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24245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摘要:农耕经济与封建主义相对应,称为农耕封建主义;工业经济与资本主义相对应,称为工业资本主义;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相对应,称为知识社会主义。应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同知识经济模式相吻合,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作走向知识经济的过渡时期;把知识产业革命完成之日,当作社会主义实现之时,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世纪之问。 关键词:知识经济 社会主义 过渡时期 两个“世纪之问” “中国向何处去”? 这是毛泽东在其代表作新民主主义论中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这一经典发问,是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几乎所有仁人志士的共同呼号。 仰天横刀的谭嗣同,愤激蹈海的陈天华,中体西用的洋务派,振兴中华的孙中山,

2、五四旗手的陈独秀等,无一不对苍天如此发问。这是一个苦难民族,百年求索复兴路径的“世纪之问” 。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发问似乎有了答案。但后因“左”的干扰,未能认识 20 世纪后半叶起,时代之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 ,切换为“和平与发展” ,因而丢失大好时机,反而陷入“文革”绝境。邓小平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把中国引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一条持续高速发展之路。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使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的中端,走到了前沿。2进入 21 世纪头 10 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并于不久将成为第一。这一地位变化,使人感到眩晕,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

3、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以致出现“中国向何处去”的二次发问了。这不仅是姓社姓资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路径问题。 当中国经济处于世界排序的中端时,我们还可以随大流,跟着大队一直往前跑。但当跑到最前沿时忽然发现,苍茫大地,广阔无垠,丛山峻岭,山穷水复,却茫然不知路在何方。 中国若是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小国,或近亿人口的普通大国,还可以跟着美国往前跑,模仿美国发展模式、消费方式就可以了。亚洲的新加坡和日本,不是十分成功地完成现代化了吗。但中国不能,亚洲的中国、印度皆是人口大国,都不能重复美国的发展模式与消费方式。当日本、新加坡的人均汽车拥有量、人均能源消耗量、人均排碳量等,

4、都与美国相等时,地球还能承受。可是中国人口,比整个发达国家总和还多,若中国人均消费等同美国时,不说别的,仅是石油就成了问题。目前世界石油日产量 8,660 万桶,其中 903 万桶供给中国。2010 年世界石油日需求量比上年增加 160 万桶,其中 1/3 是增自中国。若中国人均汽车拥有量赶上美国,那全世界生产的所有石油,全用来满足中国汽车都不够。这又怎么可能呢? 况且中国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另占世界人口 60%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又常以中国为榜样来走向现代化。且不说那么多发展中国家,仅印度一国就 11 亿人口,若也跟随中国去模仿美国式的现代化,地球如3何承受得起? 我国原本是个农耕经济大

5、国,当人类处于农耕经济形态时,我国的经济规模与实力,曾引领世界近千年。直到西方因科技兴起而发生了工业产业大革命,西方国家利用科技手段与军事实力,集中了全球的资源,使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现代化国家。这些少数发达国家成了世界的城市,其繁荣、发达、富有、高消费,是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即世界的乡村)贫困基础上的。 那些过去的殖民地,虽然政治上独立了,但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仍然依赖西方。当他们觉醒后,也要实现现代化时,才发现西方工业经济形态的现代化,是不可能普及的。因为他们的现代化,是 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 80%的世界资源。当另 80%人口,要模仿他们时,却只剩有 20%

6、的世界资源了。20%人口享有 80%资源,同 80%人口仅剩 20%资源,两者竟相差 16 倍。 这就是说,除非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高出 16 倍,这种西方工业经济形态的现代化,才有全球推广、普及的可能。而这一点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如何在 20年中实现现代化,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我们不可能通过战争去掠夺资源,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把资源利用率提高到为西方的 16 倍,因他们的利用率还比我们高许多,至今尚未追赶上。这就逼得我们,必须寻求中国现代化的新路径。 21 世纪初的全球金融风暴,显现出已完成工业化后的西方发达国家,同样面临进一步发展的危机。全球气

7、候反常、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4源枯竭、能源短缺、新传染病不断,再加上贫富悬殊、私欲膨胀、社会动荡、恐怖活动频发。这些障碍与困境,严重阻挡世界的发展进程。 有人仍认为,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固有的劣根性,是不可克服的,唯有死亡而为社会主义所取代。那么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呢?是上世纪初“战争与革命”的旧时代主题论,还是“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主题论? 以上所有这些难题,又构成了“世界向何处去”的新一轮“世纪之问” 。 占人类 1/5 的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为目标,如今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前进的重要引擎。而“世界向何处去”与“中国向何处去” ,实为同一问题的两个侧面,我们必须作出回答。

