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试析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摘 要 2001 年新修正的婚姻法第 46 条规定“(一)重婚的;(二)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有上述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这标志我国正式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但该损害赔偿制度施行十多年来,人们对于制度的施行存在诸多争议,实际的适用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本文拟对于目前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如适用范围过窄、赔偿标准的不确定、举证困难、赔偿义务主体过于限制、请求主体范围过于狭窄等,探讨性提出相应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 离婚损害赔偿 适用范围 请求主体 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识码:
2、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034-02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指配偶一方违反婚姻义务,实施法定违法事由导致婚姻关系破裂时,无过错配偶方或非主要过错方有权在离婚时诉请损害赔偿的制度。此制度设立的初衷有两个方面:一是填补无过错方的损害;二是制裁、预防违法行为。从该制度的最终效果上说,在物质层面也能对无过错方离婚后的生活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离婚损害赔偿针对的婚姻期间的侵权行为,其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也就是侵权行为人承担离婚赔偿责任的依据。依侵权行为法一般原理,2离婚损害赔偿构成要件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主观上有过错;二是有违法行为的存在;三是客观上造成
3、了损害;四是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五是提起了离婚行为的出现,这一要件也是离婚损害赔偿行为的特殊要件。 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相关问题之剖析 (一)离婚损害赔偿之适用范围过窄 婚姻法第 46 条列举了 4 种可以请求赔偿的情形,即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行为和遗弃行为。列举方式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但是显然不够全面,不足以涵盖所有对婚姻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不利于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利,应当拓宽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因为婚姻法属于民法的范畴,过错赔偿制度是民法的责任形式。在现代侵权行为法中,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就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不问这种过错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
4、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的实质就是一般侵权损害赔偿,而且是在特定情形下(限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列举的五种情形)的损害赔偿。 (二)离婚损害赔偿之标准不确定 如今离婚现象愈演愈烈,离婚损害赔偿之诉也随之增长。然而于精神损害赔偿金额的判定及具体落实也存在一定问题。根据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 8 条第 2 款的规定,受害人一方因侵权而遭受精神损害,且后果严重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判令侵权人以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方式承担民事责任,也可以请求判令侵权人赔偿其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由此可见,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我国采取的是3抚慰金的救济方式,只有受害配偶方才能依据依当事人主义,向有过错方提出赔偿请求。
5、当事人不提出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不能责令加害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至于受害配偶向人民法院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后,过错方是否承担责任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具体数额,则由人民法院依案情而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这既是法律规定的不足,也是对法官素质的挑战。 (三)离婚损害赔偿之举证困难 过错行为如“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通奸”等,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所以对于婚姻法第 46 条特别是第二项之情形,取证困难尤为突出。剖析婚姻法解释(一) 第 2 条,其实际给出了界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个方面:一是在主体上必须是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之间的同居,这是与未婚同居的主要区别;二是名分上不
6、以夫妻名义,即没有名义或以夫妻以外其他名义,这就与明确了其与事实重婚的界限;三是行为上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这就与一夜情、通奸等行为明显的区别开来了。第一个方面一目了然,不需多言。而就后两个方面而言,在不以夫妻名义进行同居的前提下,一个有配偶的人如何能与异性持续、稳定地共同饮食起居、进进出出,如何向外界解释他们的关系呢?如此,仅有的可能就是隐蔽、秘密地进行,尽量不让别人觉察到。目前来说,对同居的事实进行证明的证据无非以下四种:(1)有过错方,即与他人同居的配偶一方的自认。可实际生活中,有过错方对与人同居的事实进行自认的概率极低,那么这种证据最终被采信的情形也就极少了。 (2)社会基础管理组织的
