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养老金,关乎每个人的未来老有所依,这是党和政府提出来的养老制度的终极目标。虽然仅仅四个字,但它却承载着数亿中国人后半生的依靠,更是人民政府对亿万人民庄重的承诺,其含金量谁都会惦得出来。在全球老龄化道路上,各国的选择证明,养老从无完美制度,不是当代人做出牺牲,就是下代人做出牺牲,毫无疑问都遇到了供养难题。因而,养老金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未来生活,人们没有理由不关心。 延迟退休背后的 养老困境 先来解读一个新名词养老金“替代率”:指的是劳动者退休时,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1997 年我国建立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时,预期的平均替代率为 58.5%,这几年平均替代率降到50%以下。
2、中央财经大学社保系主任褚福灵课题组研究显示,2005 年降到了 47.94%,2011 年为 42.9%。按照国际标准,养老金替代率低于 50%,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大幅下降,我国已低于警戒线 7 年之久,在此背景下,有关延迟退休年龄的话题一直为公众所关注,仅仅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就被社会如此发酵,可见养老金的社会敏感度,其实,延迟退休背后凸显出的乃是我国养老金问题已面临现实困境。 一是预期寿命延长。养老金从一退休即开始发放,直到其离世为止,何时为终点,因人而异,寿命越长发的越多。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2预期寿命 40 岁,1981 年达到 67.8 岁,目前男女平均为 74.83 岁。个人账户积累
3、的养老金为什么要分 120 个月发放,就是按人均预期寿命 70 岁计算的,而现在比养老制度设计时的年龄延长了 5 岁。正如某小品所言:“人活着钱没了。 ”国际劳工组织对 160 多个国家的统计表明,我国女职工 50 岁退休,是全世界最早的国家之一。随着老龄化加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赡养比已高达 3:1,即 3 名在职职工就要养 1 名退休人员。 二是退休年龄混乱。目前我国实行男性 60 岁,女性 50 岁(女干部55 岁)退休的政策,尽管与国外相比,退休年龄偏低,但是,一些特殊工种,例如杂技团演员、纺织女工、冶炼炉工、野外作业、有毒有害工种等还可再提前 5 年以上办理正常退休手续,其中最早
4、38 岁就退休了。另外,我国每年非正常退休(包括提前退休和其他原因退休)所占比例也高达 20%左右,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 2011统计,中国非正常退休人数,2006 年为 63 万人,占当年退休人数的 22.3%;2007 年 74 万;2008 年 85 万;2009 年 86 万;2010 年 67 万。这在世界上是较为罕见的乱象。 三是隐形养老沉重。在国家法定的退休年龄外,党政机关公务员已经普遍实行“退二线”制度,虽然没有法律规定,但这一“天花板”政策成了不二的条文。中层以上干部比正式退休年龄提前 5-7 年进“二线” ,可以不坐班,工资福利照发,一直等到退休办手续。腾出岗位再招新公务员
5、,一边是高薪高福利养着不干事的,一边是又花纳税人的钱来招新人,等于用双份钱养一个岗位,隐形负担十分沉重。党政机关干部退休年龄爬杆子,职务越高退的越迟,从 60 岁到 72 岁。而退“二线”的人3大多也没闲着,其中 70%的人都在从事第二职业,从而加剧了就业的紧张形势。 四是发放寅吃卯粮。我国养老制度设计是当代人养上代人,说白了就是“小的养老的” 。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首先是企业职工交的养老金被统筹了,用于支付已退休的职工,由于预提不足、预测不准、预支不实,特别是随着寿命延长和物价上涨,预支难以靠实,一直处于浮动状态,只有用提高养老金来“水涨船高” 。从 2005 年算起,我国已连续 8年调高企
6、业职工养老金,年均增长 13.4%,由每人每月 713.25 元增至2011 年的 1516.68 元,理论上跑赢了 CPI。其次是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巨无霸,公务员及其参照者又占大头,他们过去个人交 1.5%,现在交 3%,其余全由财政包干。市县财政从实行养老制度以来,几乎没有再向社保部门交过一分钱养老金,造成养老空账。退休后实行财政现收现支,把本不堪重负的财政拖进泥潭,形成恶性循环,拆东墙补西墙挤占有限资源为了现收现支包养公务类人员。 现行社保制度的搏弈根源 回眸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新中国养老制度的起源是在东北哈尔滨。1949 年,政治协商会议出台共同纲领, “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被
7、写入其中,并展开了劳动保险条例的起草工作,到 1951 年初由政务院颁布。这也是 201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出台之前的 60 年里,中国唯一的一部社会保障法规。 劳动保险条例被认为是推翻“三座大山”的一个胜利果实。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当时的第一要务是把4国有企业推向市场。不过刚一下水,养老问题就绊住了国企。纺织、粮食、制盐等老企业,退休费用占到工资总额的 50%以上,个别甚至超过了工资总额,新老企业负担不均的矛盾浮出水面。1982 年上海试行由保险公司统筹集体企业职工养老年金,这个做法很快扩大至全国的集体企业。1986 年,国务院下发多个文件,改革劳动制度,民间
