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产业延伸与多元化发展策略探索.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7693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产业延伸与多元化发展策略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设计产业延伸与多元化发展策略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设计产业延伸与多元化发展策略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设计产业延伸与多元化发展策略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设计产业延伸与多元化发展策略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设计产业延伸与多元化发展策略探索摘要:建筑设计产业必须拓展发展空间、产业多元化发展,才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城市发展模式。对我国建筑设计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就建筑设计产业的现状提出了延伸与多元化发展的策略。关键词:设计产业;发展现状;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J813.1 文章编码: 1 建筑设计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建筑设计行业体制改革发展不断深化,企业主要经营模式、产权结构和所有制形式继续向多元化发展,初步形成了产权结构多样化的建筑设计行业企业,队伍结构更趋市场化,很多建筑设计企业紧密围绕专业化、社会化和公司治理法制化的总体方向,全面贯彻改企建制、政企分开、调整结构、扶优扶强、做精

2、做细的基本思路,开始通过改制实现自身组织、体制突破、创新企业发展模式。除个别国有建筑设计院仍为事业单位编制外,大部分建筑设计院已完成企业化转轨和产权制度改革,还有很多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2 国家政策环境的改变 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由“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2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转向“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及“一防一保”(防止经济过快下滑,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成为工作重点。 2)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及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拉动经济,出台投资计划;实施减税减负,调整收入格局,推进社会事业,保障民

3、生工程,加大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工作。 3)楼堂馆所全面禁止修建,国家建设资金流向向民生、教育、文化等项目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4)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好转,反垄断、反不公平竞争、开展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5)企业改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优先选择,企业发展环境更趋良好。 3 市场认识和观念发生改变 “入世”之初,业界和理论界谈论较多的可能要数这样一种声音,那就是外国设计事务所将给国内设计市场带来怎样的冲击。中国设计企业和设计师在近距离地了解国外设计公司的运作模式、技术实力后,已经从当初的“忧洋”和“惧洋冲击”的阴影中走出来。国内外设计公司和设计师

4、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各展其长、各得其所,甚至在很多项目上携手合作(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瑞士黑尔佐格设计公司在设计国家主体育场 “鸟巢”上的合作) 。而大量的工程实践及理论研究发现:工程咨询业是一个本土性色彩较强的行业。虽然大量“洋设计”抢滩中国,似乎万里重洋并未对它们构成任何妨碍,但综合一系列现象和分析,3这种看法仅仅是基于感性认知。尽管国际建筑设计公司目前占据了我国一部分高端市场,但在整个市场份额中,国外设计公司承担的业务量还是较小,国外设计公司占国内设计市场执业机构总量的比例也只有 5左右。就比较优势来看,国外设计公司承揽的项目一旦展开后,因其和本部距离遥远,其设计师现场勘踏和处理设计问

5、题往往也需要支付大量差旅费,这必然影响其盈利能力。由于近年来在薪酬、分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系列改革,人才外流的现象和忧虑已经大幅度“和缓”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人才从外企重新“回流”国企的现象。而国外设计师加盟国内设计院,也已不是个例和新闻,例如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工作室,就有外籍设计师受聘工作。 4 建筑设计产业的延伸与多元化发展策略 设计产业越来越倾向于多元化发展,这是设计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设计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继续抓好勘察、设计、监理质量工作和贯彻执行节能设计、新材料的推广工作。努力学习省内、外规划设计行业的先进经验,积极开拓“工程项目总承包”业务,整合勘察、设计、监理为一体的

6、优势,开创新领域,培育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业务多元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4.1 人力资源调整的发展策略 根据岗位合理配备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设计企业可以采用员工推荐、竞争上岗、领导考核等人才选拔制度,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要摒弃论资排辈的用人思想,对那些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业绩显著、思想觉悟高的年轻人,要破格提拔,大胆使用。4对于那些具有管理才能、创新思维、积极向上的人才,可以让其担任领导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设计企业的未来发展,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人才管理方面,设计企业可以对专业人才进行分类,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