7、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或邻居的证人证言。人口的快4速流动性使得传统的乡土中国解体,同一小区之间的居住情况相当陌生,邻里之间漠不关心,使得这类证明的取得相对困难,证明力也相对减弱。(3)配偶一方与第三者的购房情况证明。然而,一个人要瞒住其配偶,以共同居住为目的购买商品房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因为在法制社会,出于对隐私权和财产权的保护,要查明并以证据形式固定某人的购房情况,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是极为困难的。 (4)通过跟踪、拍照、捉奸等方法掌握的一些证据和线索。但这类证据一方面与配偶方及第三者的隐私权存在冲突,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时间上的持续性,难以形成有效的证据链,最终难以被采信,即便被采信其证据的证明力也
8、不强。 (四)离婚损害赔偿之义务主体过于限制 婚姻法第 46 条并没有明确规定承担离婚损害赔偿义务的主体的范围,即没有明确指出无过错方可以向谁提出赔偿请求,向谁行使其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而婚姻法解释(一) 第 29 条所明确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仅无过错方的配偶,那么婚姻当事人以外的主体就不需要承担其相应的赔偿责任,主体过于限制,不利于规制那些婚姻当事人以外人,如破坏合法婚姻关系的第三者的行为。 (五)离婚损害赔偿之请求主体过于狭窄 根据婚姻法第 46 条以及解释一 、 解释三的规定,享有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仅限于无过错配偶方。而婚姻法第 46 条的第(三)和第(四)两项即遭受家庭暴
9、力和虐待、甚至被遗弃受害人不限于夫或妻,也应包括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因此,只将夫妻列为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就过于狭窄了,家庭中的其他弱势群体的利益5就难以提供充分保障和救济了。 三、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的建议 (一)对于离婚损害赔偿适用的情形,应当采取概括式立法形式 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的实质就是一般侵权损害赔偿,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离婚损害赔偿,而且是在特定情形下(限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列举的五种情形)的损害赔偿。这种列举式的立法模式使得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难以充分发挥该制度应有的功能。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的规定也必然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也必然会出现法定之外的情
10、形。此时法律的稳定性将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二)确定离婚损害赔偿数额的标准 对于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应如何确定?在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0 条只是规定了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时参考的标准因素,仍然比较原则,并未形成统一的计算方法或标准。因此,一般各地法院对于离婚时精神损害的赔偿标准各自为政,裁决所确定的赔偿金额有较大差异。从外国法的经验看,有些国家在算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采用综合当事人各方面的情况酌定的方法较有借鉴意义。在日本,关于离婚慰抚金赔偿数额的算定综合了九个方面的因素。 (三)减轻无过错方的举证责任,适当采用举证责任倒置 婚姻关系的存在,使得其相应的人身关系和
11、财产关系的举证难度加大,因此在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中,应适当降低证明要求,适用较高程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而从弱者或者受害配偶权益保护的立场出发,立法上应适当放宽条件,减轻无过错方的举证责任,严格意义上还可以规定6适当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加重过错方的举证责任,以达到限制、禁止其行为的目的。 (四)扩展离婚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 对于责任义务主体,原则上以婚姻当事人一方为主,第三者承担责任为辅。意思是指,一般情形下,应该将责任主体限定在夫妻双方之间,但是,只要第三者的行为是出于故意,与过错一方婚姻当事人构成共同侵权,就应当共同向无过错方承担责任。所以应当将离婚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做一定的扩展,给出法定
12、的可以向第三者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具体情形和条件,以便保障无过错方的配偶权。 (五)成立离婚损害赔偿基金 国家出资小部分,另外由每对夫妻在婚前缴纳的一定数额作为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在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之中,有过错的一方确实无力承担责任或受损害的一方确实无法获得基本的赔偿,可以通过基金予以补助。 离婚损害赔偿一方面可以补偿受害人所受的损失,使其在离婚后也能保证稳定富足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也能制裁不法行为人的侵权行为,使其承担法律规定的相应责任。因此,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自确立以来,本着维护无过错方和弱者利益的宗旨,发挥着其对弱势群体的救济性和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性,但该制度仍存在许多的不足,应不断完善,才能切实发挥出这项制度实际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