8、这不只为形势所逼,也是义不容辞的大国责任。 一个解题的契机 当前面临一个难得的契机,就是世界新一轮产业大革命正在兴起,发达国家正从后工业化时代,向知识经济进行革命性过渡。由于工业经济已搞了几百年,我们同西方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而知识经济刚处雏形阶段,我国同发达国家虽有差距,但基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例如网络信息产业、手机移动通讯产业、软件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纳米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设计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保险、虚拟经济及现代服务产业等。我国在有些领域,已同西方并行。 这种知识经济形态,尤其适合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情。知识经济不需要大量的物质与能源,其主要资源是人脑的智力。我

9、国拥有513 亿个大脑,曾有人推测,每 1,500 个人脑中,就可能有一个高智商的奇才。那我国就可能拥有 86 万名,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 我国是世界文明史中,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文化大国。人民热爱学习,尊重知识,自古就信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就具有重视脑力劳动,尊重智力的传统。十八大提倡,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运用信息化成果来实现工业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不仅可推动工业化进程,还能克服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匮缺的困难。因为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不再是物质,而是人的智力,是人脑。其生产形式不再是体力劳动,而是脑力劳动;不再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化流水线,而是高

10、智商的人群,加上智能型电脑及网络。高智商的人脑,开动思想机器,所消耗的能量很少,可靠食品营养来供给。智能型电脑与网络,所需的物质材料很少,所消耗的电能,比起工业生产来也微乎其微,是真正的低碳经济。 加上知识经济不产生废弃物排放,最多只产生非物质化的信息垃圾,而不会出现物质垃圾。这就十分有利于环保。 知识经济使有些人,可以不用上班,人们可在家中操作电脑,通过网络服务于全球。比如当下的各种外包服务,就可以让人们坐在自家电脑旁,来完成大洋彼岸所委托的各种外包服务项目。既降低交通成本,又减少环境污染。 知识经济的产品,属于非物质的无形资产,如各种发明专利、设计、软件、产品标准、品牌、版权、作品等。这些

11、产品从本质上讲,不具有排他性。工业经济的产品,皆具排他性。生产出一辆汽车,一人买了,6另一人就不能占有。而知识经济产品,如一个软件、一个发明,谁都可以占有(当然有的要按规定付费) ,并不具有排他性,人人皆可同时占有。因此,知识经济产品分配时,就可实现“按需分配”的原则。一首好听的歌,你可享受,别人也可享受,只要你喜欢,就可按需点唱。工业经济产品因具有排他性,就不可能按需分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只能靠价格杠杆来平衡,最终还是“按钱分配” ,谁钱多就分配给谁,很难做到公平。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业经济(即市场经济)只适合于资本主义。其产品分配原则,只能根据供需关系,由价格调控,实行按资产分配。

12、而惟有知识经济(即网络经济) ,方才适合于社会主义,也才可以消灭“三大差别” 。由于知识经济的产品,人们基本可按需分配,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真正取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是工业经济被知识经济所取代。马克思生活于工业经济早期发展阶段,不可能预见到知识产业革命的到来。否则他一定会把社会主义与知识经济相联系。列宁也同样,他主张共产主义是苏维埃加电气化。而电气化仍为工业经济形态,仅适合于资本主义。 我国即将进入老年社会,正在为老年人的安置发愁。而老年与中年的界限,是随社会经济形态而变化的。农耕经济需要壮劳动力来从事耕作,40 岁以上就体力难支而成“老农”了。工业经济时代,一个技工 40岁时始成熟,

13、60 岁才算老人而退休。而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往往越老知识越丰富,加上现在人均寿命不断延长,知识经济形成后,也许退休年龄还要再推延十几年。这正好缓解我国人口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7难题。 我们应当把农耕经济(也即自然经济)与封建主义(含奴隶主义)相对应,称为农耕封建主义;把工业经济(也即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相对应,称为工业资本主义;把知识经济(也即网络经济)与社会主义相对应,称为知识社会主义。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的上层建筑之唯物史观。这也才能理解为什么在发展工业经济、市场经济阶段,我们总也排斥不了资本主义的真正原因。 有人怀疑知识经济,认为知识是无形资产不能当饭吃,不

14、能当衣穿。这是一种误解,当以工业经济取代农耕经济时,人们也可发问,工业品能当饭吃吗?实践证明,工业经济形态也包括农业生产,但却是工业化与市场化了的农业,是劳动生产率更高的农业。同样,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也仍有农业与工业生产,但这已变成了知识化与网络化的农业和工业,其科技含量与劳动生产率更大为提高,产品也更为丰富。 因此,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同知识经济模式相吻合;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作走向知识经济的过渡时期;把知识产业革命完成之日,当作社会主义实现之时。这也许才是解决“中国向何处去”及“世界向何处去”的真正关键所在。 三种物质运动形态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

