,因而需要区别对待。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应是一种死寂的认同,而是有利于个体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认同。个人有依法享受国家、社会提供的福利的权利,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它力求将公平与效率、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保障基本生活与鼓励勤奋劳动结合起来,既避免完全的国家责任,又保持一定的社会互助性质。 参考文献: 1.李友梅等.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李友梅.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7(2) 3.韩静.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综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4.陈劲松.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重构与社会认同的转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 5.欧阳景根.作为一种法律权利的社会福利及其限度公民身份理论视野下的社会公平正义之省察J.浙江学刊,2007(4) 6.杭聪.国家认同、国家制度建设和国民经济福利J.探索与争鸣,2010(4) 7.高和荣.社会福利分析视角的转型:从政治、经济到社会J.南京大学学报,200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