7、比如对那些有科研成果、获得行业表彰的个人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设计企业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年度业绩突出的个人,可以适当的给予业绩提成。通过这些手段,充分调动设计企业创新的热情,同时也能提高设计企业的设计水平。 4.2 行业发展趋势 1)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建筑涵盖广泛的使用类别,例如文化体育教类建筑、办公类建筑、住宅类建筑、医疗类建筑。面对日起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种类型设计企业将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某些个领域上下功夫做市场,完成技术积累,培养该领域和地区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赢得声誉、赢得市场,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2)设计总承包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建筑水平的提高,大型综合

8、体项目逐步增多,建筑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设方迫切需要一定有实力的设计企业承担整体建筑设计工作,并对整个建设过程负责。催生了建筑设计总承包的业务,由一家设计企业统领整个项目的各项专业设计,总体把控设计质量和品质。该设计企业必须具备相当的实力,能够有效整合本企业以及社会的各项技术资源,并组织协调各专业团队的设计工作,保证项目设计的整5体进度和设计质量。通过设计总承包,提升了该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国内一批大中型设计企业正在开展设计总承包业务。 3)跨行业、跨领域的发展趋势 国内较多的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发挥综合优势,坚持工程设计主业扩张和前后一体化战略,为业主提供规划、可行性

9、研究、工程前期策划,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监理、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等工程建筑全过程服务,实现市场扩张性发展策略,积极向两头延伸,扩展产业价值链。通过业务的拓展,改变企业原有属性,实现从大型设计企业向大型工程集团公司的转变。设计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向建筑设计业务两端延伸的同时,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涉足资本运营领域,进行项目的投资运作,参与地产开发和项目投资。既盘活企业财产,又为企业开拓了新的业务,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从大型设计企业向大型综合集团公司的转变。 4)跨出国门的发展趋势 中国近几十年建筑的飞速发展,使中国的建筑设计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建筑设计中许多专业技术水平

10、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际领先。国内建筑设计队伍在不断的扩大,生产力过剩的现象日渐显露。面对国内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许多的大型骨干建筑设计企业,瞄准了境外建筑设计市场,并通过各种渠道在境外承担了一批建筑设计项目,并积累了一定的境外建筑设计经验。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步入稳步发展期,建筑设计市场的总量也将适度缩小,设计能力将出现过剩,市场6竞争将日益激烈,设计企业跨出国门承接境外项目也将成为一种发展势。4.3 技术发展趋势 建筑设计回归自然化趋势 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将成为设计的主旋律。各类建筑设计建设中更加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采用更加贴近自然的艺术

11、手法和风格,设计师不断在“回归自然”的创作上下功夫,在设计上不断探索“节地、节水、节电、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2)建筑设计节能低碳化趋势 建筑作为人类居住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 30%,建筑的低碳节能正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各种低碳节能的技术正逐步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建筑的外观,建筑的实用性上;应该从更深层次考虑建筑的意义,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去统筹所设计的建筑。建筑项目策划、建筑项目的选址、建筑设计、建设过程、建筑的运行维护、直至建筑的日后拆除等全过程都将作为建筑设计需要统筹考虑的因素。 3)

12、建筑设计整体艺术化趋势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要求从“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要求室内、室外各种物件之间存在统一整体之美。建筑物外观、室内环境、建筑室外景观是建筑整体艺术组成部分,它应是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7关系协调。许多优秀的建筑设计实例都是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整体统一的完美结合 5 结论 设计产业必须拓展发展空间、产业多元化发展,才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城市发展模式。建筑设计的创新是一项团队性工作,需要多学科跨专业的设计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因此,团队建设是勘察设计企业提升凝聚力、提升人力资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创新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易冰源.中国建筑设计市场变革:现象与认知J.改革发展,2008,9 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年度发展研究报告(上)M. 建筑时报,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