15、可以掌握的,掌握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的出现,是世界物质运动、发展的产物,也是迄今最高级的产物。因人有思维能力,能认识客观的物质世界,掌握物质世界,使物质世界为人类发展服务。 8人类自出现以来,就不断认识物质世界,掌握物质世界,生产各种财富,供人类生存与享受。因此,人类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生产。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现不同的经济形态;不同经济形态,要求不同的社会形态。目的都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最终满足人类发展要求。 人类在运用、变革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中,也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深化的。 迄今为止,人类对物质运动的认识,逐步深入,至少已认识到三种物质运动形态:质量、能量、信息量。 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相

16、互统一、相互转化的。任何一种物质运动,都包含这三个要素。无论大到天体,小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都有一定的质量,都含有一定的能量,也含有一定的信息量。 对于质量、能量,大家都较理解,而且懂得能质可以互换。对于信息量,往往只被认为是人类交往、通讯过程中才出现的,至于一般生物、非生物,如何理解其信息量呢? 其实,任何物质运动形态,都是有结构、有秩序、有功能的,这种结构、有序、功能,不管简单的、复杂的,都可以度量。这个度量的尺度,就是信息量。正如质量的度量单位为克,能量的单位为焦耳一样,信息量的单位,则为比特。 人们对质量、能量的认识较早,对信息量认识较晚。最初是在 19 世纪中叶,德国物理学家克劳

17、修斯,给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形式。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衡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为能量9耗散定律。克劳修斯将一个封闭系统中之热含量同绝对温度之比,定义为熵。熵就是对系统中,能量可转化为有用功之度量。后来 CE香农,把熵的概念同信息论相联系,把熵定义为某事物不确定程度的度量,而负熵则为信息量的度量。 一个系统中,信息量愈大(负熵愈大) ,熵愈小,系统的结构愈有序、愈有规则,不确定度愈小,功能也愈完善;反之,信息量愈小(负熵愈小) ,熵愈大,系统的结构愈无序、愈无规则,不确定度愈大,功能也愈不完善。 因此,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熵趋增,能量守衡,可导致能量转化。在一个开放系统中,熵守衡

18、,能量趋增,可导致熵转化,也即信息量转化。 质量是能量的载体,质能可以转化。同样能量是熵(信息)的载体,熵又是对能量的调控。能量放出,熵增大,负熵(信息量)就减少;反之,能量聚积,熵减少,信息量(负熵)就增大。因此,信息量也是物质运动的属性之一。最近物理学家韦德拉尔提出,宇宙归根到底是由信息构成的,或者说,宇宙是由比特构成的。 比利时人伊利亚普里高津,是个出身在俄国的物理化学家,他因提出“耗散结构论”而获得 1977 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把热力学与控制论相结合,发现各种事物,无论有生命还是无生命,都是“耗散结构” 。就是说,任何事物,皆通过本系统内连续不断的能量流动,来维持自身的结构与秩序。由于

19、能量的流动,使系统内的秩序、信息量、组织程度等:保持恒常的流动状态,处于动态平衡。这时系统内也有涨落、起伏,但相差不大,可以通过负反馈(自动调节)进行调整,使其保持动态平衡。10这就维持着系统的正常运行。然而,当涨落、起伏过大,大到超过自我调节的临界范围时,这时系统就不能继续维持了。或者从负反馈转变为正反馈(恶性循环) ,使整个系统迅速崩溃、瓦解;或者系统实行自我重组,组建成新的耗散结构,形成一个新的、更高秩序的复杂性系统。而这新系统比原先旧系统,必定更加复杂,也就更易产生涨落、起伏,更易产生崩溃或者重组。这就是生物与社会不断进化、发展的内部动因,也是发展为什么总是加速度进行,变更周期越来越短

20、的真正原因。 生物的物种,当其与环境进行交换的系统不适应时,或者系统崩溃(种族灭绝) ,或者系统内实行自我重组(基因突变) ,产生新的更高级的物种。人类社会也如此,当生产力发展,使生产关系出现不适应时,或者系统崩溃(发生革命) ;或者进行自我重组(实行改革) ,和平过渡到一个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 三种经济模式 在人类原始社会中,生产力十分低弱,人类同灵长类动物相仿,靠渔猎、采集而生存。这种原始经济形态谈不上产业,决定社会形态只能为连续几万年的原始部落形态。 随第一次产业革命也即农业革命兴起,人类的生产力有了长足进步,发展出种植业与畜牧业。将种子、水、肥料等,通过土地的耕作播种,转换成粮、油、果、菜、棉、麻等种植业产品;将种畜、种禽、种蚕、牧草、饲料等,通过畜牧业,转换成肉、蛋、奶、丝、毛皮等产品。农业经济,虽然除人力外,也运用畜力、风力、水力等自然能,但未能利用化石燃料来作为能源,因而生产力十分低下。主要遵循物质不灭定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