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理论的比较及启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20903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货膨胀理论的比较及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通货膨胀理论的比较及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通货膨胀理论的比较及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通货膨胀理论的比较及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通货膨胀理论的比较及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通货膨胀理论的比较及启示摘要:马克思运用劳动价值论对通货膨胀进行了微观视角的解读。凯恩斯从有效需求理论出发对通货膨胀展开了宏观层次的研究。哈耶克则重点分析了通货膨胀形成的过程及其对资本结构和生产结构的不良影响。比较三种通货膨胀理论,我们获得如下启示:区分货币币值变动的真正原因对研究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措施非常重要;应当关注有效需求、通货膨胀与就业三个总体经济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应当避免“法令性通货膨胀”的产生;通货膨胀的解决应当主要依靠结构的调整;应当关注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的企业家丧失企业家精神、享乐主义盛行等隐性危害。 关键词:通货膨胀;马克思;凯恩斯;哈耶克;启示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

2、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4-0022-05 一、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 (一)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及其演绎的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建立货币理论,并以此为依据演绎出价格理论。在货币的演进过程中,交换从最原始的多对多的物物交换模式进化到单对多的交换模式,最后这种经常被人们拿来交换其他商品的物品的职能被固定下来。所以,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2的商品。马克思的价格理论就建立在其对货币与商品的特殊理解上。第一,商品的内在价格由商品和货币中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对于什么决定商品和货币的价值量,马克思的回答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

3、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生产该商品的直接劳动、该商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器与原材料所包含的劳动以及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该商品上的价值。而商品的价格形式是用货币的数量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因此,商品内在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就被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同货币价值量的交换比例关系,即某商品的价格等于该商品价值量与货币价值量的比值。第二,商品的价格总水平或市场价格同样由商品和货币中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由于在市场中存在着多种商品,考虑到市场的波动因素,单个商品的价格也会发生浮动。但在整个市场中,只要投入到商品和货

4、币生产中的劳动总量不变或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那么商品的价格总水平就不会发生波动。总之,马克思认为,不论是单个商品的内在价格还是总体商品的平均价格,货币之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商品的内在价格,原因在于货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量,而价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的货币名称。 (二)货币的绝对贬值和相对贬值导致通货膨胀 在劳动价值论及其演绎的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基础上,马克思建立了自己的通货膨胀理论。在马克思看来,通货膨胀具体表现为价格总水平的不断上升,而讨论通货膨胀的原因也就是讨论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原因。第一,货币的绝对贬值导致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由于价格总3水平的变动取决于商品或货币所含价值量的变化

5、,因此,当货币生产效率提高时,单位货币所包含的价值量减少,货币绝对贬值,并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第二,货币的相对贬值导致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当商品的生产效率下降时,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增加,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相对贬值,并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上升。此外,马克思认为,总体商品和货币量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当生产总体商品的劳动时间投入量和劳动生产效率不变时,如果货币供给大于需求,即投入到货币生产中的劳动量大于投入到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则总体商品的价格水平上升,货币发生实际贬值。这种由于劳动量投入增加而导致的货币贬值与由于货币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导致的货币贬值,其内在驱动力不同:前者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为达

6、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后者是一种自发性贬值,从本质上来看是技术原因导致的贬值,是任何一个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可见,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并不一定就是货币问题,需要区分货币绝对贬值和相对贬值。而针对不同的货币贬值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如果是货币绝对贬值,可以通过减少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来稳定物价;如果是货币相对贬值,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提高商品的生产效率。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金银不仅是货币更是商品,即金银不仅具有价值而且具有使用价值。所以当货币出现绝对贬值或相对贬值时,充当货币的金银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而以其他商品形式存在。因此,马克思认为,在金属

7、货币条件下,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货币能够在交换媒介和储藏手段之间自动转换,通货膨胀不会发生。4而这一规律不会因为纸币对金属货币的代替而改变。但是由于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缺乏最基本的使用价值或使用价值极低,即纸币本身只能作为货币而不能作为一种商品出现,所以纸币缺乏储藏手段这一职能,市场机制对市场中货币流通量的自发调节就会出现失灵,如果政府发行的纸币量超过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需求量,就会发生纸币贬值,产生通货膨胀。然而,马克思并未对非金本位制下通货膨胀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而这也是马克思经济学通货膨胀理论有待发展的部分。 二、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 从研究视角的选择来看,西方经济学