8、称之为“打破铁饭碗” 。在新中国历史上,个人首次成了养老保险的缴费者之一,养老制度开始朝个人、企业和国家共同承担的方向前进。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十多年里始终被一个问题所缠绕:要不要设个人账户。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体改委制定了引入个人账户的方案,在深圳和海南试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正式明确规定了在社会统筹的基础上引入个人账户的做法。 空账问题由此开始出现,这是改革所无法回避的,转型成本谁来承担?按世界银行测算,如果不解决空账问题,到 2030 年中国的退休开支将占工资总额近五成,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在这个空账威胁论下,中国从矛盾尖锐的
9、辽宁开始,试点财政补贴“做实”个人账户。到 2005 年底,国务院又下文,把个人账户占工资比重从 11%下调到 8%,这部分钱全部由个人缴纳,而 20%的单位缴纳部分全部拿去统筹。此时,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模式基本形成,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缴费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空账规模亦已超过两万亿。 就在全国养老金空挂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公务员养老改革始终没有破题。直至 2003 年十六届三中全会, “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终于被提及,但5紧随其后的依然是试点。 中国社会保障 30 年一书记载,这些试点里,虽说参照了企业改革模式,但缴费率和计发办法完全不同,这个体系的运转差额,由财政拨款。从公
10、务员渤到十八大报告,一次次把推动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写入其中。直到 2007 年,国务院也只是通过了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继续在广东、上海等五个地方试点。 “两会”上,要求取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的“双轨”运行的呼声一直很高,主要原因是两套体系下养老待遇极其不公,但始终未有较高层面的新政出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发布的报告披露,截止到 2011 年底,我国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 1.63 亿,老龄化的白发浪潮比预测提前了 15 年,未富先老成为中国社会人口结构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保制度改革需要一个严密的顶层设计。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
11、文指出,八九十年代的过渡期里,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养老制度设计。中国后来建立统账结合的养老制度,就是把欧美国家的社会统筹、现收现付模式和智利、新加坡的个人账户模式糅合在一起。欧美模式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社会再分配作用、有利于社会公平和正义;新加坡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调动个人责任,让个人贡献和未来的收益挂钩,这也是当时中国所强调的。这两种养老制度我们各引入一半,两种优势就都有了,这在理论上是说得通的。为什么世界前沿的设计,我们运转起来不那么灵了呢,甚至成为社会诟病的对象?因为这里存在两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是转型成本如此沉重,建立制度将近 20 年了,绝大部分账户还是空的,制度的预定目6标难以
12、实现。根据这个制度,年轻人群的缴费被用去负担父辈们的养老支出,到现在我们有 2.5 万亿的记账额,但其中 2.25 万亿都是空账,要填平这个数字,钱从哪来?更重要的是第二个“没想到” ,即中国经济三十多年持续高速发展,带动社会平均工资高速发展,而工资增长率又远远大于社保基金投资回报率,这导致积累制的养老保险的不划算,账户资金越来越成为问题。 众所周知,影响养老金收支体系主要取决于三个参数的平衡:缴费率(养老缴费占工资总额之比) 、待遇水平和赡养率(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与制度内交纳养老保险费的人数之比) 。具体到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意味着赡养率的提高,那么要维持待遇水平,就只能提高缴费率,
13、但中国 28%的缴费率已经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了,综合费率在173 个国家或地区中位列第 13 位,很难再上提。不提,就意味着待遇水平的下降,我们的待遇水平并不高,若再下降同样也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所以,唯一的希望,就是推迟退休年龄,这样可以稀释赡养率,维持待遇水平。考虑中国人的预期寿命这些年已大幅增长,稀释赡养率便成为三个参数里唯一有条件利用的。 但为什么社会反对声音很大,反对的根源其实是现在某些制度的不公平。养老制度“不患寡而患不均” ,基本养老存在三六九等,党政机关始终没有参加养老金缴费行列,直接成为深化养老制度改革的阻力。还有就是国企、央企等也干扰养老制度改革,利益集团搏弈国家政
14、策。多套制度并存,碎片化把社会各个群体分割开来,缺乏公平性,不仅无法成为社会稳定器,反而是社会的火药桶。 7郑秉文指出,养老制度有几个衡量指标来评价,第一,充足性。养老金要能够保障人们过上体面的退休生活;第二,可持续性。如果超过了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引发债务危机,就不是好制度;第三,可便携l 生。不应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第四,透明性。及时发布养老保险年度报告等;第五,可负担性。缴费率要让参保人可承受。综合来看,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行的社保制度还比较粗放。我国 2011 年实施的社会保险法才 90 多条,而德国的社会法法典像字典一样厚,美国达 1400 多页。无论从法规、制度还是保障水平来说
