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试论建筑场地设计中考虑的因素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建筑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而作为建筑中最重要一环的场地设计得到了我们的广泛重视。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我们更是要加强对场地设计的重视。我们要通过合理的利用基地,使得场地中的各种要素有机结合,保证工程项目的正常进行,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只有在正确认识场地设计的重要性的同时,将工作落实到实际,才可以从根本上发挥山地建筑的效用,继而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建筑场地设计;因素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现在的建筑场地设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更多的是在考虑场地内部与外部关于物的考虑,而忽视了作
2、为使用主题的人的人自身的需求。我们知道,建筑场地的设计和开发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建筑场地也应该不仅包括物的存在,更应该兼有精神的意义。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进行场地设计,还远远不能达到我们对于空间使用的需要,任何一个使用者都是带着情感的主体,不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世界而毫无感情。反观当今我们的设计,或许从定义上就已经偏离了人们希望看到的轨道。诚挚考虑在场地中活动的人们的物质需要以及情感需要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当纳入了情感方面的需要也就扩大了空间设计的范2围,特别是情感本身是比较不容易把握的状态,如何进行具体的操作,需要我们对使用者进行更多更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一、场地设计概述 场地设计是三维
3、的,是场地规划的深入,场地设计不仅有平面功能布局,还包含空间功能布局和空间景观布局。 景观设计学中,西蒙兹认为场地设计事实上更侧重环境设计;而我国场地设计是为了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比较基地现状条件和理解相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组织场地中的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场地设计不仅考验建筑师对场地设计相关和涉及的规范、技术标准的熟悉掌握程度,还检验建筑师的实践能力及工作经验积累。建筑类型按功能分为医疗建筑、教育建筑、博物馆建筑、文化建筑、居住建筑等,无论哪类建筑场地设计都是围绕功能流线进行功能分区,围绕景观轴线进行景观设计,以满足使用要求的功能分区为主,景观设计为辅;功能分区与景观设计互相
4、渗透,功能流线与景观轴线的最优结合,才能达到场地设计的最高境界,创造更有效且更宜人的生活环境。 二、建筑场地设计中考虑的因素 1、使用者的使用时间 使用者不同时间的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场地设计,时间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意义,而相对应的是不同的时间段里不同的人群也会有其对场所的不同需求。比如一般用于晚上活动的酒吧或者派对的场地设计,就应该更多的去考虑晚上人们对场地的需要以及场地设计的效果,把设计的重点放在灯光、夜景的处理上。同时考虑到晚上与白天3人群对空间上的使用情况不同,如何让光线照度,灯具密度,道路布置,场地铺装以及整体搭配更加符合晚上人群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2、使用者的使用习惯
5、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要求、特殊功能的场地空间,需要对这类使用人群的行为方式、日常习惯进行大量的数据调查,形式包括:访谈,问卷,观察,行为痕迹分析等不同类型的调查方式。在切实了解其对场地功能的使用状况下,再有针对性的对场地布局,色彩搭配,形态构成以及细部构件进行设计。 以敬老院场地为例,由于其特殊人群的年龄阶段和身体结构,则应该在多方面加以注意,创造出合适这类群体的场地。 2.1 功能布局上,应以短简方便的联系空间为主,尽量避免过多的迂回。 2.2 色彩处理上,选择淡雅明快的色彩基调-满足老年人对于“恬适情趣”的向往。 2.3 形态构成上,需要平稳,安定,常见的形态特征,尽量避免过于繁杂、夸张,具
6、有明显张力的空间形态。 2.4 细部设计上,这是对老年人使用空间最需要重点考虑的环节。由于其身体机能的减弱,在座椅材质、形状,地面铺装图案,扶手栏杆的舒适度以及台阶楼梯的高宽比,防滑条的处理上都需要在对老年人进行大量观察和调查的前提下进行设计。 3、使用者的使用情绪 上面一条满足了使用者物质功能的需要,而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使4用者心理上的安慰。情绪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直接反应;反过来,外界环境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情绪变化。情绪虽然是一种很主观也很难捉摸的设计条件,但在基于大量统计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用一些数据反映出人们情绪对于不同场地空间的几种基本认识。特别是当场地在为某种特定使用人群服务
7、的情况下,这类数据变得更加清晰和有说服力。 以医院场地设计为例,我们知道医院的使用主体是病人(除此之外还有家属、医务人员、服务人员) ,在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下,其情绪一般是比较消沉的。因此,在场地设计上,则应尽量避免出现过多的灰色空间以及空间死角。空间处理上宜视线通透,采光良好,构筑物应积极高尚且色调明快。对原有地形进行规整以达到合适的坡度起伏加强其空间感,避免出现较多的阴影区域。植被方面以常绿树种为主(落叶树木易引起患者衰落的情绪) 。多种色彩的灌木进行搭配种植,营造出积极富有变化的植被景观。 4、使用者的使用密度 这一点不仅是旨在考虑个体对场地环境的使用和感受,而且通过对人与人之间在某一空间
8、中的使用把人与物、人与人进行综合考虑。考虑当人与人在使用空间相互影响时该如何在前期对空间进行设计。所以,这便要求设计者事先了解场地使用人群的数量在时间轴上的分布曲线。找出最大使用密度,最小使用密度以及其间的动态相互关系,以此为根据对场地进行合理布置。 比如,对汽车站场地空间进行设计就应该了解此车站在城市的地理5位置以及重要程度,预计使用人群数量,年龄结构分布并在不同时间段来进行合理分析,达到既满足人们对整个空间的使用效果,又满足“不浪费公共空间”的使用要求。而且,通过对不同时间段人群数量的分布状态的利用,营造出不同氛围的公共空间-使空间具有了动态的变化。 5、使用者的使用反馈 场地设计不是一蹴
9、而就,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满足前期规划与设计的同时,还应该建立“设计者-使用者”的长效机制,在动态中把握对场地环境形态的塑造和对不同人群的心理认知-这一点应该被设计者牢记,并且反映到初期对场地设计的考虑中来。通过周期性的对既有场地空间进行观察,记录人们的使用频率、效果、满意度,对场地环境保持持续的设计认知,加深对场地环境特征的理解,并最终反馈到对场地环境的塑造与再塑造上,使所设计的场地真正做到为人们所享用、所乐道,成为一种与人们活动互相补充,与人们发展互相促进的状态,变成一处具有生命力富有场所感的空间形态。我想,这是作为今后建筑师的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将对人性诚挚
10、的考虑带入到对场地的设计中来,这是对现有设计体制的一场变革,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接受与否”的过程,但这场变革是符合人们的需要的,也是符合时代的发展的。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6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结束语
11、现如今,场地设计在建筑实践活动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对于环境的珍视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建筑师更不应该始终沉迷于自我的世界中,不断地忘记自己的身份,使我们的聚居环境时时处于令人尴尬的境遇,而应该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们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这不仅是场地设计追求的最高宗旨,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所推崇的。因此,作为建筑师的我们不仅要认真分析关于场地的客观的物的存在,更应该回到关于场地的主观的人的需要。脱离了使用者的场地只是一处死寂的风景,而缺乏对真切人性的关怀。这不仅是对人在空间上的叠加,更是对场地既有环境的凝聚与升华, “欢声笑语”终究比“姹紫嫣红”更能打动人心。 参考文献 1现代建筑学理论刘先吉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建筑设计方法学张琦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创造性思维与建筑设计王立新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王其钧.图说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