8、的通货膨胀理论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宏观视角研究通货膨胀,侧重分析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一类是从微观角度研究通货膨胀,试图探索通货膨胀的微观成因及对策。迄今为止,在经济理论中居主流地位且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影响较大的仍旧是英美两国经济学家从宏观角度对通货膨胀进行的研究。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就是从总需求人手展开分析。这是一种宏观的视角,其对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 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古典经济理论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并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这一理论也是凯恩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根据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提出

9、通货膨胀是由过度需求导致的,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到:“一般来说,增加的有效需求一部分被消耗于增加就业量;另一部分被消耗于提高价格水平。所以,有效需求增加的实际后果既不是失业状态下不变的价格水5平,也不是充分就业状态下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保持相同比例的上升,而是价格水平随着就业的增加而逐渐上升。 ”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如就业效应的滞后性,即从失业到就业的转变需要时间;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失调,即新生产出的产品无法立刻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如果增发货币能够激发有效需求,那么货币的每一次增加量将被消耗于两个方面:一是产品价格水平的上升,即产品成本的增加。二是就业劳动力的增加,即产品产

10、量的提高。至于增发货币导致的哪种效应更为明显,经济学家并没有找到衡量依据。由此可见,凯恩斯以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 (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内容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导致的。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经济体没有潜在的生产能力,需求的增加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在传统的经济分析中,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就是均衡点。在该点,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假设总供给不变,随着有效需求的扩张,总需求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并达到一个新的均衡。在新的均衡点,商品的价格和产量均有所提高。这就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11、的整个过程。但是由于价格粘性的存在,价格的变化并不与生产同步,即存在滞后性。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过程分为连续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量大大增加而价格未发生变动。该阶段主要是对经济体潜在生产能力的消耗,即消耗生产者在现有生产条件下最多能够生产出的产品,所以该阶段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并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交替关系。第二阶段:6产量继续增加而价格开始上升。价格开始上升是因为在现有生产条件下,产量不可能提高,必须增加劳动力、资本等相关要素的投入,而这就激发了对相关生产要素的需求,导致许多市场出现需求超过供给的情况,进而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因此,该阶段可以直接观察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即较

12、高的通货膨胀率与较低的失业率并存。第三阶段:产量下降而价格继续上升,即所谓滞胀阶段,低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和高物价并存。这也是凯恩斯理论无法做出合理的经济解释,更不能提出可行政策建议的阶段。 三、哈耶克的通货膨胀理论 针对二战后 20 年的经济繁荣为何会演变成为滞胀问题,西方经济学界给出了两个主要的分析方法凯恩斯主义分析方法和货币主义分析方法。但是这两种分析方法存在一个共同的错误:它们无视经济的真实面,从而无视干扰经济协调的货币政策所造成的真正的失调。两种分析方法都假定经济的真实面总是处于某种长期均衡状态,其中货币仅仅影响价格水平或货币收入,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或实际产出结构。哈耶克及其所代表的

13、奥地利学派则对滞胀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并发展了通货膨胀理论。哈耶克关于货币变化对价格和产出结构的影响的分析透过了货币的表面,深入到了现象的真实层面,即导致经济不协调的货币体系如何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奥地利学派对货币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货币在定价过程中的作用,即货币对相对价格的影响。二是货币导致的相对价格变动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哈耶克在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和米塞斯等的理论成果基础上,发展了奥地利学派的货7币理论,提出了资本和商业周期理论,对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一)货币扩张破坏了相对价格和资源配置的正常变动 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的变化均

14、匀地影响着所有价格,只改变它们的名义水平而不影响相对价格。然而,在现实中,增发的货币并非以这种假定的方式进入实体经济。新创造的货币总是选择在某个特殊点进入经济,被首先用来购买某种特定商品,然后才逐渐扩散到整个经济系统。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货币市场化过程,不可能在某一时间同时完成。因此,在这一市场过程中,有些商品的价格和支出先被改变,其他商品则之后被改变。而且只要货币变化不停止,那么货币对价格的“拉动”作用就不会结束。因此,增发货币不仅导致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且对资源配置、产出结构产生影响,破坏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阻止了本应出现的价格下降。因为本来应该亏损的商业活动由于增发货币而有了“利润”

15、,从而使一些劳动力在本来不该存在岗位找到了工作,最终导致本来应该进行产业转移的资源并未移动。此外,货币扩张导致银行信贷增加,而银行信贷扩张使利率降低到应有的水平之下,使总体支出结构发生变化:相对于消费和储蓄来说,投资支出增加。人们将更多的货币投资于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而不是用于消费,这对有效需求量又产生一定的影响,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二)货币扩张改变了社会正常的生产结构 在总量分析中,货币扩张导致利率下降到应有的水平之下。资金成8本的降低使投资活动频繁,投资支出相对于消费支出明显提升,从而导致资本品的价格上升,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根据奥地利学派的观点,资本不是同质的存货,而是相