15、,我国都有提升的空间。 参加养老社保的 几笔细账 对于自己退休时究竟能拿多少养老金,许多参保人员都很难说得清楚,因为养老金计算公式太复杂。不知道自己将来能拿多少钱,这或多或少也影响了人们参保的热情。日前,有网友表示,社会养老保险缴费不如存银行获得复利划算,并且缴得越多越不划算,事实是否如此?人民网采访有关专家,并请他们算了几笔账 第一笔账:不如银行存款划算?我国养老保险的雇主缴费率通常为20%,假设雇主把这 20%全部以工资名义发放给雇员,加上个人缴费的8%,该雇员将这笔钱每月存入银行,能够获得比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更好的养老保障吗?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朱铭来为此专门制作了一幅换算模拟图表。该
16、模拟计算表明,储蓄养老的收益率小于社会养老保险,且只够领取一定的年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也指出,社会养老保8险是老有所养的根本性制度保障。通过雇主分担责任、政府担保、全体参保人互助共济,可以消除劳动者因退出劳动岗位或长寿带来的不确定的收入风险与养老风险。而储蓄是完全市场化的个体行为,不可能提供稳定的养老安全预期。 第二笔账:可用商业保险替代吗?中央财经大学社保系主任褚福灵表示,虽然商业保险缴费与享受的待遇完全对等,但通常只有较高收入者才有能力购买。而社会养老保险具有普惠性,低收入者也可选择最低缴费基数(一般为当地平均工资的 60%缴费,而高收入者最多只能缴纳当地工资的 300%) ,这体现
17、了养老保险的福利性,同时也兼顾了公平与效率。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为例,1998 年到 2011 年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补贴从 24 亿元逐年增加至 2272 亿元,14 年共补贴 12526 亿元。从提供保障的主体来看,国家的信用水平比保险公司更高,破产风险更低。同时,根据我国社会保险法规定,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养老金会随着物价提升而水涨船高。而商业保险虽具有抵御风险的作用,但投保人需要支付高昂保费,还须个人承担保险金额贬值的风险,因而只适合高收入者并起锦上添花的作用。 第三笔账:缴费 15 年最划算?有网友认为
18、,45 岁时交养老保险最划算。郑功成指出,缴费年限越长,缴费越多,养老金待遇就越高,这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般法则。按照现行制度,单位缴费与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到时谁的个人账户储存额多,谁按月领取的养老金就高,即使储存额发完了,只要参保人还健在,国家也会继续按该标准发放到其死亡为止。因此,9缴费 15 年并不是最划算的。 第四笔账:缴费越少越划算?褚福灵说:“社保有个特点在多缴多得的基础上,低缴费的回报率要高于高缴费的,这体现了社保制度向低收入者倾斜的法则,体现了养老保险一定的福利性和再分配功能。 ”尽管缴费多寡与养老金待遇高低存在着一定的同步关系,但社会养老保险是基于社会公平而确立的一
19、项制度,不是劳动者在岗时薪酬水平的简单延续,通常要采取抑高扶低的政策取向。也就是说,劳动者在岗时的工资差距可能在 10 倍以上,而缴费工资却被控制在 5 倍以内,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充分体现了缩小老年人收入差距的公平性。 养老金运营安全最为重要 社会养老保险一直以来被看作是退休后收入的最重要支柱。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养老金安全问题也越发成了人们的特别关注。将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写入十八大报告,在中央财经大学社保中心主任褚福灵看来,这也意味着中央对于社保体制改革已有了明确的安排,我国社保制度、尤其是养老保险制度有望进一步改革完善。目前从各种官方表态来看,在养老金运营方面,都特别强调安全稳健是先
20、决条件。 我国 2012 年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报告表明,当前 18 项社会保障资金仍有 3 万亿结余,完全能够保证社会保障待遇的支付。从未来发展看,公众也无需担心领不到养老金。 同时,国家审计署 8 月份发布的社保审计报告也显示,长期以来,我国社保基金大部分以财政专户的形式存放,面临较大的贬值压力。3 万10亿规模的社保基金结余中,98%存放在金融机构,其中用于活期存款的比例占到了近 4 成。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估计,由于以银行存款为主,长期负利率存放,从 2001 年到 2011 年的十余年间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缩水”近 6000 亿元。郑秉文认为,一方面养老金面临的支付压力加大,另一方
21、面基金却在贬值,尽快进行投资运营就成了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主要指养老金个人账户积累资金的投资运营。据了解,这项政策的方向现已基本明确,未来有可能考虑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模式,而不是简单的所谓“入市” 。不过,由于争议较大,眼下距离政策出台,恐怕还需要一些时日。 养老不是孤立的问题,如果就养老说养老可能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只有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通盘统筹,才能有效化解养老金的风险和危机,舒解人们对养老金的焦虑。养老,是每个人无法绕过的问题。无论是制度的顶层设计,还是呼声颇高的取消“双轨”制,都需要眼睛向下,俯下身子倾听民意,体察民情,进而使有中国特色的养老制度,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之路。 (责编: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