16、互联系的资本品结构。通过破坏价格信号,货币扩张使资本结构失调。而资本结构是以微观经济为基础的产品结构,所刻画的是产品市场的总量及其结构。因此,货币扩张最终导致产品生产结构的改变。哈耶克认为,生产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过程组成,其中不同质的资本品按照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并与土地和劳动相互结合。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不同类的资本品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是互补的,只能以特定的方式相互结合起来才会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新增投资资本必须与其他资本结合才能带来更多产出,它们必须适应于一个一体化的、能够到达最终消费阶段的生产结构。 而增加的银行信贷流入经济系统后,人为压低了利率,改变了投入到不同生产阶段的资本的相对获利

17、能力。在低利率水平上,原来元利可图的投资也有了“利润” 。但是增加银行信贷并不增加劳动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以新增投资只能利用到较少的劳动。而在要素市场上,要素租用价格会相对上升,即实际要素成本增加。面对这种经济环境,企业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激励下,将会改变自己的经济行为,即企业家将会放弃劳动密集度较高的生产方式,转而选择劳动密集度较低的生产方式。由于消费品的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度高的生产阶段,所以货币扩张会导致该阶段生产利润相对减少,这就改变了资本品的生产结构,即距离消费品生产较近的生产阶段利润率下降,而距离消费品生产较远的生产阶段利润率上升,非专用资源会从前者转移到后者。这就导致消费品产出的9减

18、少,最终产生了一个有更多“生产阶段”的生产结构。 (三)货币扩张对经济秩序的影响存在不可逆性 增发货币或银行信贷的增加使得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货币收入增加,而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增加使消费需求增加。在储蓄率不变的前提下,当新增收入被用于支出时,新增消费支出遭遇的将是消费品供给的减少。因此,消费品的价格开始上升,即接近消费品生产的生产阶段的利润率上升,而远离消费品生产的生产阶段的利润率下降。非专用资源被更多地吸引到消费品生产之中,而资本专用性较高的资源即仅仅适用于较高资本密集度生产结构的资源则无法转移,亏损和失业不可避免。有些资本品的生产只有在较低的利率下才有利可图,这些资本品的过度生产源于扭曲的价格信

19、号的错误引导。由于这些资本品组合无法进行产业转移,结果只能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三种通货膨胀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以劳动价值论及其演绎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侧重对货币问题进行微观视角的解读。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的核心,这一点明显区别于其他两种通货膨胀理论。马克思认为,不能简单地将通货膨胀归于货币问题,需要区别对待。结合马克思提出的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存在货币绝对贬值和相对贬值两种情形,而这两种情形的致因并不相同。因此,区分货币币值变动的真正原因对研究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措施非常重要。这是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凯恩斯根据有效需求理论提出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20、理论。凯恩斯10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能够激发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的增加导致就业增加和价格水平上升两种效应,但二者之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凯恩斯以经济体是否充分就业来判断有效需求的不足或过度,进而判断是否导致通货膨胀。这种视角只注重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而未能关注微观层次的因素。如,失业有的源于个人的主观意愿,有的源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所以为降低失业率,不能简单地通过增发货币、刺激需求来实现,还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劳动力在产业之间流动,从而改善就业结构和产品类型,最终降低失业率。从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可以发现,有效需求、通货膨胀与就业三个总体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互动关系,这对我们制

21、定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与马克思、凯恩斯相比,哈耶克作为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提出的通货膨胀理论更为独特。哈耶克秉承奥地利学派的传统,将人类行为分析法和市场过程理论等运用到货币领域,提出了微观视角下的通货膨胀理论。从哈耶克的通货膨胀理论,我们可以获得如下启示:第一,应当避免“法令性通货膨胀”的产生。就货币的本质而言,货币是分工和结构分化社会形态下经济资源流转、分割和配置的制度安排。货币之所以重要,核心在于货币持有者拥有经济资源分割和配置的能力。货币制度之所以重要,核心在于拥有货币发行权的政府可以运用通货膨胀将货币持有者的经济资源占为己有。哈耶克认为,政府对货币发行权的控制主要通过四种手段来实现:伪造的合法化、法定垄断、法定货币法和合法中止偿付,正是这四个方面的法律特权赋予政府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导致法令性货币和法令性通货膨胀产生的可能性。第二,通货膨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